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梦溪笔谈》系宋,沈括所撰。沈括,字存中,生于宋天圣九年(1031年),卒于绍圣二年(1095年),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宋仁宗嘉韦占进士,神宗时参加王安石变法。熙宁九年(1076年)王安石变法失败,沈括被迫隐居于润州(今镇江)梦溪园,记述了他多年来观察实践所积累的研究成果,撰《梦溪笔谈》。  相似文献   

2.
沈括(公元一○三一——一○九五)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科学家。他积极地参加了王安石的变法运动。在推行新法的斗争中,积极地开展了科学技术活动,而他的科学实践又是为着推行新法服务的。  相似文献   

3.
北宋著名的法家、科学家沈括(1031—1095),字存中,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他的主要著作《梦溪笔谈》,总结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自然科学技术所达到的光辉成就,记载了我国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卓越贡献,是我国乃至世界科学史上的重要典籍。沈括一生的自然科学实践是同当时的政治斗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他积极参加了“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的变法运动。代表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派攻击他:“朝廷新政规划巨细,括莫不预”,并把他列入王安石新党的“黑名单”,这正说明沈括积极参预新法制订,为坚决推行新法而奔走南北,冲锋陷阵。  相似文献   

4.
钱正彪 《甘肃教育》2011,(15):61-61
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其内容主要包括:"一均输法;二农田水利法;三青苗法;四募役法;五方田均税法;六市易法;七将兵法;八保甲法;九保马法;十军器监法。"虽然历史学界大多数人都认为王安石变法是一次失败的变法活动,但笔者认为,从社会关系调整的角度来看,  相似文献   

5.
<正> 北宋神宗年间,为图强御侮,王安石实行变法,推行新政。列宁称他为“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新政主要是推行青苗、农田水利、保甲、募役、方田均税、均输、市易等法。新法的推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使府库积存大量财物;新法也在某些方面维护了小地主和小生产者的利益,缓和了阶级矛盾,巩固了皇权统治。但新法只推行了几年就失败了,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反对派势力的强大就是个重要原因。反对变法派为了阻  相似文献   

6.
熙河之役,是指宋神宗熙宁年间王韶克服洮水流域,建置熙河路的厉史事件。从当时的历史条件看来,熙河之役绝不是一个偶发的边境事件,而是与宋神宗对付契丹、西夏的总战略决策密切相关,特别是与王安石变法的政治总目标密切相关。即以新法实施的具体内容来看,“市易法”正是王韶先行之于古渭,再推广到熙州(地名详后),见诸实效后,才于熙宁五年(公元1172年)颁之于全国的。这不仅有确切的文献记载,而且有新发掘的地下史  相似文献   

7.
《李顺》一文是据史料辑录而成的。文章的第一段,节选自元人脱脱等编的《宋史》卷二百七十六《樊知古传》,第二段除“入据成都,遣兵四出,北抵剑关,南距巫峡”数语节取自宋人李焘编的《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十五外,均节选自宋人沈括的《梦溪笔谈》卷二十五。沈括(1031—1095年),字存中,北宋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宋神宗熙宁年间官至翰林学士、龙图阁待制。他与王安石同时,政治上属革新派。沈括又是著名学者,《梦溪笔谈》  相似文献   

8.
《大连大学学报》2015,(4):42-45
苏轼与王安石同为北宋重要的政治家,在王安石所主导的变法运动中,苏轼不可避免地卷入了与王安石变法相关的政治斗争之中。要搞清楚苏轼对于王安石变法的真实的、具体的态度,必须尽量淡化苏轼身上的党派标签,从其具体言行中寻找答案。熙宁二年四月的《上神宗皇帝书》,是苏轼对于王安石变法之态度的一种真实体现,反映了苏轼对王安石变法的理性批判。而独立思考的理性精神却注定了苏轼在北宋党争政治中的坎坷命运。  相似文献   

