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写这些小说的时候,我让自己的思绪回到我的童年时代,让这个叫次仁的小牧童在我的脑际活起来,让他指挥着我敲键盘的手,写下那些与我的童年有关的文字。我没有刻意运用"孩童视角",也没有要去消隐重大题材的意思。我有时候也在想,我之所以能够这样去写小说,是因为我在某种程度上还保留了一些儿童思维,是一种不成熟的表现。  相似文献   

2.
那是半个月前的一次晚自习,一个学生跑来神秘地对我说:“李老师,赵伟在写小说!”我一惊。我的学生在写小说而我居然不知道!长期以来,我一直为我的弟子中没有出现一个文学爱好者而感到某种遗憾。可赵伟——一个寡言少语、朴拙沉静的少年,在作文里并没有表现出特别的文学天赋呀!第二天,我叫赵伟把他写的“小说”给我看看。他拿了8页厚的信笺纸给我,说这只是第一章。信笺纸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字,题目是《傲天神龙》。我不想看下去。我认为,这种凭一时心血来潮的信笔涂抹,除了麻痹自己而外,基本上没有任何价值。我请他先谈谈构思。他…  相似文献   

3.
正这些年,我去一些地方,总会有一些年轻人问我,如何成为一个作家,我认为只有一个方法,就是写。你不去经历就不会拥有人生,你不写就不会成为作家。让你的屁股和椅子建立起深刻的友谊我刚开始写小说时,也有很功利的目的。当时,我做了5年牙医,想换一份舒服的工作,所以选择去文化馆写小说。一开始时,我连标点符号都不会用。根本不知道如何  相似文献   

4.
作家声音     
格非称好的文学一定是有毒性的以先锋文学起家,格非的小说此前常被读者认为不太好读懂,质疑他在写作中故意设置了某种阅读障碍。日前,格非首次公开答疑:“我认为陌生化是文学的前提,把小说写得跟生活一样还叫小说吗,还不如去看新闻报道。这样的作品没有任何价值。小说一定要出动你的经验,不能让人觉得太甜美。”  相似文献   

5.
笔者去某中学和教师座谈。下面是其中一位教师和我的对话:教师:王老师,我们班有一个男同学,上课不注意听讲,在笔记本上写东西。我拿过来一看才知道,他竟然模仿一个女孩子的口气,给他自己写信!我没收了他的笔记本。他不但不承认错误,而且坚持让我还他的笔记本。他还为此跟父母打架。您看我这样做对吗?笔者:您这样做是不妥当的。他模仿女孩子的口吻给自己写信,这是他的权利。如果真能模仿得像,说不定他还是个当作家的材料呢!有许多男作家都模仿过女性的口吻写小说。这有什么不可以的呢?您是一位女老师,如果让您模仿男性的口吻…  相似文献   

6.
想北平     
①如果让我写一本小说,以北平作背景,我不至于害怕,因为我可以捡着我知道的写,而躲开我所不知道的。但要让我单摆浮搁地讲一套北平,我没办法。北平的  相似文献   

7.
开心驿站     
差点吃人李小弟写文章老是漏字,写不出难字又不去问人,宁可让它空着。有一次,他在作文簿上写着:“我爸爸身体不好,叫我去买人。我走进人店,只见盒子里都是人,有的人壮,有的人瘦。我买了半斤人回到家里,切成块块,就开始蒸人,蒸好人,我端了一碗人汤准备给爸爸送去……”  相似文献   

8.
问我对自己小说形式变化的预测,不,不,这不能预测。对我来讲变化只是需要,本能的需要,不是理性的。别人看来,我的小说形式变化很大,我自己则感到太自然不过了,这是一个生长的过程。创作不同于其它工作,是靠想象力吃饭的,所以每次要努力创造不同的东西。不同不是问题,如果一个作家老是用同一形式编同一个故事,那么他的创作生命也就萎缩了。我写小说的时候从来不考虑小说是什么,写的时候不能考虑这个问题,只能按着自己的需要写下去。说我的小说跟张爱玲有点像,不,我觉得不像。现在有一种不可思议的现象,写得好的就说是学张爱玲。对张爱玲评价…  相似文献   

9.
今年夏天,我没有写小说,却接受了一项任务,去编写厉史——“一二·九”运动史,“弃文治史”去了。 写历史和写小说可大不相同。历史靠的是资料,要句句有根据,来不得半点儿虚构。你既不能想象,也不许渲染,也不能自由选择材料。——重要的就得写上,不重要的就不能要,这是科学!我看了一大堆资料,其中包括许多真实有趣的故事。可是我要编的历史不能以故  相似文献   

10.
张子彤是我们班有名的调皮蛋,上课总走神,写作业时不会还总爱上米问我。我刚开始还能认真耐心地教他,问的多了,就不耐烦了,只要见他上来问我就不耐烦地说:“去去,上课不听,这会儿想起来问,自己想去。有时他写完了,让我批改,看着他期待的眼神好像在说:这次可是我自己完成的,老师您该表扬我了吧!我却板着脸对他说:“写倒是都写完了,错了这么多,改去。”可有一件事教育了我,从而改变了对他的态度。  相似文献   

11.
闫晗 《中学生百科》2023,(29):18-19
<正>余华、莫言、苏童和王朔,四个作家一起去意大利参加文学论坛。主办方给作家的主题是“你为什么写作”。余华写的是,自己不愿意做牙医,想不上班,写小说还归自己。莫言写的是想给自己买一双皮鞋,写小说发表就有稿费了。只有苏童实实在在地说他当年考上北京师范大学,在大学里面如何热爱上了文学,走上了写作的道路。但等到前面三人演讲完毕之后,苏童死活不愿意念他的稿子。他说:我太愚蠢了,我怎么会说我热爱文学才走上文学道路!我应该也跟你们一样,瞎编一个。  相似文献   

