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1 毫秒
1.
《考试周刊》2020,(9):113-114
数与计算是小学数学的基础内容。本文从数的方面,抓住计数单位在计算教学中的合理运用,既帮助学生理解"相同计数单位的个数相加减"这一算理,又整合了整数、小数和分数之间的计算的本质。  相似文献   

2.
数与计算自始至终都是小学阶段的教学重点,也是学生在探索过程中需要解决的核心难题,是引导学生探究其他理论和概念的基础性环节,在整个数学教学中所占的比重都是十分突出的。正因为如此,本文也将以计算教学为宏观视角,立足于小学阶段的课堂设计,从计数单位出发,列举出利用计数单位进行计算教学的方法,旨在帮助学生提高运算能力和理解能力,帮助教师构建更加高效的课堂。  相似文献   

3.
在平时的教学和听课活动中发现,学生在学习整数、分数、小数的计数单位时都存在着较大的困难,而且大多数教师对计数单位的理解也存在偏差。通过深入挖掘教材对"10以内数的认识"中长方形背景框的使用,依托计数单位来衔接整数、小数和分数体系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在计数单位的拓展和累加中完成数的认识的学习,为学生的计算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几何图形的计数是指满足条件的某种几何图形的个数,解决这类问题常用两种方法:穷举计数和分类计数.穷举计数就是把要求计数的所有图形一一列举出来,最后计算总数.分类计数就是按一定标准分类,然后逐类计数得总数.  相似文献   

5.
组织学生进行毕业总复习的时候,有关计数单位的题学生掌握得不够理想,引发了我对小学阶段计数单位内容教学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林漫萍 《考试周刊》2014,(69):70-70
作者创设策划旅行的情境,让学生思考生活中的计数问题,从大量例子中总结归纳出两个简单而重要的计数原理——分类加法计数原理与分步乘法计数原理。与学生共同探索计数问题的解决步骤,让学生综合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7.
从幼儿教育的规律出发 ,阐述了在进行计算课程教学时 ,从背数、读数到计数的过程 ;指出把序数与基数关联起来 ,是计数过程中关键性的一步 .  相似文献   

8.
精心设计科学合理的问题情境,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根据计数原理分析问题、构建模型解决问题,是落实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抓手.本文在问题情境中构建了两个计数模型,证明了一个新的组合恒等式.  相似文献   

9.
计数与算数     
《中学科技》2011,(5):20-21
皓天和鹏飞“亲历”了“手指计数”、“以箭计数”、“树枝计数”、“石子计数”,又从邮票上了解了“结绳计数”和“刻痕计数”。  相似文献   

10.
划拳计数     
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广泛应用于生活。为了让学生明白这个道理 ,在教学 10以内数的加法时 ,我问 :“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数的加法 ?”学生踊跃发言 ,其中有一人说 ,他爸爸和叔叔饮酒时 ,两人同时伸出手指并各说一个数 ,谁说的数目跟双方所伸手指的总数相符 ,谁就是赢家 ,输的人要喝酒。我在肯定他善于留心生活中的数学知识的同时 ,灵机一动 :何不顺势来一个划拳计数游戏 ?“划拳”这种民间娱乐活动在很多地方童叟皆知 ,我简单修改了一下游戏规则 :两人任意伸出一只手上的手指 (两只手的手指总数为 10 ,握拳头表示 0 ) ,双方轮流数数并计数 ,看…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二面体群、正n面体群等指标计算给出一系列组合计数间的解答。  相似文献   

12.
<正>一、目标定位计数问题是数学中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分类加法计数原理、分步乘法计数原理是排列组合问题的最基本的原理,是推导排列数、组合数公式的理论依据,也是求解排列、组合问题的基本思想.本节课内容是学生在已有的利用列举法进行计数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计数的规律,归纳出两种基本计数原理.从思想方法的角  相似文献   

13.
幼儿在进行计数时,要展开思考,必须借助明显的动觉线索(信息),其表现:1.主要靠逐一计数才能思考数量问题,对某种数量物体的集合要逐个地点数,才确定有多少。2.靠默数就容易离开对应数的思考,所以,计数时,总是努力使点数动作或声音(数词名称)与计数物体一一对应联系起来想,才能完成计数思维。失去了动作与声音的帮助则无信心或使计算失误,动作与声音的加入则又提高了计数结果的正确率。这现象是幼儿最初计数思维必经的阶段,说明  相似文献   

14.
一、计数的含义及其结构 (一)计数的特点关于计数问题,在数学教学法及数学教学心理学中,几乎没有集中的研究,唯有苏联的A·M列乌申娜在其《学前儿童初步数概念的形成》一书中,对计数活动的特点作了如  相似文献   

15.
第一步:讲清"一"(个)、"十"、"百"三个较小的计数单位的实际含义.(1)教师拿出小棒,先和学生一起,一根一根地计数,计满十根捆成一捆.然后再边指(指1O根一捆)边讲边写:10个"一"是"十".(2)教师又拿出10根一捆的小棒,和学生一起一十一十(一捆一捆)地计数,计满10个"一十",捆成一捆.然后,边指(指lO个十根一捆)边讲边写:10个"十"是一"百".(3)教师讲述:计数时,要根据数的大小,采用适合的单位.如,计10以内的数,我们要一个一个地计,这个"一(个)"就是计数  相似文献   

16.
吕秋兰 《成才之路》2012,(12):89-89
所谓计数,就是计算事物的个数,也就是人们利用自然数列的顺序去清点客观事物的数量,把最后说出的数词作为这一集合总数的标志。  相似文献   

17.
"一一对应"是集合论中的一个基本概念.现行的中学数学教材为渗透现代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引进了"集合一一对应'的概念.这是十分必要的.但教材中关于"一一对应"这样一个重要的概念仅在高中代数"幂函数、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一章里作了介绍,后面就不再出现.然而,"一一对应"不仅是研究函数的重要工具,还是用来研究计数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实际上,在教材后面的排列组合数计算中已自觉不自觉地用到了这种方法.为了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一一对应"这一基本概念及其应用.我们可以结合教材明确给出"一一对应"的计数方法.所谓"一一对应"计数方法,就是根据两个  相似文献   

18.
求解组合几何中的计数问题,通常要经历两步(参见文[1]): (1)进行几何结构的分析.包括所给定的图形结构分析与所计数的几何性质的结构分析. (2)根据几何结构的分析采用计数方法求出结果,可以直接计算、分类计算(例1、例3、例4)、分步计算(例3)、排除(例2)、递推等.  相似文献   

19.
计数单位是建构“数”概念的基础,数的意义、组成、比较大小等知识在本质上都是计数单位的应用,小学数学主要学习的三种数——整数、小数和分数也因计数单位搭建起紧密的知识联系。计数单位也是学生理解运算算理的基础,四则运算可视为计数单位的累加、递减、分解和组合。以计数单位统领数的认识与运算过程,从计数单位角度认识整数、小数和分数的内在联系,这种数与运算的一致性教学能加强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建构起数学的完整脉络。  相似文献   

20.
排列组合是高中数学的基础内容、重点内容,更是高考中的必考内容;它既是学习概率知识的基础,又是学好概率知识的关键。其中,分类计数原理与分步计数原理作为本章的开篇,为以后学习排列组合知识起铺垫作用,有助于学生运用分类与分步计数原理解决生活中的很多实际问题。笔者认为,要想上好这节课,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