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吕春 《档案天地》2009,(2):30-32
在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中.粟裕是一位基本上没有受到冲击的开国大将。他不是元帅却进入军委常委,开我军之先河。这一现象在开国将帅中是罕见的。“文革”期间谁保护了他?他对“文化大革命”的态度是怎样的?他与林彪、“四人帮”集团是如何相处的?他在晚年为党为国为军队都做了哪些工作……  相似文献   

2.
有一次,在巴黎举行的联合国会议席上,我和苏联代表团团长维辛斯基激辩。我讽刺他提出的建议是“开玩笑”。突然之间,维辛斯基把他所有轻蔑别人的天赋都向我发挥出来。他说:“你不过是个小国家的人罢了。”  相似文献   

3.
弗莱是条狗     
弗莱是条狗,朋友寄养在我家的。她要实施造人计划,婆婆坚决反对家里养狗。弗莱,弗莱,听起来像英文名,朋友说正宗英文读法是“弗莱”,“弗”的发音没变化,不过在“莱”上加了360度的转调,像狗回头咬住自己尾巴在那里转圈圈。我起初叫他来福,顺口,好记,还有土特产的意味,但这个俗气的名字显然对不起他的这身金发,也难怪他不理我。  相似文献   

4.
灯下夜读,看到《中国科学家小传》一书中记录了钱学森让誉中青年科学家的故事。文中说,钱学森1954年在美国出版了巨著《工程控制论》,被公认为是奠基性的权威著作。1962年他委托刚30岁出头的宋健修订原书。在修订过程中,从方案到增补内容,他都做了具体指导,每章每节他都仔细审阅修改。新书出版时,钱学森说:“一是这本书不应署我的名,我没做什么工作。二是应署宋健同志主编,打破中国传统的讲资力、等级的习惯。”宋健等同志不同意,钱老说:“充其量署原作钱学森。”最后出版社拍板定案,署名:钱学森、宋健。对此,钱老…  相似文献   

5.
初版《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第十五章第三段写到“文采同志”闹的又一个笑话:另外一次,他在一个县委家里吃饭,想找几句话同主人谈谈,他便说:“你的胖胖的脸很像你父亲。”那个主人很奇怪,问:“你见过他老人家么?”他指着墙头挂的一张木刻像说:“这不是你父亲么?你看你的两个眼睛多像他。”不防备把一屋子人都惹笑了,坐在他对面的人,忍不住把满嘴的饭菜喷了一桌子。“天呀!那是吴满有嘛,你还不认识,同志,亏你还在延安住过。”“吴满有的像我看得多了,这个不是,这真不是你父亲么?”这段文字两次提到的“吴满有”,在1950年后印行的《太阳照在桑干…  相似文献   

6.
我时时刻刻都是一个快活的大苍蝇,这一生什么羞辱没受过?尚且仍是滴溜溜的大眼睛,头发不秃牙不掉,上楼下楼都是三台两台不含糊,要不是心脏换了零部件,还不就成精了!其实都很清楚,每人都有一本难念的经,文艺界朋友叫我“铁蛋”、“大男孩”,说到底我也不“铁”,更不是“孩”,换个活法就是了。没心没肺能活百岁,问心无愧活得不累。其实真累!我还有一个优点,说改就能改,即使是口头语也能改。这来自我坎坷的生活,  相似文献   

7.
《今晚我和你》是武汉艺广播电台每天晚上22:00~23:00推出的一档夜间热线谈心节目。《今晚我和你》的当家主持人亚新,主持节目六七年,他的名字早已经和节目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互为支撑,相得益彰。2005年,亚新被评为武汉首届优秀播音员主持人,他除了具备一般意义上对主持人要求的素质以外,我认为他还具备了“听”、“说”、“解”三方面的素质。[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签约这天,罗琦有点紧张,为了放松,她小心地问老板:“我可以来点酒吗?” “可以”,老板姜树,“树音乐”创办人,20年前他是罗琦的歌迷:“红洒、白酒什么都有,你要什么?”“红洒吧”。酒上来,罗琦一杯一杯一直喝到醉。  相似文献   

9.
钱勤发 《新闻记者》2001,(10):I002-I003
《新民周刊》的文章 ,我每篇都要翻翻 ,但不是每篇都用心细读。惟独雍和的照片和他的“拍摄者手记”我每篇都恭恭敬敬地认真拜读。算起来 ,自从“两人影话”栏目开出以后 ,我前前后后大约读了100多篇。雍和的这些大幅照片 ,不但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还让我触摸着时代脉搏的跃动和独留巧思的艺术享受。作为新闻记者 ,雍和的照片在全国是出了名的。他不属于热衷于山水风光的艺术摄影家。他的寸心牢牢地根植于自己的职业 ,视角始终瞄准着社会和人 ,且又多为大都市里的人 ,以及人的生存空间的变化。他的高明之处在于用与众不同的构图来体现…  相似文献   

10.
金钊同志     
于冠深 《青年记者》2010,(16):116-116
就“文革”前那一茬《大众日报》社的领导人而言,我接触最多的是金钊同志。我第一眼看到他时,他被推了光头,走在被诬为“牛鬼蛇神”的队伍里面,脸色铁青,一副怒气冲冲的样子。在那种时候和境况之下,他居然敢怒。这里那里贴满了“打倒”、“批臭”的大字报。  相似文献   