12.
我家搬家了,新家离湘江边很近。风和日丽时,可以看到小船在江上慢慢行驶;太阳下山时,可以看到"半江瑟瑟半江红"的奇景,很美很美。我多么想去湘江边玩一次啊! 一天,我外出回家,正好表哥在我家过暑假,我看他的作文,写的是去江边玩。我很吃惊地问: "你去江边了?""是呀。"表哥一边说,一边让我看他在江边捡回来的石  相似文献   

13.
忘年笔友     
王纪金 《师道》2006,(7):10-10
近年来,我在全国一些报刊发表了一些关于中学生学习生活方面的文章,也陆陆续续地收到了各地中学生朋友的来信。我总是非常认真地给他们回信,而且乐此不疲。今年上半年江西省上饶市一位名叫阿伟的初二学生给我写了封信,竟然写了十二张信纸,让我很受感动。信中他详尽地向我描述了他的家庭、学校和自己的情况。他的家境很差,父母双双下岗,开了个小吃店,生意很是惨淡。他读书很刻苦,成绩优秀,而且酷爱体育,篮球打得特别好。但是父母并不关心他的学习,反而经常叫他去店里帮忙,平时连学习用品也不舍得给他买,他为此很伤心。我在回信中给他做了一番…  相似文献   

14.
坦白地讲,我真的很少遇见"作文写到一半就写不下去"的情况.那么,我究竟是怎么"幸免于难"的呢?从小学到中学,父亲训导我养成了三个写作好习惯: 一是"不喜欢的不动笔".绝不勉强自己去写不感兴趣的内容和主题.我知道强扭的瓜不甜.因此我从没有写过和发表过任何一篇校园文学作品,虽然不少杂志约稿让我写校园文学,而且老师也试图以"校园文学很吃香"这样的话来诱惑我.  相似文献   

15.
现在给您写这一封信 ,只谈一件事情。听见贵校的几个同学来说 ,贵校绝对禁止看小说 ,我就想跟您谈谈禁止看小说。你也可以猜想而知 ,我写这一封信是不赞成禁止看小说。我并不是因为自己写过小说 ,就把小说看作宝贝 ,以为非教学生看不可。我也不像有些学生那样 ,认为一切学科一切作业都可以丢在脑后 ,只消捧一本小说在手 ,就可以混日子。我只想说 ,小说在教育上自有他的价值 ,教育者应该好好的利用它 ,随学生去乱看 ,这是消极的办法 ,我不赞成 ;见学生乱看 ,觉得讨厌 ,干脆来个禁止 ,这是更消极的办法 ,我更不赞成。这儿我说的小说 ,是指好小…  相似文献   

16.
有一位作者被邀请参加笔会,坐在她身边的是一位年轻的匈牙利男作家。她衣着简朴,沉默寡言,态度谦虚。男作家不知道她是谁,认为她只不过是一个不入流的作家而已,于是他有了一种居高临下的心态。“请问小姐,你是专业作者吗?”“是的,先生。”“那么,你有什么大作发表吗?能否让我拜读一两部。”“我只是写写小说而已,谈不上什么大作。”男作家更加相信自己的判断了。他说:“你也是写小说的?那我们算是同行了,我已经出版了339部小说,请问你出版了几部?”“我只写了一部。”男作家有些鄙夷地问“噢,你只写了一部小说。那能否告诉我这本小说叫什么…  相似文献   

17.
钱汉东 《新读写》2008,(9):50-51
丝丝,本名吴丝丝,是本刊2005年5月号“新人物”,那期杂志刊登了她的充满蓝色忧郁的小说《鲸》,她的照片还上了封面。汶川大地震后,丝丝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写了一部反映地震后中学生心灵成长的小说。丝丝说:“我要感谢这本书,让我成长,让我更加珍爱身边的人,让我去爱世上一切美好的事物,让我懂得原来活着就已经是最幸福的事情。”本刊主编钱汉东为她的小说写了序。他在序中说:“生活在幸福之中但并不意识到幸福的同龄人,读了这部小说一定会受到一次心灵的洗礼。”  相似文献   

18.
与一位经济学者聊天。他说,我以前是很喜好文学的,看过很多世界名著。但是,我已经很长时间不看任何文学刊物了,现在的小说不好看。你能告知我,好的小说家都干什么去了吗?  相似文献   

19.
高三《语文》上册第二单元课文《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是我国著名作家、文艺理论家吴组缃先生的一篇文艺短论。文中先生以大家风范高屋建瓴、纵横捭阖、游刃自如地为我们清晰地勾勒出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脉络,带领我们到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历程中去探讨一些关键性问题,从中总结出规律,让我无论从行文还是语言都受益匪浅。然而,先生文章中的“半句话”让我每次读后,心中不免惶惑,那就是先生在总结提出了我国古代小说发展的第一条规律——中国古代小说是来自民间,是人民群众思想、愿望以及生活实际的反映——之后,他引例分析的半句话:…  相似文献   

20.
作家声音     
<正>格非称好的文学一定是有毒性的以先锋文学起家,格非的小说此前常被读者认为不太好读懂,质疑他在写作中故意设置了某种阅读障碍。日前,格非首次公开答疑:"我认为陌生化是文学的前提,把小说写得跟生活一样还叫小说吗,还不如去看新闻报道。这样的作品没有任何价值。小说一定要出动你的经验,不能让人觉得太甜美。"格非特别担心自己会变成一个被消费的对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