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姜飞 《新闻大学》2000,(2):57-61
1941年1月13日国民党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国民党直到1月18日,才在其所属的《扫荡报》(重庆)第二版进行了“报道”。之所以说它是所谓的“报道”,是因为它的报道是错误的,是掩盖事实真相,误导舆论和民众的报道。其全部报道内容包括一条消息,“新四军抗命叛变全部已遭解散”,副题是“军长叶挺就擒交军法审判副军长项英在逃正严缉中军委会通令撤消该军番号”;在消息后附“军委会通令”,以及“军委会发言人谈话:新四军叛变并非偶然当局整饬军纪遂采断然处置”;还有社论“论严肃军纪”。同一天的《大公报》(重庆)也在其第二版的同样位置登出与《扫荡  相似文献   

2.
中国左翼记者联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最早的记者团体.1932年在上海成立,随着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开始,于1936年自行解散。1927年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政变。针对国民党对共产党的文化“围剿”,1929年下半年,中共江苏省,  相似文献   

3.
四、隐蔽重庆(一)在孔老板家的报馆里1942年,是“皖南”事变后的一年。国民党正在发动又一次反共高潮,我党在白区的工作就越发困难。此时党在白区的斗争策略是隐蔽精干,以待时机。这一年我又去重庆,进了《时事新报》。  相似文献   

4.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派急于发动内战,消灭异已,加强独裁。对饱受战争痛苦的各阶层人民要求和平、团结、民主、进步,则一概仇视。尽管在民主力量推动下,于一九四六年一月在重庆召开了旧政协会议。迫使蒋介石签订了“五项协议”。然而墨迹未干,一场反民主的暴行丑剧就在重庆较场口演出,酿成了震惊中外的“重庆较场口事件”。馆藏有关档案,是国民党反动派策划、制造较场口事件的铁证。现予公布,供研究现代史参考。  相似文献   

5.
论文阐述了从大革命失败到“七七”事变爆发之前这十年间,在中国政治舞台上国民党报刊、共产党报刊以及私营报刊的发展历程,并指出这一阶段报刊发展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6.
抗日战争时期,我在重庆参加过一次国民参政会旁听,那是1943年9月18日至27日召开的国民参政会三届第二次会议。当时,国民党胡宗南部队将黄河边上使用于抗日的部队都调集到陕甘宁边区的边缘上,连续作挑畔性进攻。大后方各报刊登各地所谓民众团体纷纷电请毛泽东取消共产党,取消边区、取消“封建割据”等消息。中共中央向国内外及时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发动以进攻边区为主的第三次反共高潮的阴谋.国内政治形势相当紧张。 9月16日,重庆《中央日报》发表一篇申讨中共的社论17日上午,参政会秘书长王世杰访问中共参政员董必武同志.“敦劝”他出席这次会议。18日上午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同志赞誉为“大无畏”的新华日报,是我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初期在国民党统治地区公开出版发行的唯一报纸。它于一九二八年一月十一日在武汉正式创刊,同年十月迁来重庆,直到一九四七年二月二十八日被国民党反动派无理封闭为止,前后九年多的时间里,在重庆坚持战斗了八年四个月。这期间,新华日  相似文献   

8.
古小丹 《兰台世界》2006,(9S):64-64
1935年8月1日,红军还在长征北上途中,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以中共中央的名义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宣言历数日本侵华罪行,谴责了蒋介石国民党步步退让丧权辱国的行径,发出了中华民族抗日救国大团结的伟大号召。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中共中央即刻发表了《为日本帝国主义吞并华北及蒋介石出卖华北出卖中国宣言》。12月,中共中央在其驻地陕西省安定县(今子长县)召开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瓦窑堡政治局会议。会议确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并进一步强调了“发动、团聚与组织全中国全民族一切革命力量去反对当前的主要敌人日本帝国主义与卖国贼头子蒋介石”的“反蒋抗日”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9.
1949年8月,解放前夕的重庆,阴云密布,风雨飘摇,危机四伏. 人民解放军正在发动强大的西南战役,几十万大军以摧枯拉朽之势,直逼川黔防线,国民党守军节节败退,"陪都"重庆岌岌可危.  相似文献   

10.
廖永祥同志的《新华日报纪事》一书出版了。这本30万字的书介绍了新华日报的战斗历程和历史经验。 新华日报是抗战爆发后国共二次合作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创办的第一张大型日报,它的创刊意味着结束了国民党垄断新闻事业的局面。它是共产党中央在国民党统治中心公开出版的大型机关报,开始出版于武汉,武汉失守前迁至重庆。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1947年2月,它被国民党反动派“查封”。这张实际是在周恩来同志和南方局直接领导下的不同  相似文献   

11.
孙武 《重庆档案》2005,(1):36-37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日军又在上海燃起了战火,国民政府首都南京危在旦夕。为了适应抗战的需要,国民政府于11月20日宣布迁都重庆。  相似文献   

