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0 毫秒
1.
曹燕 《新疆教育》2013,(13):15-15
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倡导对话、合作与探究,力图超越传统的记忆型教学文化,创建新型的教学模式所需求的思维型教学文化。这种思维文化不是要求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提出问题;也不是要求教师机械地讲授书本知识,而是鼓励教师进行创造性教学。随着新一轮课程的不断深入,某些所谓的“新课堂”在本质上仍沿用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仍是亟待解决的严重问题。那么如何进行有效教学呢?  相似文献   

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这里的“对话”不是人际交往中的言语交流,而是一种教学对话,是教师、文本、学生之间多元互动的有效“对话”。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实现有效的“对话”?如何让课堂因“对话”而精彩呢?下面我就来谈谈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3.
"对话式"教学与高校研究性教学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对话为原则,以问答、讨论等方式进行的“对话式”教学过程,既是师生对问题展开交流的过程,更是教师有意识引导学生,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对话式”教学是研究性教学的基本方法,因为“对话式”教学具有研究性、师生关系平等的特点,具备思维训练和创新等功能;教师的引导与点拨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研究能力的关键;通过“对话式”教学,师生共同研究,教学相长,研究性教学的目标得以达成。  相似文献   

4.
论教师促进教学对话的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下,教学对话已经成为学界极力倡导的重要教学理念,不少一线教师对“对话”、“教学对话”和“对话式教学”等相关术语和提法也不再陌生。尽管如此,一些教师对如下问题的认识却不是很清楚:怎样才能使传统的独白式教学走向对话式教学?开展有效的对话式教学需要怎样的条件?教师需要采用哪些策略促进教学对话在实践中有效开展?正因为此。他们开展的教学对话实践并不理想。本文从教师的角度出发,重点探讨教师促进教学对话有效开展的四条策略,以推动教学对话理念真正转化为理想的实践形态。  相似文献   

5.
基于对新课标背景下对话教学的理解,本文通过具体的教学案例,从三个角度探究新课标背景下小学信息科技课堂中的对话教学策略,一是“对话前利用学习单预判思维”,目的在于降低师生对话的不确定性;二是“对话中借助于微视频来生成思维”,目的在于提高学生思维的精度、广度和深度;三是“对话后填写评价表来延展思维”,目的在于衔接下一个对话教学过程,从而实现同一主题的对话教学循环。  相似文献   

6.
当前中小学作文教学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内容空泛、缺乏教师的有效指导。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基于怀特海的过程理论以及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文章提出“作文教学过程化”的理念,分析了“经验交互的对话过程、再现生活的体验过程、生成资源的动态过程”的特征,最后提出作文教学过程化在于实现“扩展写作思维、再现内容情境、生成教学资源”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纵览教材,其中安排寓言成语故事的课文并不很多。二年级(下)安排了《揠苗助长》《守株待免》;三年级(下)安排了《亡羊补牢》《南辕北辙》;四年级(下)安排了《纪昌学射》《扁鹊治病》,还有一些在积累运用中作为趣味阅读的内容。寓言以篇幅短小、生动有趣、耐人寻味,深受同学们的喜欢。然而,寓言教学如何能引导学生的思维“由表及里”走向深刻?如何让寓意的揭示水到渠成而不是牵强附会?恐怕这些问题正是造成教学“瓶颈”的原因。而解决问题的关键还在于“深人”地解读文本,只有这样,才能让课堂上有“浅出”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8.
近些年来教育界围绕教学对话展开的研究大多是对“对话教学”的一种描述,都是在“单纯灌输式教育”被改造后的第二阶段的基础上对理想的“对话式教学”的设想。而所有这些内容的实现都必须建立在传统教育困境已被打破的基础上。因此,我们应该将重点放在教学改革的第一阶段,放在如何实现从人们习以为常的“灌输”、“独白”式教学过渡到“对话式教学”,找出“对话式教学”实施的根本条件,真正解决我们目前实施“对话式教学”过程中的障碍和失效问题。  相似文献   

9.
对话是语文新课改的核心理念之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同样明示:“教师要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加强对学生的点拨和指导,实现教学相长。”“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实施新课程教学以来,“对话”已成为语文教学研究、探索和实践的热点问题,但对对话教学的实效性关注不高。“对话”及“对话教学”的涵义是什么?有效对话教学有什么特征?阅读教学中如何实施有效对话?这些就是本文要探讨的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10.
“问题解决”教学是新课程下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如何使问题解决教学更有效呢?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问题解决”教学要注重情境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相似文献   

11.
"不a不b"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不a不b”结构进行了否定意义的解释及句法结构的分析,指出“不a不b”句式流行的原因与中国人特有的辩证思维有关。  相似文献   

12.
释“不“     
本文分析了"不"字的甲骨文形体,其简形为树根状,而繁形则是在象树根状的简形上方加上刀口朝下的刀具.在树根状之上加上刀具,反映了树根在人们生活中的用途,即伐倒树干以后,其树根可当柴火燃烧,而首先要用尖锐的工具将树根劈开.  相似文献   

13.
远离毒品     
毒品,使生活不再充满阳光,使青春不再美丽。远离毒品,让我们的生命之花绽放得更加灿烂。  相似文献   

14.
也议"没有高考改革,就没有课程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开《上海教育科研》2004年第5期,首先就被一个题目吸引,这就是夏永庚同志(以下简称"作者")的《对"没有高考改革,就没有课程改革"的质疑》。因急于了解高考改革与课程改革之关系,便立即拜读了这篇大作。  相似文献   

15.
one day at the beginning of this new semester, I planned to go to the department stores with my roommate to buy some articles for daily use.  相似文献   

16.
浅论"诗无达诂"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无达诂”是中国古代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原则,其初衷是为了给汉代儒生自主阐释《诗经》提供理论依据,却在客观上强调文学阐释的相对性和多样性,从而赋予阐释以批评学的意义。“诗无达诂”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关涉文学作品自身的特性与阐释主体接受的能动性,又关涉到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dult-child disputes in 10 Mandarinspeaking families in Mainland China. Naturalistic interactions between caregivers and their 2-year-old toddlers were analyzed by coding the occurrence of disputes and the disagreement strategies used by caregivers and toddlers in times of dispute. Results showed that children's most frequent disagreement strategies included direct refusals, protests, and silence. In contrast, adults seldom used silence or refusals but instead used direct positive requests, expressions of dissatisfaction, and prohibitions when disagreeing with their toddlers. Overall, the results from the present study support the notion that disputes are ways to reflect existing social structures and ways by which adults in a culture can socialize children into disagreement strategies appropriate to their roles.  相似文献   

18.
波普艺术的代表人物沃霍尔的作品一直倍受关注,但对他的作品意蕴的理解存在偏差。杰姆逊曾认为,沃霍尔的作品是无深度的,他是将之放在丈化的视野中来考量。实际上,站在艺术的视角,作为艺术家的沃霍尔所创造出的作品是有深度的。原因在于:一,他的作品是对消费社会语境下人的生存处境的揭蔽;二,他通过看似无深度的制作手段传达了新的艺术理念。  相似文献   

19.
在性质命题中,否定副词“不”具有促进命题性质转变的重要功能。在由自然语言向标准逻辑命题规范化的分析整理中,需遵循逻辑规律和在不改变命题原意的原则下进行还原。  相似文献   

20.
过去一些读对李商隐“无题”诗的研究往往穿凿附会、破坏了诗的整体艺术形象。要真正理解李商隐的“无题”诗,即要从历史的角度去分析,更要注意从客观存在的艺术形象以及作的创作个性等方面全面研究。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李商隐“无题”诗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