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全国解放以后,我才开始读到冯雪峰同志的文章,其中《回忆鲁迅》和一系列有关鲁迅的论文给我影响很深,因此,我对雪峰同志就自然地形成了一个印象:雪峰和鲁迅先生结下了不解之缘。每次读他的《论文集》等著作,总要想到鲁迅先生;每一次读《鲁迅全集》,也总要想起雪峰同志。今天写这篇《冯雪峰同志论古典文学》的时候,也还要不断把他和鲁迅先生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2.
本文的研究从鲁迅《藤野先生》一文的题目入手,以《鲁迅手稿丛编》中的《藤野先生》原稿和前人对手稿的研究为依托,对由"吾师"到"先生"这一称谓语的修改进行了原因分析.又从原稿修改的角度对两种题目修改可能性进行探究,指出原题目为"吾师藤野"而非"吾师藤野先生".最后分析鲁迅先生在修改题目时的思路以及进而探求鲁迅《藤野先生》这...  相似文献   

3.
鲁迅先生是无产阶级的英勇战士,尤其是他的后期,同我们党又很接近,为什么他没有入党呢?冯雪峰说:“据我了解,当时我们和鲁迅先生自已,都不曾考虑过他入党的问题,是有下面两个实际原因的:一、加入党,就要过党的组织生活,这  相似文献   

4.
对冯雪峰的鲁迅比较文学研究主要成果作梳理,发现冯雪峰潜在地运用了苏联的“历史类型学”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论证了鲁迅文学创作的独特性,还再次强调了鲁迅的翻译研究。在取得这些成就的同时,冯雪峰的鲁迅比较文学研究也存在无产阶级优越性的先在视域,对文学艺术层面中外关联的探讨也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5.
《父亲留给我的》艺术性浅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父亲留给我的》是高中第三册新选课文,作者冯夏熊。这篇出色的回忆性散文,原载《诗刊》1979年第7期。 冯夏熊同志是我国著名文学家冯雪峰同志的儿子。冯雪峰同志是党内著名作家,文学批评家,鲁迅研究家。他曾是鲁迅先生亲密的战友,代表党和鲁迅先生联系,对于党的统一战线工作,做出了卓越贡献。冯雪峰同志一九五七年被错划为右派,精神备受折磨,文化大革命中又受到四人帮的残酷迫害,但他对党始终忠贞不贰,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仍努力于文学译作,对鲁迅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雪峰同志于一九七六年粉碎四人帮前夕,因病含恨死去。  相似文献   

6.
俄国作家契诃夫曾说:“写得好的本领,就是删掉写得不好的地方的本领。”这句话是值得珍视的,遗憾的是这个说法还是不够具体。什么是“不好的”呢?鲁迅先生曾说:“研究大作家的手稿,看他怎样修改。”如今这句话也用到了他的身上。早在1981年,著名的鲁迅研究专家、编辑家朱正先生就出了《鲁迅手稿管窥》一书(再版名为《跟鲁迅学改文章》)。  相似文献   

7.
读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韵手稿,颇得教益。先生生前,在教导青年如何写作时,曾提到应从一些大作家手稿中去寻找写作经验。因为这“简直好象艺术家在对我们用实物教授”,是可以从其“苦心删改的痕迹”,知道“不应该  相似文献   

8.
<正>李何林与冯雪峰解放前未曾见过一面,但他们的文艺思想是相通的。新中国成立后两人相识没有几年,冯雪峰便被错划为右派。当时许多人对冯躲避唯恐不及,但李何林每次从天津到北京来,总要抽时间去看望这位知心朋友。冯雪峰辞别人世,他在文学史上的某些言行受到不公正的评价,年逾80的李何林,又挺身而出,仗义执言,为老朋友答辩。人世上象李何林与冯雪峰这样的知音,真是难寻啊!我认为,沟通这两位心灵的媒介是鲁迅先生,他们文艺思想的血管里,都流淌着鲁迅的血液。  相似文献   

9.
《白莽作<孩儿塔)序》一文蕴藏着鲁迅先生复杂、浓烈而又跌宕的情感.鲁迅先生在文中的笔法极尽顿挫、吞吐、变化之能事,显示出极高的艺术魅力,同时给学生的阅读也带来了很大障碍.本课试图借助一些支架,如手稿与定稿的比较、原文与改文的比较、核心问题的推动等,使学生沉浸文本,走进先生的情感世界.  相似文献   

10.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12)八年级下册《藤野先生》中,编者对"落第"一词的注释值得商榷。这里,谨依据鲁迅《藤野先生》的手稿,试作研讨。  相似文献   

