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土地革命战争后期,中国共产党开始意识到“要兵不要官”这一兵运指导思想的局限性。此时,随着日本对中苏两国的军事威胁逐渐加强,共产国际指示中国共产党要进一步争取国民党高层联合抗日,我党遂根据指示扩大了争取对象的范围。随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我党兵运工作针对的目标也从国民党军队转移到日、伪军。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再次大举血腥反共,我党在瓦解日伪军的同时,又将国民党顽军列为瓦解对象,并都取得相当成果。  相似文献   

2.
一项新发现     
《河南教育》2007,(11):50-52
在美军发动第二次伊拉克战争后不久,曾经有一队美军士兵去当地的清真寺拜访一位穆斯林长老,希望他能够协助分发救援物资.没想到的是,当地人误以为这些美军士兵是去逮捕他们的精神领袖--那位穆斯林长老,或者是去破坏他们的圣地清真寺的,因此数百名愤怒的当地人聚集在了清真寺外.  相似文献   

3.
日本全面侵华时期,日军内部渎职、破坏公物、"以下犯上"的内讧,逃亡和投敌等违反军纪的现象日趋严重。1942年12月发生的日军下级士兵凌辱上级的"馆陶事件",便是日军内部风纪败坏的典型案例。这一事件如实地反映了日军内部管理松懈、官兵关系紧张以及士兵心理颓废的状态,戳穿了日军自我标榜的"纪律严明""不可战胜"的谎言。  相似文献   

4.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亦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陕西党团组织对兵运工作进行了较为成熟的部署,这对西北革命根据地的成立、乃至中国革命的胜利具有重大意义。对其部署的经验、成果进行探析,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亦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陕西党团组织对兵运工作进行了较为成熟的部署,这对西北革命根据地的成立、乃至中国革命的胜利具有重大意义.对其部署的经验、成果进行探析,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拿破仑不想当将军的士兵就一定不是好士兵吗?不。真正的好士兵忽略了当将军的优越性和获得的功名利禄,忽略了自己的平凡。  相似文献   

7.
两个素不相识的年轻士兵,因病住进了同一间病室。一天,士兵甲对士兵乙说":你每天起那么早,干吗?""练嗓子,我要当歌唱家!"士兵乙说",那你每天看书到深夜,做啥?""打好文字功底,我要当作家!"士兵甲回答。  相似文献   

8.
退役士兵技能培训是国家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退役士兵社会竞争能力的重要措施。退役士兵的技能培训在社会竞争中尤为重要,结合本校退役士兵自身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的实施培训,让退役士兵尽快掌握专业技能。本文结合本校退役士兵的技能培训模式,对退役士兵技能培训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黄小平 《小学生》2008,(11):45-45
两个素不相识的年轻士兵,他们因病住进了同一间病房。一天,士兵甲对士兵乙说:"你每天起那么早干吗?""练嗓子,我要当歌唱家!"士兵乙说,"你每天看书到那么晚,做啥?"  相似文献   

10.
两个素不相识的年轻士兵,他们因病住进了同一间病室。一天,士兵甲对士兵乙说:“你每天起那么早,干吗?”  相似文献   

11.
《孙子兵法·势篇》"以卒待之"中的"卒",既不是历来所训释的"兵卒",也不是俞樾、郭在贻、许威汉等前贤时修所认为的"诈"的误用,而是表示突然、猝然。"卒"与"诈"都有突然、猝然之义,"卒"是通语,"诈"是齐语。古书中用"卒"表示突然的例子很多。"以卒待之"强调袭击敌人的突然性,是《孙子兵法》出奇、速胜思想的反映。  相似文献   

