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幸福是一种人生价值实现的稳定的积极体验,也是生命获得价值感和意义感的重要保证。针对儿童和青少年开展幸福教育,对于他们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追寻真实的幸福有着重要意义。幸福不同于"快乐"和"积极心态":快乐是幸福的表现形式,与幸福相比更为短暂;积极心态是个体对人生的诸多问题持有正向、主动的态度。而幸福是个体对总体生存状态的评价,开展幸福教育应引导儿童和青少年理解幸福的本质;侧重精神定向和多元价值评价方式的引导;注重儿童和青少年的精神健康。  相似文献   

2.
"孤独"原是一个通俗名词,指一个人主观意义上的孤单、寂寞感,但却被弗洛姆作为其社会心理学和心理分析学的对象,形成了相关理论,包括社会性格、社会无意识等。以小说文本为基础,主要以弗洛姆社会心理学理论为指导,专注于表现孤独和其原因、指出打破孤独的出路,对小说文本的主题进行了探讨。作品中的"孤独"主要表现为心灵扭曲的人格障碍、施虐与受虐倾向、落后的社会无意识三个层面。造成孤独的根源则是爱的缺失,包括畸形的情感观念、社会压力下的心理异化和异常的生存需求状态,而走出孤独迷宫的出路则在于爱与团结。  相似文献   

3.
李定春 《湘南学院学报》2012,(1):103-105,110
从创作题材与主题看,刘心武的《班主任》属于教育小说:它是以"文革"为背景,以青少年教育为切入点而创作的具有文学史意义的教育小说;它不仅客观呈现了"文革"时期的教育问题,深刻揭露了"文革"教育对广大青少年的心灵毒害。重读《班主任》并对照现实,我们发现,今天的教育界仍然存在与"文革"时期类似的诸多严重的教育问题。显然,《班主任》对于今天的教育界仍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美德教育在当代道德教育中处于一种"真实缺失"而"假性存在"的状态。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当代道德教育的规范性特征拒斥了美德教育真实存在的可能;第二,传统美德教育在当代深层意义上失落而表层意义上存在的现状造成了传统美德教育的断裂;第三,当代青少年个体对美德教育的本性排斥。对美德教育在当代缺失的成因做深入的分析对于我们走出当前美德教育的虚假状态,走向真实的美德教育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美德教育在当代道德教育中处于一种"真实缺失"而"假性存在"的状态.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当代道德教育的规范性特征拒斥了美德教育真实存在的可能;第二,传统美德教育在当代深层意义上失落而表层意义上存在的现状造成了传统美德教育的断裂;第三,当代青少年个体对美德教育的本性排斥.对美德教育在当代缺失的成因做深入的分析对于我们走出当前美德教育的虚假状态,走向真实的美德教育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忏悔意识于文学自有其伟大之处,它使作品的主人公有了检视自我心灵的可能,在良知痛苦和生命意识的觉醒中达到了对自我的质疑与批判;同时,忏悔意识源于对存在局限的敏锐直觉,从而在更高层面上达到了对存在条件拷问的维度。在鲁迅的文学世界中,忏悔意识集中表现为道德忏悔与形而上忏悔,体现了一位卓越文学家应该有的精度和深度。  相似文献   

7.
正追求幸福是人类最大的愿望和永恒的主题。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幅提升,但生命的意义感和价值感却严重缺失。儿童和青少年期是人生极为重要的成长阶段,是为未来的人生奠定基础的阶段。针对儿童和青少年开展幸福教育,不仅有利于他们在未来的人生中体验真实的幸福,更能帮助孩子们探询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对其心理健康的成长有着重要意义。一、幸福教育的意义幸福是一种人生价值实现的稳定的积极体验。从古至今,人类都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不  相似文献   

8.
"良知"是阳明心学的重要范畴.它是王阳明在"心"的概念建构基础上,对其内涵进行的形上概括与提升.在阳明的心理教育思想中,良知是心育的理论指导,是心育的出发点和归宿;良知的核心是主体自我意识,它是人的心理素质的核心,人人具有,圣愚皆同;良知是主体外在行为活动和内在心理体验的自然、和谐与畅达状态.良知是阳明以高扬人的主体自我意识和生命意志为亮点的心理教育理论的灵魂.  相似文献   

9.
受工具理性主义的影响与制约,传统的教育或多或少地忽视了对学生"心灵"与"精神"的陶冶与培育。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必须回归到对"心灵世界"、"精神境界"的关心与关切。首先,关乎心灵的教育注重精神的成长,它一方面表现为教育必须关注学生思想境界的提升,另一方面表现为教育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的烙印,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时代或一种文化下的心灵世界。其次,关乎心灵的教育注重自由的思想,它不仅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而且追求学生思想的解放、精神的独立以及理性的批判。再次,关乎心灵的教育营造闲暇的时空。拥有"闲暇"精神的心灵教育能够唤醒学生内在的心灵,为学生指引美好的人生,帮助学生形塑高贵的精神。  相似文献   

10.
真正的教育是有"闲暇"精神的。在"闲暇"之中,教师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人格加以历练培育,对学生的品性施以涵养淬砺,对学生的道德良知予以萌发唤醒。教育的"闲暇"精神有两层含义:一是"时间",即要解放学生的时间,让学生拥有更多自主选择、自主探究、自主思想的时间;二是"心境",表现为学生愉悦欢欣、悠然自得、潜泳沉醉、无所牵绊的一种"生存"状态。教育要真正体现"闲暇"精神,必须践履以下三点:一是呼唤教育的人文精神,与功利主义的教育道别;二是呼唤教育的自由精神,与束缚思想、心灵与精神的实用主义教育相道别;三是呼唤教育的幸福精神,与压抑幸福与快乐体验的工具理性主义教育道别。  相似文献   

