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搞发明创造,除了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和一些基本的创造技法之外,还要有一颗好奇的心。所谓好奇心,就是人们积极探索新奇事物的一种自然倾向,或者说是人们喜欢新奇的一种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能使人们一发现新问题就有瘾,一听到新方案就想掌握,一看到新产品就想研究其思路;有了这种心理状态,人们就具有了发明创造的内在动力,就有了走向不可知领域去探讨的重要力量,一句话,好奇心是一个想搞发明创造的人必须具有的一种素质。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很多发明都是发明家在好奇心的促使下搞出来的。如,德国著名化学家维勒,不但是化学元素铝的发现人…  相似文献   

2.
《发明与创新》2009,(7):28-30
年年月月,都有无数发明狂人在忙碌。他们可能无法治愈白血病或者送宇航员上火星,但其作品对现实的影响同样很深远。权威机构据此评选出2009度最佳发明。  相似文献   

3.
《发明与革新》2009,(7):28-30
年年月月,都有无数发明狂人在忙碌。他们可能无法治愈白血病或者送宇航员上火星 ,但其作品对现实的影响同样很深远。权威机构因此评选出2009度最佳发明。  相似文献   

4.
柳秋明是一个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退休工人。曾在工厂搞过技术工作,当过钳工,退休前为江滨机器厂保卫处门岗。柳秋明1994年退休后,就开始琢磨要搞点发明创造之类的东西。一次他无意中看到了一篇关于水上养殖的论文,深受启发。他利用回长沙探亲的机会到湖南农业大学打听水上综合利用研究的情况。当他得知水上综合利用仍是一个薄弱环节时,就产生了进行水上综合利用研究的念头。经过反复思量,决定发明一种既能游泳又可用于网箱养殖水产,进行综合利用的组合式浮动游泳池。他刻苦钻研学习了水上种、养殖及综合利用等方面的知识,经过反…  相似文献   

5.
新疆霍城县水定镇村民阿斯木江·吾甫卡生家的门头和别人的不一样,上面挂着一块醒目的牌子———霍城县凯赛迩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而上面展示的农用喷水喷药机、温室大棚卷帘机、防冻自来水阀门、扫雪机正是他的"四大发明"。因为喜欢搞发明创造,阿斯木江在霍城县远近闻名。阿斯木江的父亲是一名中学物理教师。受父亲影响,他从小就喜欢搞小发明,家里的收音机、电视机、自行车都被他拆卸过。上中学时,阿斯木江发明的喷溉机就曾获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七届青少年科技展三等奖。  相似文献   

6.
1995年我开文具店,兼卖“印度香”,印度香的味道真是好极了。 家里的电冰箱时间长了会有股臭味,我想印度香那么香,如果在冰箱里点上四指长一小段肯定能除臭,在没有亲自试用的情况下,我写了一篇小稿“印度香的妙用”分别寄往四家报社(现在想想有些不妥),结果有3家用了我的稿,后来经过试验根本就不是那回事,印度香是决不能与食品放在一起的,否则会产生一股怪味,久久不能除去。其实搞发明的人很多都与我相似,心里一想,脑子一热就去申请专利。看来“想当然”是绝对不行的。搞发明不能想当…  相似文献   

7.
兔子与发明     
乍看这个题目,有的读者也许会哑然失笑:兔子与发明,这是根本不同的两码事,怎么能相提并论呢?然而,只要听到那新年的鞭炮声,我们就会想到农历已卯兔年已经到来,那可爱的玉兔已经蹦蹦跳跳着向我们跑来了;我们还会想到,一些有关兔子的成语能够给人以怎样搞发明创造...  相似文献   

8.
我们都在电影上看到过疯狂的科学家在他们蹩脚的实验室里进行着科学边缘领域的探索,经常会造出不可思议的事物。现实中确实有这种科学家,尽管他们并不是疯子,但是他们的研究却令人难以置信,甚至让人觉得不可能。这儿有一些疯狂实验或疯狂发明的迷人的故事。这些故事是真的?是传闻?是夸大其词?还是谎言?我们无法确定。  相似文献   

9.
我反复研究制作的防雨防锈挂领,不久前提出专利申请,并被专利局受理,这是我首次取得的专利项目。以往,我压根儿屯没想到去搞发明创造,更没有想到去申请专利。总认为搞发明创造是“家”们的事。他们是科学头脑,并依托科研院所的优越条件,专门从本专业研究发明工作的。发明是得出的科研成呆,是经他打1反反复复探讨、研究出来的,是一般人难以涉足的事。两年前,我有幸得到发明与革新杂志,人人一接赶到这份杂志,就更不释手,每期到手就一气看完。杂志中介绍了很多动人的本这,我发现不少成功的人物,原来并不是科学家、专家、发明家…  相似文献   

10.
都说中文系的人喜欢写诗,可我却喜欢搞发明,可谓"不务正业".我觉得写诗与搞发明有如孪生兄弟,都是基于爱胡思乱想.诗人往往是些喜爱幻想和激情勃发的人,每遇美好事物,总是容易触景生情,产生灵感,于是浮想联翩,佳句频频而出.而我则缺少诗人的激情,写不出好诗,却多了一些爱幻想的习惯,于是,便产生出了一些对生活用品的异想天开,见着物品使用不便就激动,就开始幻想怎样去改造它.因为这样,我曾刊发了200多篇有关"小发明"的文章,并"稀里糊涂"地获得了几十项专利.  相似文献   