12.
太平军的间谍工作在其军事斗争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任务主要有传递命令和情报、探路和探军情、扰敌和内应、策反、购买军火和重要物资等。其用间方法主要有用百姓和新兵侦探敌情、化装暗探、潜伏、进行集团侦探等。这些做法,在太平天国战争初起时确有成效,但随着清方反间谍工作的加强,太平军的侦探工作日益跟不上形势的需要。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缺乏独立的、统一的、完整的领导体系;(2)所探情报有误;(3)情报传递网不严密,许多重要军情落入敌手;(4)情报工作人员缺乏专门训练,侦探技能太差,导致大批人员轻易被俘。  相似文献   

13.
冀中抗日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在华北敌后创建最早的平原抗日根据地,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之后,冀中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大规模改造平原地形,开展拆城运动,拆除县城城墙。狭义地讲,拆城运动从1937年底延续到1938年秋季,广义上讲则从1937年底延续到抗战结束,它将"不利于我、有利于敌"的客观因素转化为"有利于我、不利于敌"的战略条件,形成平原抗日游击战特有的特点,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4.
《孙子兵法》中"全胜"战略思维的核心是把握事物运动变化的发展趋势,做到"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中南财经政法大学MBA学院"3S"(soldier,student,staff)创新教育模式正体现了这一战略思维。"必以全争于天下"是"3S"创新教育模式的最高目标思维,"知己知彼"是"3S"创新教育模式的根本战略思维,"上下同欲"是"3S"创新教育模式"全胜"的必要条件思维,"以患为利"、"能因敌变化"是"3S"创新教育模式持久"全胜"的保障性思维。  相似文献   

15.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 ,陈树人公子陈复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留学 ,并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国共分裂后回国 ,历任中共广东省委要职。后在从事党的秘密工作时曾遭敌人逮捕 ,并被敌人杀害 ,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庐陵知县任内开导人心向善,巡抚南赣以军事与政治结合取胜,平宸濠之乱善用反问奇计,总督两广、江西、湖广军务,怀德纳降,因随时代研究王阳明等方面对王阳明其人进行论述。认为要研究、认识王阳明,不仅仅认为他是一个哲学家,还应看到他是兼有政治家、军事家天才的人物,只有这样才能说清楚阳明“知行合一”之说,“致良知”之教,以及在实践中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7.
随着清王朝政权的稳固和综合国力的增强,土司兵已不再是清政府主要依靠的军事力量。特别是经过清代中期大规模的改土归流后,西南地区的土司不再拥有强大的武装力量。因此,清朝的土兵制度表现为:一是军事管理的变革,二是土兵编制的锐减,三是土兵职责的缩小,四是官军火器的使用。随着西南地区土司制度的逐渐废除,与之相互依存、互为表里的土兵制度也随之衰亡。  相似文献   

18.
南昌起义军南征决策的形成具有其历史必然性,这为考证南征决策的正确性提供了依托。“南下广东”在当时具有至上而下的思想基础,在军队中深入人心,故能在路线争论中取胜,敌方的态度与我方的准备等都更加促进了决策的形成。叶贺南征为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提供了实践经验,是先烈们留给我们的宝贵的历史财富。  相似文献   

19.
在联省自治运动中,陈炯明、孙中山与广东省宪运动的命运十分密切。陈炯明主政广东时期,通过省议会,积极推动省宪运动,出台广东省宪法草案,使广东省成为当时最有能力深入推进省区自治的希望之地。但是,围绕着省区自治和国家统一方略,陈炯明与孙中山产生严重分歧,导致广东省宪运动走向消亡。陈炯明与孙中山政治思想的对立,表征着两种中国政治发展模式不可避免的冲突。陈炯明政治主张的最终失败,意味着作为渐进调和的省宪自治运动模式无法回应时代需要,而集权政治模式作为后发现代化国家早期推进现代化的选择具有历史的合理性。中国政治发展由此实现从联邦主义到中央集权主义的转型。  相似文献   

20.
张曙是左翼音乐运动的一员猛将.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二百多首从多方面反映当时革命斗争和广泛表现被压迫人民生活的歌曲作品,在抗日救亡运动中树起了一面旗帜.本文对张曙创作的歌曲进行全面的梳理,从作品的时代性、民族性和独创性三方面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