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受传统体育观念的影响,高校体育教学“重视身体教育、忽略人文教育”的问题一直没能得到很好解决.根据这一现状,提出新时期构建“健康与人文”并重的高校体育课程体系,将人文教育融入课堂体育教学,从而使教学过程更人性化,使教学效果得到升华,为高校体育课程的构建与发展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2.
教育要以人为本,高校课程设置更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当前高校课程设置逆人本取向的弊端,其根本原因是高等教育培养目标不明,高校课程设置价值取向不明。本文通过分析当前高校课程设置人本取向的主要制约因素,指出现代高校课程设置的价值取向应是人的全面发展,得出了高校课程设置必须注意科学课程与人文课程的融合,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的比例,专业课程与基础课程的制衡,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协同等。  相似文献   

3.
论人文教育的不可替代性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崔恩烈 《教育科学》2001,17(4):9-10
在大学教育中,人文教育的地位是任何学科都不能替代的。大学科技教育使受教育者学习的只是科学,而人文教育使受教育者学习的是“人学”的作用,是使人成为一个“完善的人”。人文教育能以更大的深度和广度去挖掘科技领域中的人文因素,使科技教育增值。大学要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就必须确定人文学科在大学课程中的中心地位。  相似文献   

4.
郭琳 《英语广场》2023,(14):71-76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理念、新思维和新模式,各高校应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推行课程思政,通过课程思政完善教育理念,更新教育模式,在育人方面形成更有效的措施。本文结合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实践,提出英语教师可将人文关怀、哲学思辨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英语教学中,实现大学英语“工具性”与“人文性”功能的融合。  相似文献   

5.
祁小绒 《教育与职业》2006,(20):108-109
本文从课程改革与建设的目标出发,围绕“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阐释了大学语文的“人文”内涵,提出了教师应具有深厚的人文精神,通过大学语文课程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并论述了高校大学语文课程建设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教育的主要目的,在最广泛的意义上就是塑造人,或者更确切地说,帮助学生成为充分成型和完善发展的人。作为一门基础性的以人文知识讲述与传播为中心意识的中学语文课程,就包含着非常丰富的人文教育内容,担负着帮助青少年学生成为“完善发展的人”的重要使命,因此,作为一个语文教师,理应端正认识,通过言传身教努力使语文课堂成为素质教育的殿堂。  相似文献   

7.
论理工科大学的人文素质教育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人文素质教育是以塑造人的精神境界、人格品位乃至民族精神为主要内容的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包括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以及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念等方面的问题。一近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的人文教育逐渐被专业技术教育所取代。“人”的培养逐渐被“才”的训练所取代。在西方出现了大量的技术学院,传统的文科大学中也开始建立工程…  相似文献   

8.
高校素质教育的关键是融合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而融合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关键又在这两类课程的整合。本纲要即是对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课程整合的探索,意在寻绎一条高师院校“通识教育”的可行之道。  相似文献   

9.
张君 《考试周刊》2010,(41):144-145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人文教育”已成为当今普遍关注的焦点、全社会关心的话题。本文通过对“人文教育”内涵与特点的阐述.突出“人文教育”在高校体育教育中的必要性,探讨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发挥体育运动的人文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10.
高校的“两课”(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不仅是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龙头课程,而且是社会主义精神建设核心的课程,也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主阵地。而“两课”教材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主要依据和重要参考,教材是教学之本。因此,为了取得“两课”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加强和提高高校“两课”教材建设和质量,意义十分重大。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比中美两国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状况,我们从中发现:中国高校通识教育更重视素质教育、课内教育,以及“公共必修”,人文通识课程以概论课为主;而美国高校通识教育更注重能力教育、课外教育,以及“分类必修”,人文通识课程以研读经典为主。中国大学要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基础上,借鉴美国等国外高校的成功经验,采用适应时代脉搏的新策略:教学目的指向学识、能力、人格;课程设置兼顾民族与世界、传统与当代四元素;课程开展注重“三结合”;教育手段灵活、多样、现代。唯有如此,才能科学高效地实施通识教育,培养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12.
卫红云 《生物学教学》2004,29(12):52-53
初中生物学是一门自然学科,在传授学生生物学知识和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同时,要渗透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使学生不仅成为一个“科学人”,同时也是一个“文化人”,即完整的、全面的人。生物学教学中可以渗透的人文教育有许多,笔者认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论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功能定位、设计原理与教学规律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课程基础理论研究是课程建设的根本和关键。从“完全人格教育”理论视角分析人类素质教育课程,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属于“使人成为人”的课程性质和功能,阐述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设计原理是“整体均衡论”设计原理,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教学规律性涉及教学过程结构、教学规律和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4.
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相互促进.加强人文教育,培养人文精神,不仅是科学的需要,也是学校教育功能的需要. 一、人文教育——新世纪的基础教育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所确定的新课程的核心目标即课程功能的改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关注“全人”的发展.以人为本,弘扬人的主体精神正是21世纪的教育主调.  相似文献   

15.
人文教育含义相对较宽 ,人性教育意旨较深。人性教育与人文教育有着不解之缘 ,人性教育形成人文教育的“课程方法”,现实中的人文教育则有“人文教育”的异化现象。人性教育不满足于人文知识一般性的授受 ,强调扌契渗于人性、人情的深层进行人文知识、人文精神教育 ,使人文教育真正成为“人文素质教育”。经过现代诠释、转换的“良知”、“良能”是构筑“人性圆周”的“圆心点”。对人文知识的人性还原 ,对文化规定的人性反省 ,对自我抉择的人性提升 ,是人文教育须重视的方法原理  相似文献   

16.
高校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途径之一,是增开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但学生通过选学这些课程,仅是增加了人文知识,真正要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就必须使其所学的人文知识“内化”为其稳定的素质和自觉的行为,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解和传授人文知识时,在课程的“实效”和知识的“内化”上下功夫。一是要合理安排与设计课程的架构;二是要以因材施教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三是要正确处理好教学中的知识性与趣味性的关系;四是在考核中应体现素质教育的理念。  相似文献   

17.
尊重教育作为“人化”教育理念,是克服当前高校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分离,促进二者融合的基本点。尊重教育以人格教育为主要内容、体现人格尊严,激发主体学习的内在需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它通过发掘科学教育的人文内涵,培养尊重知识、尊重科学的学习态度,实现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融合。  相似文献   

18.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在全国普通高校施行以来,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从课程性质、目标、结构、课程内容、评价标准等诸多方面都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创新性和人性化教育的理念。系统分析《纲要》的创新性精神实质,研究《纲要》体育教育人性化的理论,深刻理解以“健康第一”为基本出发点,体现人的本能需求,再现体育运动人文关怀的中心思想,突出高校体育教育的人性化宗旨。为探讨实现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育目标的实施方案提供具有现实意义与实用价值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为确保培养出既有人文素养又有专业知识与技能的高素质教师,教师教育课程必须进行“精神转向”。由于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内容丰富、结构复杂、不断发展变化的文化复合体,而其中最优秀、最值得当代人传承与学习的内容就是关于人的学问和人文精神,所以在当前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添设经过“重新定义”的传统文化课程,通过开展人文色彩浓厚的“新”传统文化教育培养教师的人文底蕴、民族精神和专业信仰,是提高我国教师教育课程“精神品质”,使其实现“精神转向”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20.
教育的目标是培育全面发展的“文化人”,人文教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人学”作用.艺术英语作为一门新型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其魅力主要体现在通过课堂教学、科学研究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教导人明确人的本质、教导人构建正确的价值观和教导人营造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