9.
王安石是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抚州临川人。仁宗庆历进士。早有“矫世变俗之志”,在江浙等地任地方官时已显示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加上他在学术及文学方面的造诣,一时声誉大振。文彦博、欧阳修等大臣都极力推荐他入京为官。宋神宗时,他曾两次为相。为富国强兵,积极推行新法,改革弊政。在神宗的支持下,他推行的农田水利、市易、青苗、免役、方田均税、均输、保甲、将兵等新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权,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和国防力量的增强,具有一定的进步作用。因此,王安石被列宁誉为“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但是他的变法遭到保守派的反对,他于熙宁七年只好辞退,次年又被起用。熙宁九年再辞退。 王安石隐退后居于离江宁城七里的钟山脚下,所以名其居所为“半山园”,并自号“半山”。他还为其书斋取了名字叫“知妄室”。此名是取自他自己说的一段话:“知妄为妄,即妄是真;认妄为真,虽真亦妄。”“知妄室”之名,表现出王安石一贯坚持的知妄求真的精神。  相似文献   

10.
《游褒禅山记》作者王安石(公元1021—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出身于一个小官僚地主家庭,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和著名的文学家。他曾任副宰相、宰相之职,并积极从事革新变法,史称“王安石变法”或“熙宁变法”。这一变法虽有当时的时代局限和王安石本人的阶级局限,但他能够代表中小地主阶级的利益,抑制和打击大地主、大官僚阶级的兼并行为,客观上对生  相似文献   

11.
张觅 《初中生》2018,(13):24-25
1086年,沈括已入暮年.他从仕途退下,归隐于润州(今镇江)“梦溪园”.在此,他闭门谢客,潜心著述,寄情于山水之间. 沈括在仕途上一帆风顺过.他曾任提举司天监(天文观测机构的最高官职)、翰林学士、三司使等高官,后来又担任了延州知州.王安石变法失败后,沈括因受牵连被贬官.几年后,沈括又因抵御西夏外敌不力,再被贬官,自此仕途之路彻底断送.  相似文献   

12.
免役法在王安石的新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要正确地评价王安石变法,正确地评价免役就成为一个不可忽略的问题。近年来在对这一问题的讨论中,有同志认为王安石改革役法是为了“另增新税”,我认为这一提法欠妥。 一、从社会背景看役法改革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靠兵变建立起来的赵宋王朝,立国伊始即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随着历史的  相似文献   

13.
以杰出政治家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派,在宋神宗的有力支持下,实行过长达十余年、震撼北宋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熙宁、元丰变法,九百年来一直成为人们议论和研究的重要课题。在皇权支持下的王安石变法,为什么会失败呢?不少人把原因归之为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的反对,但这只是外因,还有其内因。因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王安石变法的情形是复杂的,失败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但质言之:王安石变法之所以能够顺利推行,“其成也神宗!”之所以会最后失败,“其败也神宗!”  相似文献   

14.
宋神宗熙宁年间,宰执王安石一改役制,废差役而行募役。这一改革举动,立即遭到了以司马光为首的一大批官僚士大夫的强烈反对。数年后,王安石被迫去政,新法即被废止。对北宋时期这一场变革与反变革,向来众说纷纭,仁智互见。本文试图对这一有争议的问题作一探索,略陈管见。  相似文献   

15.
王安石变法发生于北宋熙宁年间,是我国十一世纪中叶的一次著名政洽改革。它是北宋封建统治阶级对其社会统治实行自我调节的历史尝试,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而陷于失败。然而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价值并没有因其失败而致湮没,它一直是历史学家热烈探讨的课题。“有为之时,莫急于今日”王安石变法时离北宋开国已经有一百零九年。当时,由于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发展,北宋社会出现了许多严重的社会问题,已经到了不改革不足以振兴自强的重要关头。王安石针对“因循苟且”的时  相似文献   