11.
发明简讯     
中国专利98220896.0现有的婴幼儿用奶瓶式样繁多,但使用时,无法测定瓶中液体的温度,因此在给婴幼儿喂奶、喂水时,往往将瓶中的液体喷洒在大人手背上或用口试,以判定液体温度是否适应婴幼儿,这给使用者带来许多不便,并且使用者稍有疏忽掌握温度不准,就会影响婴幼儿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12.
搞发明是件很辛苦的事,这正如发明天才爱迪生说过的那句话:“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但很多发明是为了想“偷懒”而产生的,发明使人们变耐‘懒汉”,懒汉却搞不了发明。有没有一种“懒汉式发明”呢?让发明家也可以“偷懒”,减少为发明付出的辛苦。  相似文献   

13.
我们常说,发明就在我们身边,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发明家。但是,不是每个发明都有市场。由于有的发明家固有的性格和天性,注定他们的市场意识不会很强,搞出来的发明往往脱离现实,终最还是束之高阁。比如,大家一起讨论某个问题的解决方案时,往往都是发明的启蒙,但不要把这些特殊性方法当成一项发明而整日盲目追求。  相似文献   

14.
有人爱听音乐,有人喜欢养鸟种花,而年近花甲的刘兴林这辈子最大的嗜好就是搞搞小发明,小革新。刘兴林搞小发明始于50年代。那时他在一本前苏联小说《毁灭》上见到“不用电池的手电筒”的信息,就自己琢磨开了。最后制成了一种微型发电机,装在电筒上,稍用力一握,电珠就发光。前几天,刘师傅把他这只30年前制成的小手电筒与俄国、日本市场上近期出售的不用电池手电筒作对比演示,结果还是刘师傅的手电筒亮得多,也美得多。在日常生活中,刘师傅看见新鲜玩艺就总要问个为什么,遇到生活、工作中的一些不便就总是想方设法要拿出个改进…  相似文献   

15.
拆装大有学问在,发明就在拆装中。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如日本一家公司开发摩托车,买来各国生产的不同型号的样品,拆卸后进行研究,集中其优点,除去其弊端,从而生产出了世界一流的产品;日本发明家中松义郎的外祖父为启发他对拆装发明的灵感,把家中所有带机械结构的东西都拆了,然后再一一组装起来,从闹钟到自行车,最后连新买的轿车发动机也不例外。这使中松义郎幼小的心灵中便打下了创造发明的烙印。通过拆装搞发明,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即拆装中树立虚心学习的思想、学会通过拆装搞创新的方法、提高在创新中追求超越的能力。下面以普…  相似文献   

16.
杨通河 《世界发明》2003,26(7):29-30
几位搞发明创造的朋友谈起多年来从事发明创造各自的感受,虽然每个人经历都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感受是共同的:“搞发明很难,很累!”“发明难,申请专利更难,专利推广尤其难”——恐怕大多数发明人最初都要经过这样的艰难。  相似文献   

17.
世界发明     
新世界的光最近,波士顿大学的弗雷德.舒伯特教授发现了第三条道路。它将蓝光LED和发出黄光的半导体结合在一起,蓝光和黄光组合成一种肉眼看来像是白色的光。这种“假白光”中没有红光成分。使用LED,每天只要有一个人花半小时的时间踩动发电机的踏板,就能为整个村庄的居民提供平均长达4个小时的照明时间。对不发达国家中电网无法进入地区的居民来说,LED将意味着一个光明时代终于到来。  相似文献   

18.
大人应该向孩子们学习,特别是搞发明创造的人,更应该向孩子们学习。为什么?笔者认为有以下一些理由:从孩子们的特点看,首先是好奇心强。好奇心是一个人的兴趣爱好乃至志趣特长的基石,是任何一个成功者,特别是搞发明创造的人,必须具有的基本品质。爱迪生为什么要孵小鸡,是因为他看见母鸡孵小鸡好奇而做的试验。爱迪生从小就具有的好奇心,为他后来成为发明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次是求知欲旺。好动好问是孩子的天性,是资质聪颖的一种表现。在孩子的眼里,世间万事万物都是未知数,正因为他们什么也不懂,又什么都想知道,而且幼稚…  相似文献   

19.
我读中学时就十分崇拜那些在科技领域里颇有建树的前辈巨匠们,尤其是牛顿、爱迪生、居里夫人、爱因斯坦等,时常胡思乱想,总想有朝一日搞点什么一鸣惊人的大名堂。1972年我中学毕业参军,在部队机关当机要通信员,有机会接触许多文件资料。我利用便利条件看了很多兵器方面的科技资料,这一看可就上了瘾,工作之余我就如饥似渴地去阅读.后来复员回家进了工厂,仍对兵器科技有着浓厚的兴趣,自费订阅有关刊物并开始研究,构思发明设想.但由于当时自己尚无明确研究意识,缺乏正确的研究方法和条件,初始之际,往往是东一榔头,西一棒,今天…  相似文献   

20.
都说学中文的人喜欢写诗,可我却喜欢搞发明,可谓“不务正业”。其实,写诗与搞发明的都是些喜爱幻想的激情勃发的人,诗人遇美好事物,总是容易触景生情,产生灵感,于是浮想联翩,佳句喷薄而出;我也有爱幻想的习惯,但喷薄而出的不是诗篇,而是一些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奇思异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