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活化已分离保存的苗药小花清风藤叶内生真菌L-43,对其进行形态学及分子鉴定。方法:对内生真菌L-43活化后,观察其在PDA固体培养基上的菌落形态,采用显微鉴定法观察内生真菌L-43的孢子及菌丝形态,参照《中国真菌志》对其形态进行描述;结合PCR及NCBI数据库对比分析方法构建系统进化树,最终确定内生真菌L-43的种属。结果:菌种L-43与链格孢属Alternaria tenuissima聚为一类,相似度为100%,表明L-43为链格孢属Alternaria tenuissima。结论:苗药小花清风藤叶中存在链格孢属种类的内生真菌,为后续研究提供宝贵微生物资源。  相似文献   

2.
利用平板培养基分离法分离从福海及阿勒泰采集到的五灵脂样本的内生菌,通过分离、培养、显微形态观察及初步鉴定,可知福海样共分离到2株细菌、1株链格孢属真菌;阿勒泰样共分离到3株真菌,分别为镰刀菌属、曲霉属、拟茎点霉属真菌。五灵脂具有丰富的药用价值,其药用价值是否与这些内生菌有一定的联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大花绿绒蒿为藏药常用药材。本课题研究了大花绿绒蒿活株内生真菌多样性。实验采用PDA培养基分离培养了大花绿绒蒿活株的内生真菌菌株,采用ITS-rRNA基因片段测序比对法鉴定了内生真菌菌株的种属,并采用Shannon-Wiener指数(H)和均匀度指数(E),分析了大花绿绒蒿内生真菌的多样性。结果表明:从大花绿绒蒿活株中分离得到26株内生真菌,经鉴定为18属,其中根部为内生真菌的主要分布部位,毛霉属(Mucorsp.)和新丛壳孢属(Neonectriasp.)是植株根部的优势菌群;H和E指数分别为2.715和0.939,表明了PDA培养基可以较好的分离得到大花绿绒蒿活株的内生真菌。实验结果能较全面的反映大花绿绒蒿活株内的内生真菌多样性及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4.
半知菌亚门链格孢属真菌适应性强,分布极广。对链格孢真菌的鉴定是病害诊断的需要,也是进行该属真菌系统分类的基础。本文通过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制作链格孢菌玻片标本,不破坏分生孢子的排列结构,分生孢子呈长链状排列,用于显微镜下观察、照相,取得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鱼腥草内生真菌YX-2进行菌种鉴定,并对其抑菌代谢产物进行初步研究。方法:采用形态学观察结合ITS r DNA基因序列分析鉴定菌株;用石油醚、乙酸乙酯及正丁醇对其发酵液进行萃取,并对发酵萃取物的抑菌活性进行初步研究。结果:形态和分子鉴定结果表明内生真菌YX-2归属于镰刀菌属的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抑菌实验表明乙酸乙酯提取物和正丁醇提取物具有较强的抑菌作用,石油醚相几乎无抑菌效果,且乙酸乙酯相优于正丁醇相,乙酸乙酯相对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50.00 mg/m L、50.00 mg/m L和25.00 mg/m L。结论:鱼腥草内生真菌YX-2为镰刀菌属的尖孢镰刀菌,其代谢产物抑菌效果明显,可进一步进行分离鉴定,获得单体化合物,为进一步药物开发提供前期研究和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西藏卷叶黄精研究从健康的西藏百合科黄精属植物卷叶黄精茎内分离得到的真菌,利用照片培养法进行菌株的鉴定和生物学特性的实验研究。研究发现菌株在PDA培养基及KB培养基上菌落舒展,呈白色毡帽状,等径生长,边缘整齐,呈波状;菌落生长后期PDA培养基变为暗黑色,孢子黑色,基质呈黑色,气生茵丝茂密;KB培养基为白色毡帽状,边缘暗绿色,孢子黑色,基质呈黑色。孢子形态多样,为倒棒状、球形、倒梨形和椭圆形,具有纵、横或斜的真隔膜,呈砖格状分隔,喙多数为单细胞假喙,少数为短柱状假喙形态。所分离出的菌株分生孢子链从气生菌丝上伸出,并作合轴式延伸。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得知分离得到的菌株属于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暗色孢科链格胞属真菌的一种。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青藏高原特色植物蕨麻根际可培养真菌的群落特征,对蕨麻根际土壤真菌进行分离鉴定,应用光学显微镜和场发射扫描电镜对真菌进行形态观察,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菌种鉴定。从蕨麻根际土壤中共分离获得真菌菌株56株,其中优势菌属有青霉属(Penicillium sp.)、曲霉属(Aspergillus sp.)、枝孢属(Cladosporium sp.)。孟加拉红培养基对土壤根际真菌分离效果最佳,而察氏培养基未成功分离出真菌。蕨麻根际土壤可培养真菌的种类和数量均高于非根际,蕨麻种植后根际真菌的多样性远高于种植前。表明蕨麻的生长发育对根际真菌群落的构建具有调节作用,从而造成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和丰度的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8.