12.
五 抗战时期,国民党对农业表现了前所未有的“热情”和“兴趣”。1938年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声称:“中国为农业国家,大多数人民皆为农民,故中国之经济基础在于农村。抗战期间,首宜谋农村经济之维持,更进而加奖进,以谋生产力的发展。”在所谓的“抗战建国纲领”中,国民党把农业置诸工业、交通各业之前,表示要“以全力发展农村经济”。战前由于军阀旷日持久的战争,西南农村资金枯竭,土地集中,广大农民在高利贷、高租额和各  相似文献   

13.
1937年7月至8月,国民政府在庐山召开各党各派、各界名流参加的“庐山谈话会”.共同商讨国事。7月17日上午,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兼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在谈话会上正式发表《抗战宣言》,拉开了伟大的全民族抗战的序幕。毛泽东同志指出:《抗战宣言》“确定了准备抗战的方针,为国民党多年以来在对外问题上的第一次正确的宣言。”  相似文献   

14.
“八一三”事变后,国民党军统局第二处处长戴笠与上海地方领袖、帮会首领杜月笙合作,联合各方,迅速建立了苏浙行动委员会别动队。对于这一武装团体,至今尚无论文详述,有些文章及著作或有零星论述,但亦语焉不详;并且由于这一武装团体是戴笠和杜月星所建,故多持否定态度。本文拟依史料,对苏浙别动队的成立、成员构成以及在上海抗战中的活动等诸方面,进行初步的剖析,以求教于史家。(一)1937年,日本侵略者发动“七七”事变后,开始大举进攻中国。在这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中国的阶级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各种爱国力量在民族解放…  相似文献   

15.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侵略中国东北地区的“九&;#183;一八”事变。由于国民党当局采取“不抵抗”的政策,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东北大部分地区被日本侵略者占领,东北人民陷于水深火热的痛苦之中。日本侵略者的野蛮暴行,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民族义愤。事变爆发后,中共中央及时发表宣言和决议,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号召全国人民组织起来,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武装侵略。  相似文献   

16.
本人是钱币爱好者和收藏者,多年前,在康乐县一农民家中购得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九月发行的“救国公债”一张。这张“救国公债”券见证了抗战的历史。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在卢沟桥制造“七七”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拉开了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序幕。战火到处,商业萧条,税收大减,前方急需军费日渐增多。为解决困难,国民政府  相似文献   

17.
一九四六年十月十一日,国民党军队侵占了张家口,蒋介石得意忘形,以为胜利已经在握,于当天下午悍然宣布在十一月十五日召开由国民党一手包办的进行分裂的“国民大会”。至此,蒋介石已把这年一月在重庆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达成的各项决议都撕毁了,国共已无继续谈判的余地。十一月十六日下午,周总理于南京梅园新村举行记者招待会,庄严宣布中共和中国人民坚决反对伪国大,愤怒声讨国民党破坏和平、发动反革命内战的罪行,坚决表示中共将坚定不移地同中国人民和真正致力于和平民主的党派一道,为实现真和平真民主而战斗到底。我作为南京新民报的记者(按:作者当时是总编辑——  相似文献   

18.
1935年8月1日,红军还在长征北上途中,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以中共中央的名义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宣言历数日本侵华罪行,谴责了蒋介石国民党步步退让丧权辱国的行径,发出了中华民族抗日救国大团结的伟大号召。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中共中央即刻发表了《为日本帝国主义吞并华北及蒋介石出卖华北出卖中国宣言》。12月,中共中央在其驻地陕西省安定县(今子长县)召开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瓦窑堡政治局会议。会议确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并进一步强调“了发动、团聚与组织全中国全民族一切革命力量去反对当前的…  相似文献   

19.
1945年8月15日中午,东京日本天皇通过广播宣布:"愿意接受波茨坦宣言无条件投降."中国终于结束了漫长的八年抗战.紧接着,由日本帝国主义一手扶植起来的汪伪汉奸政权于8月16日宣布解散.但是蒋介石政府对国民党统治区内的汉奸却迟迟不作惩处,激起全国人民的愤慨.在各界"严惩汉奸、快惩汉奸"的强烈要求下,蒋介石不得不下令查办,然而汪伪政府中一些炙手可热、为虎作伥、作恶多端的汉奸仍逍遥法外.这就是所谓惩治汉奸案鲜为人知的形形色色内幕.  相似文献   

20.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向北平卢沟桥附近的中国驻军发动突然进攻,中国官兵奋起抵抗,“卢沟桥事变”爆发。7月8日,中国共产党向全国发出抗日宣言,号召“全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建筑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略”。7月17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向全国发表了著名的“庐山谈话”,称“卢沟桥事变”是我国续绝存亡之最后关头,号召全国“地不分南北,年不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报定牺牲一切之决心”。中华民族在抗日的旗帜下焕发出了空前的凝聚力,万众一心,同仇敌仡,共赴国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