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11年11月至12月,为配合焦作市东城花园小区工程建设,焦作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焦作市文物勘探队对该小区内发现的古墓葬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其中编号为2011JDM106的墓葬形制较大,保存完好,出土器物数量较多,且墓中出土的三层三联仓彩绘陶仓楼极具特色,为研究焦作地区汉代葬制、葬俗以及陶仓楼形制、发展序列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2.
贺科伟 《兰台世界》2012,(16):69-70
兵器是古代战争重要的战略资源,如何对数量巨大的兵器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直接关系到汉王朝的统治根基。随着近百年考古发掘的不断深入,如居延、尹湾等地大批汉代简牍的出土,大量的汉代军队的基层军事档案为世人所知,这些档案资料真实地反映出汉代基层的军事情况,使我们有了相当可信的档案资料,对研究汉代军事管理制  相似文献   

3.
湖南省博物馆珍藏的从战国、西汉、北宋到明清出土的纺织品,是我国光辉灿烂文化宝库的一部分.1972年发掘的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纺织品,量多品繁、式样新奇、色彩夺目、反映了西汉独特的艺术特色.这批纺织品的出土,为研究我国汉代的服饰制度、织造技术、刺绣工艺的历史发展,提供了大量的极为宝贵资料.  相似文献   

4.
2011年4月,配合中卫—贵阳输气管线建设,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在阆中市沙溪街道办事处嘉陵村二组大雁山发掘清理崖墓7座。墓葬排列有序,依山势呈"一"字形排列。墓葬均为单室墓,其中4座保存较好,出土有陶俑、陶器、五铢钱等,属于东汉晚期墓葬。大雁山崖墓的发掘以及出土的陶器、釉陶器、陶俑等随葬器物,为嘉陵江流域汉代崖墓的分期研究积累了新的资料,对探讨当地东汉时期社会生活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5.
龙门堂墓地位于湖北省郧县东约40公里的安阳镇小河村一组的五谷庙岭,2010年11月至2012年6月,为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南开大学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系对该墓地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发掘墓葬77座,本文对其中M50、M73、M74与M77四座墓葬的发掘及出土情况进行介绍。四座墓葬均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随葬品主要以陶器为主,出土少量铁器。依据墓葬形制、器物组合等判断,M50的时代为西汉晚期至东汉早中期,M73、M74和M77的时代为西汉早期至中期。以上墓葬的发掘为探讨龙门堂地区汉代葬俗提供了丰富的原始资料。此外,结合龙门堂墓地以及临近的龙门堂遗址,可以为研究墓葬与居住区的关系、墓地安排及中下阶层人群的社会生活及物质文化等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6.
焦皮凹遗址位于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盛湾镇焦皮凹村北,北距淅川县城48公里。2013年3至5月,为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库区建设,郑州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对该遗址进行了考古勘探及抢救性发掘,实际发掘面积共3400平方米,此次发掘所见遗存主要为石家河文化和西周时期,同时发现有少量商代、汉代和宋元等时期遗存。新石器时期的石家河文化主要有灰坑、灰沟等遗迹,出土遗物以陶器为主,另外见有少量石器。根据层位关系和出土器物特征,焦皮凹遗址石家河文化遗存大致属于石家河文化青龙泉三期类型。该遗址的发掘为研究豫西南地区石家河文化的分布与特征提供了新资料,对于豫西南、鄂西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相关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从四川考古发掘当中,发现了一系列的说唱俑,这种文物是对汉代俳优艺术造型的形象塑造。本文将主要对汉代说唱俑塑像的整体发掘、历史背景以及艺术形式等几个方面展开论述,以对汉代说唱俑的艺术形式作一个简单的概括。  相似文献   

8.
王军校 《兰台世界》2013,(11):158-159
从四川考古发掘当中,发现了一系列的说唱俑,这种文物是对汉代俳优艺术造型的形象塑造.本文将主要对汉代说唱俑塑像的整体发掘、历史背景以及艺术形式等几个方面展开论述,以对汉代说唱俑的艺术形式作一个简单的概括.  相似文献   