采用种子外部洗涤检测,内部带茵检测,对5种牧草种子进行了种子携带真菌和细菌的检测,纯化和鉴定。研究结果表明,每种牧草种子均带菌,所有牧草种子携带细菌的数量均大于真菌的数量,共检测出牧草种子寄藏真菌3属4个种,链格孢菌、细极链格孢菌、青霉,黑曲霉是这些牧草种子寄藏真菌的优势菌群。实验表明供试的5种牧草种子质量较好,对加速农牧区建植人工草地,提高牧草产量和质量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大花绿绒蒿是藏药中的一味常用药,药材活株中内生真菌丰富,文章研究了40株来自大花绿绒蒿的内生真菌的次级代谢产物抗肿瘤细胞的活性。实验采取了固态发酵方法,并通过乙酸乙酯-甲醇-氯仿混合溶剂提取了内生真菌的次级代谢产物,采用MTT法研究了内生真菌次级代谢产物对乳腺癌肿瘤细胞株MDA-MB-435进行了抑制活性试验。结果表明:抑制率大于80%内生菌菌株有17株,抑制率介于50%~80%之间的内生菌菌株13株,抑制率小于50%的内生菌菌株有10株;抑制率大于80%内生真菌菌株有9个种属。实验表明,大多数大花绿绒蒿内生真菌具有良好的抗乳腺癌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10.
海南红树林土壤真菌群落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海南红树林土壤层中真菌的分布特征。方法对采集自红树林土壤中的真菌菌株进行分离及纯化培养,通过对菌株的形态和培养特征观察,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rDNA ITS序列的测定及同源性分析,通过BLAST比对以及系统发育分析,确定其种属分类地位。结果从海南红树林土壤中共分离出325株真菌,共14个属,其中青霉属97株(29.84%)、木霉属73株(22.46%)、曲霉属65株(20.00%)、拟青霉菌属(6.46%)、枝孢属(4.31%)。结论海南红树林土壤中真菌资源丰富,优势真菌种群为青霉属、木霉属和曲霉属。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云实内生真菌Y13的次级代谢产物。方法:采用柱层析,ODS等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普技术分析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内生真菌Y13的乙酸乙酯提取物中分离得到2个化合物,根据波谱数据鉴定为(Z)-9-heptadecenoic acid(1)和2,3-Dihydroxypropyl elaidate(2)结论:化合物1为首次从该菌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2.