11.
爱"面子"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是青少年自我意识和自我概念发展的表现之一,也是青少年的社会化发展在中国特色的文化、教育等心理氛围中的一种体现.正确对待面子,能使青少年讲自尊、讲人格,昂扬进取、奋发向上;错误地对待面子则会使青少年好大喜功、弄虚作假、掩盖问题,甚至害怕真理,这极不利于青少年的身心的健康发展和个性品质的发展与健全.文章首先分析了青少年的"面子"心理及其主要行为表现,并从社会文化、家庭、学校以及其自身四个层面探析了青少年爱"面子"的原因,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教育对策,以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  相似文献   

12.
励志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当代大学生个人无意义感主要表现为人生方向的迷惘与信念归属的虚无、悲观主义的上升与英雄主义的缺失、道德选择的矛盾与角色期待的困境三个方面,这种无意义感主要归因为主体的物化导致大学生的碎片感和空虚感、竞争的激烈加大了大学生的疲惫感和宿命感、网络的依赖增强了大学生的孤独感和虚幻感.进行励志教育应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3.
“漂泊”:中国教育学的现实困境 中国教育学始终在本土与外来的冲突中、在传统与现代的激荡中、在与其他学科的砥砺中、在与教育实践的对话中艰难行进,谋求教育学的本土化、现代化、自主化、实践化。但是,由于这些问题一直未能得到有效的解决,在各种颇具颠覆性的后现代思潮的影响下.在激进的“超越”意识的驱动下.中国教育学似乎陷入了一种“无根”的“漂泊”状态。具体来说,这种“漂泊”状态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去学科感”、“去科学感”、“去历史感”、“去实践感”。  相似文献   

14.
“内地西藏班(校)”是改善西藏教育结构、促进西藏发展的重要政策“。内地西藏班(校)”学生的求学收获感能够较为直接地反映出“内地西藏班(校)”教育政策实施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基于ABC态度理论,通过质性研究方法,对12名“内地西藏班(校)”学生进行访谈后发现:在认知层面上学生的认同感有待进一步提升;在情感层面上既存在收获与难忘,也存在缺失与煎熬;在行为层面上表现出支持身边人到区外求学。此外,在对三个层面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出积极和消极的两种求学收获感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5.
健康人生是指人的关系世界的一种和谐状态,而当今学生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各种关系中面临着种种困惑与问题,其人生正处于危机之中。正确引导和帮助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已成为一项艰巨的历史任务。健康人生与本真教育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契合,引领学生的健康人生理应是教育的追求。同时,健康人生的层次性也决定了引领健康人生是教育的底线。  相似文献   

16.
历史教学的根本追求是"以人为本,以立信仰,以助生活,以愉悦人生."而传统的历史教学偏重知识与技能,导致学生心灵的枯竭、人文精神的缺失、思想道德水平的下降、行为方式的畸形,甚至对生命情感的漠视到了触目惊心的程度,与生命息息相关的各种自我伤害及伤害他人事件频频发生.  相似文献   

17.
《太原大学学报》2020,(6):10-19
以"道德自身意识"刻画良知,对理解儒家心学有重要启发。但二者毕竟有重大差异,尤其是作为主宰心或真己的良知绝不能视为"意念"对意念自身之是非的意识。心学极重视分别良知与意念,但道德自身意识思路使得良知成了"意念"在自身之中并通过自身的自知,即"良知"被吸纳入"意念"自身之中。良知是主宰,而非像道德自身意识那样是伴随性、依附性的。良知是情境化的整体感,而不仅是单纯对意念本身之是非的判断。良知具有全时性,不仅可与意念同时存在,而且存在于意念之前和之后,"同时性"只是截取其中一个横切面。良知无起无不起,而不会随着意念的产生才同时产生,更不会随着意念的消失而消失。道德自身意识之依附于意念,就像无数的萤火虫自带光亮;良知之主宰意念,则像唯一的太阳照耀万物。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心灵景观。对道德自身意识思路的反思,有助于开启新的一轮思想互动。  相似文献   

18.
王阳明是最优秀、最高明的人生导师,善于在具体事上进行最恰切的指导,"在事上磨";积极用世,以正气影响学生;指导为官弟子,要互相"警发砥砺",防止"潜移默夺";指导失官弟子,良知之体"本无富贵之可慕,本无贫贱之可忧,本无得丧之可欣戚、爱憎之可取舍";指导子侄、诸弟要谦恭笃诚,以道为心。王阳明指导学人,因材施教,因人成就,最终均可达到致其良知,以成就人生之目的。  相似文献   

19.
成功人生就个体层面而言是心理健康、人格完善,就社会层面而言是成为一个人生态度积极、自立于社会,适应社会需要和发展的有用的人.更高层次的成功人生则是成为立功、立德、立言的典范人物.我们在对青少年进行成功人生的奠基教育的时候,就要准确地把握受教育者的具体情况,从每一个活生生的"人"出发来设立成功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正"为孩子的美好未来和幸福人生奠基,为孩子成长为合格社会公民奠基"。近年来,在这一办学思想指导下,我校围绕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十九项基础德目中"责任与羞耻"的研究内容,确立了"干干净净每一天"的习惯养成教育主题。学校从学生个人卫生、言行举止和心灵世界三个层面切入,借助"生态体验教育"模式,以班级常规管理为行为跟进策略,逐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继而树立"对自己负责、对他人与社会负责、对大自然负责"的人生价值观。1".生态体验",自己打开改变之门。要培养一种好习惯,首先应使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