9.
关于墓主的研究一直都是汉代诸侯王陵墓研究的重要课题。受限于材料,有关汉代长沙国王陵的墓主研究相对薄弱,墓主信息很难与传世文献相印证。以风盘岭汉墓为例,发掘者初步判断其墓主可能是西汉早中期长沙国某代国王或王后,结论略显宽泛。本文通过对风盘岭汉墓出土陶鼎、泥钱和铜镜进行比对分析,在发掘简报的基础上,进一步推断墓葬年代为文景之际至武帝前期。继而通过排除法对历史文献记载的同时期长沙国国王或王后展开分析,进一步判断风盘岭汉墓墓主以长沙戴王王后的可能性最大。本文还梳理了目前为止汉代长沙国王侯一级高等级墓葬在汉代临湘城周边的空间分布情况,初步认为吴氏长沙国王(后)陵主要围绕岳麓山周围分布,而刘氏长沙国王(后)陵主要围绕谷山周围分布。  相似文献   

10.
在南阳地区发掘的汉墓中,出土有不同形制的动物陶塑"神兽",学术界以其埋葬在墓中,可以起到镇墓辟邪的作用而将其命名为镇墓兽。南阳地区位于南北交汇地带,这些陶质镇墓兽的形制,与东周时期楚国镇墓兽似有一定的传承关系,但造型又有所不同。类似甘肃地区及川渝地区常见的独角兽、吐舌陶塑镇墓兽(俑),南阳地区均有出土,但其造型与以上两地也有着明显不同的风格。南阳东汉墓中出土的陶塑镇墓兽,大致分为五种类型,造型艺术表现为一种以上动物的合成体,是根据以意取象的主观意象构成法创作出来的,深刻地反映了汉代人的信仰意识。同时,镇墓兽以它怪异凶猛的造型、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富有特色的陶塑艺术品,为研究汉代的葬俗及陶塑艺术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1.
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漆器是汉代漆器精华的一个缩影,也是汉代出土漆器的代表。汉代初期,漆艺在继承前代技术的基础上,得到了空前发展,形成了独到的时代风格,制作技法得以改进,几乎涵盖了当时生活的所有方面。  相似文献   

12.
90年代初,河南省候师县出土了一件十分罕见的汉代小型碑刻——肥致碑。据《文物》1992年第9期《偃师县南蔡庄乡汉肥致墓发掘简报》介绍:这座碑出土于一个已经遭到破坏的汉代砖室墓中。这座墓的规模较大,包括墓道、甬道、前室、后室以及南北两个侧室。肥致碑设立在南侧室的北部,高98厘米,宽48厘米,碑下有长方形的碑座。碑座前面刻出三个并排的圆盘,每个圆盘中刻了一个耳杯,象征祭把的供品。碑阳上面用整齐秀丽的隶书书写了一篇具有神奇色彩的铭文。而这篇铭文与这座石碑又给人们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与疑惑。这里,我们不妨先从头到尾…  相似文献   