11.
陈志坚说他到阜新日报这三年多,整整“答”了三年多的“卷”,现在虽然这张“卷子”还在涂涂抹抹,修修改改,但总算可以达到“交卷”的水平了——“我可以向市委、向全社职工‘交卷’了。”说起“交卷”,一向沉稳而内敛的陈志坚,脸上不易察觉地露出些微欣慰之色,他自觉成绩在及格以上。毕竟,这张卷子上的“考题”不浅啊。“我一上任,就有一种‘交卷’意识”2003年4月8日,陈志坚从阜新市海州区委副书记的岗位上到报社任职。当时他对组织上的安排感到很突然。1982年从锦州师范学院毕业后,他在阜新市委办公室工作了11年,在清河门区委当了5年组织…  相似文献   

12.
唐子 《档案管理》2005,(4):91-91
应该说,我和我的许多同学都是沾“扩招”的光才有机会读大学的。但是我和他们却都抱怨不已。如果不是高考发挥不好,如果不是志愿填报不当,怎么说也不至于被“扩招”进这么一所“二三流学校”。  相似文献   

13.
入境问书     
鸣谦  红萧 《出版参考》2005,(9):49-49
我有个不太好的习惯,每到朋友的家里,不去参观人家装修豪华的客厅,也不急于陪着朋友聊天,而是往往直奔朋友的书房,看看他的书架上都有些什么书。我把这个不太好的习惯称为“入境问书”。“问”久了,我有个发现,就是朋友们的藏书几乎都是一样的。  相似文献   

14.
刘颖 《新闻三昧》2006,(5):46-47
之所以加个“小”字,并不是因为自己年龄上的“感觉良好”,11年的记者生涯,再怎样也是“师姐”级了,“小”是因为身处基层单位,写的都是些蝇头小稿,办的是一份企业内部小报。还好,蒙西南电力报之惠,怀揣着一本盖有国家新闻出版署钢印的“记者证”已有7年时光。7年来,只要心里想到那本由红变绿的“全国通用粮票”,心里顿时会有种找到娘家的感觉。不过,暗地里与那些国家大报的记者相比,人家是大记者,我等仅为一名小记者而已。小归小,却肝胆俱全。回想N年的记者职业生涯,酸甜苦辣可是一味都不少。酸11年前,怀揣着文学青年的梦想,我走上了《绵…  相似文献   

15.
1925年冬季的一天,一位中等身材的青年男子顶着寒风,急匆匆地走在温州的街上,直到快走近一家店名叫“五味和”的商店时,他才放慢脚步。接着,他就迈进了“五味和”。一进门,他暗吃一惊,外面寒流袭人,行人稀少,这家“五味和”却顾客盈门,热气腾腾。他留意观察了一下,发现到这里来的顾客,大多都是来买“飞鹰”炼乳的。是呵,这大冷的天,在家里冲一杯又热又香又甜的“飞鹰牌”炼乳,浑身立刻感到热乎乎的。难怪这里生意如此兴隆。看着眼前这一幕,青年男子神色凝重,目光严峻,显然,他在思考着什么。一个女营业员恰巧注意到了他,以为他在为买东西犹豫…  相似文献   

16.
我与侯宝林     
方成 《档案天地》2007,(3):58-58
1966年夏天.“文革”刚刚开始不久.我从自己所在的人民日报社走出来.刚出门口就遇见了侯宝林。他急匆匆地拉着我.走进旁边一条名叫霞公府的小胡同里,悄声地问我.我也低声地问他。他说,他的徒弟已经给他贴“大字报”了。才说了几句,就慌忙分开,生怕别人瞧见.  相似文献   

17.
“大师”、“泰斗”、“国宝”,这是三顶多么光荣的桂冠,多少人求之不得,而季羡林先生对这些大大小小的杜冠的感觉,却是“浑身起鸡皮疙瘩”,他的辞谢,不是虚伪的作秀,而是求实作风的表现,他说:“三顶桂冠一,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用时下的话说,我是王洛宾先生(按我母校北京大学的“方言”,“先生”在这里的意思是“老师”)的“粉丝”,这要从1956年在山东胶南上高中第一次听到他的《跑马溜溜的山上》算起。  相似文献   

19.
参 加新闻工作多年 ,我已养成了逆向思维的习惯 ,凡事喜欢多问几个“为什么”、“可能吗”。1996年12月 ,新华社发了一则《15亿件衬衫谁来穿 ?》的新闻统稿 ,各大媒体纷纷刊播。我当时一边看这则消息一边算帐 ,结果吓我一大跳 :如果中国有15亿件衬衫积压 ,那么 ,全国的所有生产衬衫的厂家即使全部停产5年 ,中国人也不会没衬衫穿。于是 ,我开始打电话到“雅戈尔”等衬衫生产厂家 ,求证这“15亿件衬衫”之说的准确性。在得到这“15亿”的数字可能有假的初步答案之后 ,我又向中国服装协会、中国衬衫专业协会等权威部门的负责人…  相似文献   

20.
刘鹏 《军事记者》2008,(5):64-65
实习初,自己试着帮编辑编稿,一心想一鸣惊人。结果自认为改好的稿件送到编辑老师桌上,一天的心血换来的却是满篇的大红叉。看我不解和委屈的样子,编辑老师说:“现在都3月了,老兵已经退伍,关于老兵的稿件一点时效性都没有了。”猛然惊醒。人们常说新闻要“实”,要有货真价实的“硬件”。但是,所谓新闻,不仅有“闻”,而且要“新”,也就是指新闻的时效性。好新闻应该“事实”与“时效”兼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