为判定三叶草内生菌种类并为后续研究提供基础资料。从校内三叶草的根、茎及叶柄部位提取出植物内生菌10株。根据菌株形态、生理生化特性对10株内生菌进行了初步鉴定,结果显示菌1与10为根瘤菌属;菌4为乳杆菌属。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离筛选两面针内生真菌Y118菌株及其代谢产物抗HepG2肿瘤细胞活性部位。方法:采用MTT比色法对两面针内生真菌Y118菌株及发酵代谢产物进行抗HepG2肿瘤细胞活性测定。结果:菌株Y118发酵后的菌丝体甲醇提取物,丙酮提取物和乙酸乙酯提取物浓度为80ug/ml时均对HepG2细胞有抑制作用。菌株的发酵液对HepG2细胞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当浓度达到5%时,对HepG2细胞的抑制率达到43.94%;当浓度为10%时,对HepG2细胞的抑制率达到74.34%。结论:菌株Y118的甲醇提取物,丙酮提取物、乙酸乙酯提取物和发酵液均对HepG2细胞有抑制作用,其中发酵液的抑制作用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14.
从杭州地区有纹枯病症状的水稻植株上采集分离到一株编号为HZ11的病原真菌菌丝形态与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相似,但其菌核形态与丝核菌属真菌有明显差异。由此对该菌株进行了形态学、18S rDNA和ITS序列分析的鉴定。ITS序列分析表明该菌株与嗜水小核菌(Sclerotium hy-drophilure Sacc)有99%的同源性,18S rDNA序列则与许多丝核菌属(Rhizoctonia)序列最大同源性达99%。根据综合分析,推断菌株HZ11为嗜水小核菌(S. hydrophilure),并建议将嗜水小核菌归属于丝核菌属。这是第一次报道侵染水稻的嗜水小核菌并向NCBI提供了第一条该菌的18S rDNA序列。  相似文献   

15.
 通过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黄精族trib.Polygonateae 7属79种以及相关类群12属15种 的叶下表皮形态及种皮微形态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广义黄精族植物的叶表皮形态和种皮形态可分别 分为4种类型和6种类型。在黄精族中,鹿药属Smilacina和黄精属Polygonatum的叶表皮和种皮特征在 属内表现出一定的多样性,据此可将黄精属植物分为两类:第一类多表现为叶表皮细胞形状不规则,其垂周壁为波曲形或无皱褶但弯曲,种皮表面浅穴状;另一类叶表皮细胞形状为长方形或菱形,其垂周壁 直或无皱褶但弯曲,种皮表面具脊状突起或网状结构。其中,叶表皮细胞垂周壁无皱褶但弯曲为过渡 类型,在两类植物中均有表现。本研究结果还显示出竹根七属Disporopsis和黄精属的互叶类以及鹿药属 同具有波状垂周壁的叶表皮细胞和穴型种皮。舞鹤草属Maianthemum和鹿药属的S.stellata,S.trifolia 等的种皮特征相似。万寿竹属Disporum的叶表皮特征在属内表现得相当一致,但种皮特征在东亚分布 的种和北美分布的种之间区别明显。扭柄花属Streptopus叶表皮和种皮特征在属内没有分化。卵叶扭 柄花S.ovalis的叶表皮和种皮特征与属内其它种之间没有区别,确证了它在本属中的位置。扭柄花属、 万寿竹属、七筋菇属Clintonia与黄精族其它类群差别较大,但前两者与Uvulariaceae科的油点草属Tricyr- tis和细钟花属Uvudaria较为接近,从而支持了Dahlgren将其移至Uvulariaceae的观点。而在与外类群的关系中,铃兰族的铃兰属Convallaria与黄精族具相近的叶表皮和种皮特征。  相似文献   

16.
王芳  胡拓  石君  赵熙 《大众科技》2016,(7):87-88
目的:在亲子鉴定案件中检出D6S1043基因座三带型。方法:提取个体不同组织DNA样本,经复合荧光PCR扩增和毛细管电泳分析2716个案例(共6246名个体)的STR分型。结果:在1个父子单亲鉴定案例中,2名个体的D6S1043基因座上出现三带型等位基因。用Power Plex?21荧光标记复合扩增试剂盒对包含D6S1043在内的21个STR基因座进行检测,父亲D6S1043基因座分型为17/18/21,儿子分型为10/17/18,电泳峰高和峰面积之比均为1∶1∶1,用SinofilerTM试剂盒复核检测结果相同。结论:在本文发现的案例中,父亲的等位基因17和18均遗传给了儿子,导致儿子表现为三带型等位基因。D6S1043三带型非常罕见,在分析时应采用不同方法或者试剂盒进行验证,保证鉴定结果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7.