16.
据《宋史·苏轼传》记载: (苏轼)徙知湖州,上表以谢;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御史李定、舒、何正言(臣),摭其表语,并谋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 这段不足八十字的正史,记叙的是距今九百多年前的北宋神宗朝,杰出的文学家苏轼“坐作诗讪谤罪”,被御史台关进监狱,酿成我国历史上闻名千古的文字狱“乌台诗案”[1],只是,记叙太简单了.乌台诗案的档案材料,南宋蜀人朋九万手录付刻,成《东坡乌台诗案》,其他还有周紫芝的《诗谳》,清人张秋水编纂的《眉山诗案广证》,今人陶道恕著的《乌台诗案新勘》等书,才使乌台诗案的真象,得以大白于天下,流传至今. 起因:新旧党争,种下祸根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眉山(今四川眉山)人.他是一位文学天才,同时也是一位关心人民疾苦,较稳健的政治革新家.正因为如此,他的政敌才从他的文字入手,有意陷害他.乌台诗案的起因是较复杂的.宋神宗赵顼,是一位希望自己有所作为的国君.熙宁二年(1069年)他任命王安石为相,实行变法.苏轼早在宋仁宗时,就曾上书言事,提出改革吏治的主张,但他与王安石的新法主张有所不同.苏轼于熙宁四年(1071年)上书神宗针对新法,提出不同政见,王安石非常不满,支派御史谢景温“论奏其过”,从此,苏轼与变法派结下不解之怨,受到变法派的排斥.由于在朝中十分孤立,苏轼请求外放,先后出知杭州、密州和徐州.在这段时期,他长期亲民,深知民间疾苦,在执行新法时,“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少安”,政绩斐然.同时,他对于新法的弊端,又寄物托讽于诗文,“庶几流传上达,感悟圣意”.王安石变法失败后,于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宋神宗由变法转为改制.但是,混入新党的一批奸佞小人,仍然窃据要津,他们把变法改制蜕变成专门打击陷害异己的政治角逐,对政绩昭著的苏轼,唯恐其还朝受重用;对苏轼嘲讽新政的诗文,更是恨之入骨,因此,这批奸佞小人,常思伺机报复,置苏轼于死地.应该说,政治上苏轼为政敌所不容,文字上又授人以把柄,这便是乌台诗案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王安石是我国北宋中叶一位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改革家和思想家。出于变法图强的政治需要,王安石十分重视人才在治理国家方面的重要作用。在北宋王朝处于积贫积弱、吏治破败的危机关头,他出任宰相,大胆地起用了一批变法革新派人士,在政治、经济、军事、文教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新法。王安石的变法虽然失败了,但是,变法的影响是深远的。他关于如何培养、管理、选拔、使用人才的许多观点和理论,在今天仍然是足资借鉴的珍贵遗产。  相似文献   

18.
沈括(1031-1095)字存中,浙江钱塘人,宋代科学家。仁宗八年(1063)考中进士,曾出任宁国(今属安徽)县令。神宗时积极参加王安石变法运动,担任过“权三司使”,“判军器监”等重要职务。此外,沈括还担任过提举司天监、翰林学士、延州知州等职。元丰五年(1082)以徐禧失陷永乐城(今陕西米脂县)受牵连而遭贬。晚年居润州(今江苏镇江)梦溪圆。传世著作有《梦溪笔谈》、《补笔谈》、《续笔谈》、《长兴集》、《苏沈良方》。《梦溪笔谈》是一部笔记体裁的文集。全书六百余条,关于科学技术的条目占三分之一以上。内容涉及数学、天文、历法、地理、地质、气象、物理、化学、冶金、兵器、水利、建筑、动植物、医药等许多领域,是中国科技史上的重要文献。  相似文献   

19.
熙宁变法是北宋时期一次重要的政治革新运动。王安石作为熙宁变法的领导者和实践者,针对北宋积贫积弱的社会局面,提出了诸多革新措施,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尤其是他继承了先贤孟子“民贵君轻”思想,提出了“国以民为本”、“均财无贫”、“教以孝友”等观点,充分体现了王安石变法革新的民本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0.
沈括和王安石,在十一世纪后半期,各展其长,别树一帜,,为举世所共鉴。二十多年来,一些论著认为沈括是王安石变法的“助手”、“参谋”。在“四人帮”以儒法划线时,沈括又变成为推行王安石法家路线而“奔走南北”、“激流勇进”的重要的“法家人物”。 为了参加争鸣,不揣浅陋,仅就沈、王和沈括与变法派核心人物间的关系,作若干辨析。抛砖引玉,谨求指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