13.
2019年4月至9月,为配合河南省灵宝市金城大道东线延伸工程建设,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三门峡市仰韶文化研究中心对工程占地范围内的古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清理墓葬70余座。墓葬排列有序,规模宏大。其中3座汉代墓葬M5、M50、M51出土遗物较为丰富,M50出土“郭定家”印章,印文应为墓主姓名,M50、M51及周围墓葬排列整齐、墓向一致,推测应为郭氏家族的茔地。这批墓葬的发现,为研究豫西地区尤其是灵宝境内两汉时期的葬制、葬俗等提供了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4.
2017年秋至2018年夏,郑州大学历史学院联合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荥阳市文物保护管理中心,在河南荥阳官庄城址手工业作坊区进行了大规模发掘。除获取大量春秋时期遗存外,还发现了多座汉代的铁器窖藏,出土了不少保存状况良好的铁器及其他汉代遗物,部分铁器类型较为少见。所见汉代遗迹主要可分为两类,其中的砖砌窖穴属于铁器作坊的持久性储藏设施,而灰坑中窖藏铁器则为作坊被突然废弃时有意识掩藏的结果。从所发现铁器以及其他伴出器物的形制特征来看,窖藏坑形成的年代大致在东汉中晚期,其所对应的铁器作坊的年代或可上溯至西汉时期。荥阳地区是最重要的汉代铁器生产中心之一,此次发现对研究这一区域的铁器工业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15.
曹沛 《兰台世界》2011,(9):15-16
本文从汉代档案文献整理、汉代文献中记载的档案文献、居延汉简档案文献出土及汉石经档案文献公布论述了汉代档案文献编纂规模、内容及作用,指出汉代档案文献编纂活动有利于强化统治,对今天的档案编纂工作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在南阳地区发掘的汉墓中,出土有不同形制的动物陶塑"神兽",学术界以其埋葬在墓中,可以起到镇墓辟邪的作用而将其命名为镇墓兽。南阳地区位于南北交汇地带,这些陶质镇墓兽的形制,与东周时期楚国镇墓兽似有一定的传承关系,但造型又有所不同。类似甘肃地区及川渝地区常见的独角兽、吐舌陶塑镇墓兽(俑),南阳地区均有出土,但其造型与以上两地也有着明显不同的风格。南阳东汉墓中出土的陶塑镇墓兽,大致分为五种类型,造型艺术表现为一种以上动物的合成体,是根据以意取象的主观意象构成法创作出来的,深刻地反映了汉代人的信仰意识。同时,镇墓兽以它怪异凶猛的造型、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富有特色的陶塑艺术品,为研究汉代的葬俗及陶塑艺术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7.
临淄齐国故城内发现出土的汉代铜镜、镜范以及镜范出土地点附近的冶炼遗迹遗物,说明临淄汉代铸镜业的生产规模大,生产的铜镜数量庞大。临淄在汉代的铜镜铸造业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兔儿墩墓地是一处汉代墓地,该墓地经过多次下葬、封土,在地表形成了高大的土墩。2007年9月至11月,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对大邑县兔儿墩墓地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清理了10座墓葬。通过此次发掘,基本了解了兔儿墩墓地形成过程及封土结构。其下层为西汉土坑墓,上层为东汉砖室墓,宋明时期又在汉墓封土上下葬。其中3座西汉土坑墓(M8-M10),均未被盗,出土了丰富的器物。陶器有罐、瓮、盆、豆、钵、釜、壶、盘、井、熏炉、鼎、盒等,铁器有釜、锸、削,铜器有带钩、环、车軎等,及200余枚半两、五铢钱。M8、M9时代大概为文景时期墓,属于西汉早期晚段;M10为武帝时期墓,属于西汉中期。兔儿墩墓地的发掘提供了一批西汉早期墓葬新资料,对于探讨汉代土墩墓在四川地区的传播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汉代档案文献整理、汉代文献中记载的档案文献、居延汉简档案文献出土及汉石经档案文献公布论述了汉代档案文献编纂规模、内容及作用,指出汉代档案文献编纂活动有利于强化统治,对今天的档案编纂工作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襜褕”考     
"襜褕"是为数不多的见诸传世历史文献的汉代服饰名词,《说文》:"襜,衣蔽前,从衣,詹声。"《释名·释衣服》:"襜褕,言其襜襜宏裕也。"可见"襜褕"乃依据形制而命名的一种汉代服装,且根据史籍记载有"童容""褣""襜襦"等多种称谓。近年来,随着出土文献不断增多及相关研究成果日益丰富,汉代衣物疏中也屡见有关"襜褕"的记载,由此可见,"襜褕"在汉代已是较为常见的一种服装。本文通过系统梳理传世与出土文献,并结合出土考古实物与图像资料,全面考察汉代襜褕的命名、形制、材质及色彩、穿着等级及场合等方面问题,系统梳理了这种汉代服装的形成与发展脉络。以此为切入点,结合汉代其他见诸文献的服装称谓探讨有关汉代服装的命名特点,就服饰名物研究的相关理论问题略作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