香蕉枯萎病严重侵害着世界各国香蕉的种植,而目前的生物防治多以真菌和细菌为主,放线菌相对较少,红树林放线菌的应用更是少见。作者从红树林土壤分离得到具有较强香蕉枯萎病拮抗活性海洋放线菌X3804,其对香蕉枯萎病菌生理小种1号和4号均具有抗性。本文通过对X3804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拮抗活性强弱以及16SrRNA序列测定的研究以检测其抗枯萎病的应用潜力。研究结果表明,X3804对香蕉枯萎病菌生理小种1号和4号均具有较强抗性,其在ISP2培养基中生长良好,菌落的基内菌丝为白色,褶皱伞状,气生菌丝呈青黑色,无可溶性色素产生;可在不同浓度的葡萄糖、麦芽糖、蔗糖和淀粉四种碳源培养基上生长;通过16SrRNA基因序列鉴定,其与链霉菌属Streptomyces wuyuanensis FX61T~T(JX010725)的相似率为99.85%。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乙醇汽油燃烧产物的特征成分及其与普通石化汽油燃烧产物的差别,为火场物证的精确鉴定提供参考。本文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FT-IR),对E1092~#乙醇汽油的原样及燃烧产物进行分析,并与相应的92~#汽油样品对比,探讨二者在谱图特征上所存在的差异以及乙醇汽油的存在对汽油鉴定结果准确性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在红外光谱分析中,二者谱图差别较小,因此认为,乙醇汽油的鉴定可直接沿用汽油鉴定标准作为依据,乙醇汽油的存在不会影响火场物证中汽油的检出。  相似文献   

19.
苯酚降解菌株FY-6的初步鉴定及苯酚降解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敏  方序 《科技通报》2009,25(4):441-444
苯酚降解菌株FY-6经形态观察和生理生化反应鉴定为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对不同温度、pH以及不同苯酚浓度培养基中菌株的生长和苯酚降解效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FY-6菌株能在无机盐培养基中以苯酚为唯一碳源和能源进行生长,并同时对苯甲酸和萘有一定的降解作用.在温度为25~40℃、pH6~9和苯酚浓度400~1400 mg/L范围内,FY-6菌株的生长及苯酚降解效率均达到较高水平,因此,初步认定该菌株能适应较广泛的环境条件,并对苯酚浓度具较高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20.
桦木科植物叶表皮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利用光学显微镜及扫描电镜观察了桦木科6属、38种植物的叶表皮。发现该科植物成熟叶片的气孔器有四种类型:即无规型、轮列型、不典型辐射型和短平列型,叶表皮性状及性状状态对于桦木科植物属的确定和族的划分具有重要的分类学价值。在确定叶表皮性状的演化趋势时,综合了其他方面的研究成果(如Abbe,1935,1974;Brunner和Fairbrothers,1979;Hall,1952;Kikuzava,1982;Kuprianova,1963),并且发现叶表皮形态对于揭示桦木科植物的属间演化有较大的参考价值。作者认为:叶表皮特征支持将桦木科分成两个族;气孔器无规则型、气孔器外拱盖单层、气孔器在保卫细胞极区无”T”型加厚以及下表皮细胞垂周壁平直为原始的叶表面性状;下表皮细胞垂周壁具波纹和气孔器为不典型辐射型等特征仅发现于榛属、虎榛子属,铁木属和鹅耳枥属,从而将榛族与桦木族分开;桦木族包括桦木属和桤木属,由于具有较多的原始性状而比榛族原始,在榛族中,鹅耳枥属最为特化(见图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