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以“策划一个百年现当代文学微型展览”为核心任务,通过“了解概貌绘图表”“深入研读设雕像”“自主比读创奖项”三个课段,整合本单元的作家作品以及相关的现当代作家作品,开展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和相应的评价活动,引导学生关注当下的文学文化现象,在深入思考中不断提升对现当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2.
<正>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为学生的个性化、创造性学习提供条件”,鼓励学生“借助与文本相关的材料,结合作品关键语句评价文本中的主要事件和人物,提出自己的观点或看法”,引导教师“重视学生的个性体验和独特发现”,让学生在阅读中多角度诠释文本,并进行仿写、续写、改写等再创造。这样能促使学生走上创造性阅读之路。  相似文献   

3.
成其芳 《教育艺术》2004,(3):61-61,6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能说出自己的体验”,教师“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但现实是我们学生在课内外阅读中往往  相似文献   

4.
阅读期待与阅读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对阅读教学提出了这样的建议 :“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良好环境 ,提供有利条件 ,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 ,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 ,应鼓励学生批判质疑 ,发表不同意见。”特别是对文学作品的阅读与鉴赏 ,提出了这样的建议 :“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 ,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 ,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 ,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构建文本意义”。“应引导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做到知人论世……”这是对阅读教学提出的一个崭新…  相似文献   

5.
互文阅读是比较阅读方法的一种。在阅读教学中,在引导学生解读文本时,教师可关联同一作家相同题材的作品、同一主题不同作家的作品或原著内容等,让学生进行对比性、关联性阅读,以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教师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接受美学者认为:文学活动是作家、作品、读者三个环节的动态过程,作品的价值与地位是作家的创作意识与读者的接受意识共同作用的结果。文学作品用的是“描写性语言”,包含许多“意义不确定性”与“意义空白”,它们构成作品“召唤结构”,召唤读者以“期待视界”去发挥想象力进行再创造。  相似文献   

7.
关于作家、读者及批评家之间的关系问题一直是文学创作中言说不尽的话题,而批评家作为作家与读者之间的一座桥梁似乎更加备受关注,批评家通过对作家创作作品的评价为读者的阅读活动打开了一扇轻便之门,对读者进一步理解文本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同时批评家的批评也为作家的创作活动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运用比较阅读法,将同一题材不同作家的作品或同一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进行纵向比较。把不同作家不同作品或同类题材的不同作品进行横向比较。更易于引导学生养成多角度观察事物、多层次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性,从简单的思维活动走向复杂的思维活动。下面以苏轼被贬黄州时的同期作品,《赤壁赋》(以下简称“赤文”)与《念奴娇·赤壁怀古》(以下简称“念文”)为例,从不同的角度将两文作比较阅读。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世界影响深广。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和反应往往是多元的。学生对课文进行研究性阅读,不仅是一种“发现”“吸收”,而且是一种“拓展”“创造”。语文教材是例子,也是艺术品,为学生留下了许多“空白之处”或“顿歇之点”,引导学生捕捉这些发人深思的感悟点,让学生在研究性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体验发挥想像,加以填充、扩展,深入到作者潜意识的层面理解作品,是寻找探究之路的有效切入口。研究性阅读不应停留在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对课文的理解,而要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自身感知、领悟,…  相似文献   

10.
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属于“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人文主题为“时代镜像”,共选编七篇中国现当代文学精品。如何引导学生通过篇幅有限的文本的阅读和鉴赏,以点带面,探究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深刻内涵,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是本单元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基于此,笔者试从课程目标、研习路径与评价等角度探索该学习任务群的教学。  相似文献   

11.
关于作家、读者及批评家之间的关系问题一直是文学创作中言说不尽的话题,而批评家作为作家与读者之间的一座桥梁似乎更加备受关注,批评家通过对作家创作作品的评价为读者的阅读活动打开了一扇轻便之门,对读者进一步理解文本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同时批评家的批评也为作家的创作活动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作家的作品被选入教材作为课文,就有了被众多教师和学生阅读的可能。在强调个性化阅读的时代,教师和学生都有权对课文进行多元化的理解。不过,我们是否也可以听听作家的意见,听听他们对自己作品的创作意图、写作背景、写作思路等方面的介绍?我们认为,这对教师的备课,以及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是很有帮助的。因此,我们邀请了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室的王林博士来主持这个栏目,通过他与文学界特别是儿童文学界的广泛联系,请一些作家走上前台,和老师们“面对面”。老师们通过这个栏目,不但可以加深对课文的了解,还可以借助“作家介绍”,让学生拓展阅读该作家的相关作品。我们希望,这个栏目是教材作者、编者和教者的“合唱”,为小学语文课程改革添一种别致的声音。  相似文献   

13.
在小学阶段,各国教材大量选入了儿童文学作品,包括儿歌、诗歌、寓言等等,如果教师不懂儿童文学,就很难在课堂上教好语文。此外,在课外阅读辅导上,教师也面临新的挑战。新课标规定,小学阶段要完成145万字的阅读量,如果教师对儿童文学知之甚少,就很难引导学生分阶段、有步骤、循序渐进地深入阅读。儿童文学有什么“用”,站在“素养”的高度,著名诗人、儿童文学作家金波先生这样说  相似文献   

14.
“读”是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古语中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说法。叶圣陶先生也曾对“读”在语文学习中的地位作出精确的评价:“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老师引导”。当前推进的新课改,强调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这就要求教师要依据大纲精神引导学生“会读书”,通过“读”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对语言文字的理解、驾驭能力。一、注意“读”法的指导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以教材中的课文为内容,教师要在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让学生逐渐形成独立的阅读能力等方面下功夫。1.掌握读懂课文的四个基本点。一是…  相似文献   

15.
新粤派语文倡导学生自主探究阅读。阅读方式是学生主动阅读,感悟体验、探究发现,尊重感悟的个性和多样性;教师的作用是鼓励学生发现、提出问题,并巧妙设问,启发点拨,引导探究。阅读范围是开放大语文的;阅读过程是专注惬意的。阅读目的是满足实际需要,“实用类作品”为学习新知识;“议论类作品”为获取新思想;“文学类作品”为审美鉴赏。  相似文献   

16.
在教学景物描写时,教师不能让学生只停留在了解文章表面或文字本身,而应该引导学生将其与自己的生活实践紧密结合,在阅读时通过作品的社会背景或作者当时的思想动向品出“景”中“情”,即领悟景物描写的内涵,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品出自己的体验。在教学景物描写时,笔者主要从以下方面引导学生去品味“景”中“情”:  相似文献   

17.
阅读教学中存在很多辩证关系,主体和客体,感性和理性,形式和内容等。理想的阅读教学,应采用“融创”的思维,寻求“两极”中的平衡、契合。一、主体和客体的“意会”“意会”,这主要是指作为阅读主体的教师和学生的主观的认识、思想、情感等和作为客体的作家的作品,即课文的“客  相似文献   

18.
从文学发展的历史看 ,作品阅读是文学创作的本源。春秋时期“赋诗言志”是原始文学创作与阅读混沌不分的遗风。中国文学的早期创作自屈原后经历了四大模仿潮流 ,才进入“文学的自觉时代”。“形式模仿”是文学创作的根基 ,“作品阅读”就是作家认识艺术、模仿艺术的中介 ,是作家创作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 ,那种不注重作品阅读的现象实质上是浮躁文风的表现 ,是不利于文学的繁荣的  相似文献   

19.
在文学鉴赏活动中,如何将“鉴”字落在实处,最重要的是充分利用文本进行指导。一、指导学生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教师在文本阅读指导时,要引导学生既“鉴”又“赏”,以提高他们对这类作品的鉴赏能力。作为教师有必要引导或帮助学生分析作品中与现代文明相悖离的消极因素,使他们能理性地、用现代文明的观念去看待这些作品。既欣赏作品的积极的一面,又能分辨出作品的消极因素,能全面地鉴赏作品,而不是片面理解作品中的一些行为和思想。即在欣赏中鉴别。如指导阅读《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鲁提辖扶弱锄暴,行侠仗义,值得…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就应当“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实现“个性化阅读”,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体.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实现“个性化阅读”呢?“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下面就从阅读教学的预设和生成两方面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