11.
冯雪峰以鲁迅的亲信的战友、鲁迅遗产的研究者自居,在他的反党反社会主义的罪行未揭发前,却也迷惑了部分的人。但他早就是歪曲鲁迅、诬蔑鲁迅,并由此进行他反觉反社会主义的文艺思想的宣传,他在二十年前的那篇“鲁迅论”(注1),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这篇“鲁迅论”是冯雪峰在鲁迅逝世刚一周年时写的。通过这篇文章,他狠心地将我们革命民主主义战士、曾被我们领袖誉称为民族英雄的鲁迅的社会思想,说得是那样阴暗和漆  相似文献   

12.
于是你疾走在风砂里,我终于透过你卷起的尘雾,望见那横着的无边的广大!这是冯雪峰《真实之歌》中的《背影》里的诗句。冯雪峰在《回忆鲁迅》中说:鲁迅逝世后,“我只要想到他,就总看见在我前面有这么一个背影。”“是的,凡是死后  相似文献   

13.
鲁迅先生生前在教导青年如何写作时,曾提到应从一些大作家手稿中去寻找写作经验。因为这“简直好象艺术家在对我们用实物教授”,是可以从其“苦心删改的痕迹”中,知道“不应该那么写”,而“应该这么写”的。鲁迅先生自然是大作家,研究其手稿,揣摩其用意,是会得到很多启发的。本文准备就《藤野先生》手稿的改动处,举例并加以说明。 一、使不确切处确切 所谓不确切,即不准确、不恰当。遇到这种情况,鲁迅先生是要修改的: (1)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一转;倘在(是)上午,里面的几间洋房里倒(0 0)也还可以坐坐的。但是傍晚,有一间的(0 0 0 0)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0)地响得震天…… (2)从东京出发,不久(远)便到一处驿站,写道:日暮里。 (3)我先是住在监狱旁边一个客店(栈)里……  相似文献   

14.
《同学少年》2015,(1):54
<正>写信时,常常会用"此致""敬礼"作为结束语。"敬礼"的意思比较明白,"此致"到底是什么意思,"此致"和后面的"敬礼"又是什么关系,却有很多人不明白。以《鲁迅手稿全集.书信》(第六册)为例,在《1935年4月1日致徐懋庸》这封信尾,鲁迅先生这样写道:"此致,即请道安。"在《1935年8月3日致李霁野》这封信尾,鲁迅先生写道:"此致,即颂暑祺。"鲁迅先生这样的用法,至少说明了一个问题:"此"者,不是指  相似文献   

15.
《藤野先生》“大略是说上年解剖学试验的题目,是藤野先生讲义上做了记号,我预先知道的”一句中的“是藤野先生”后面漏掉一个“在”字,正确的文字应该是:“大略是说上年解剖学试验的题目,是藤野先生在讲义上做了记号,我预先知道的。”一九八二年出版的《鲁迅全集》,已根据鲁迅的手稿和未名社最初的版本校勘纠正了,加上了这个“在”字,  相似文献   

16.
冯雪峰同志是鲁迅先生十分信任的学生和战友。自从一九二八年十二月,经过柔石的介绍,他就在鲁迅的具体指导和帮助下,翻译和编辑出版《科学的艺术论丛书》(又称《马克思主义文艺论丛》)。在风雨如磐的黑暗年代里,他们冒着杀头的危险,怀着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在翻译和传播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战斗中,在发展我国无产阶级革命文艺运动中,开始结成挚友。从一九二八年十二月至一九三三年十二月,以后又从一九三六年四月至十月鲁迅先生逝世,这五年多的时间里,他们在上海往来频繁,互相切磋,亲密无间。许广平同志曾对他们的  相似文献   

17.
谢淑玲 《丹东师专学报》2001,23(3):14-14,18
巴人不仅为骆宾基处女作的发表而奔波,而且还用生命保护了处女作手稿;骆宾基曾受巴人之托给冯雪峰《鲁讯全集》。结识巴人和冯雪峰都使骆宾基终生难亡。  相似文献   

18.
邵建新 《初中生》2010,(9):50-53
鲁迅先生曾说过:“应该这么写,必须从大作家们的完成了的作品去领会。那么,不应该那么写这一面,恐怕最好是从那同一作品的未定稿本去学习了。在这里,简直好像艺术家在对我们用实物教授……这确是极有益处的学习法。”鲁迅手稿就是为我们留下来的“极有益处”的教材。  相似文献   

19.
从一九二六到一九三○年间,《鲁迅日记》里有二十四处提到翟永坤。《鲁迅书信集》里有致翟永坤信七封。其中,特别是鲁迅从厦门、广州、上海致翟永坤的信,真实地记录了鲁迅在大革命失败前后生活与思想变化的部分轨迹,对于研究鲁迅思想具有较重要的价值。鲁迅与翟永坤之间显然有过一段比较密切的关系。正如冯雪峰同志所说:“研究鲁迅先生本人,如果不研究他对别人以及别人对他的关系,那是不可能的。所以,研究一个对于人民很重要的人物,则政治、社会、人民的生活、时代思潮以及历史和民族文化,等等,固然是最基本的研究对象,同时和他来往的人物以及他生活上最有密切关系的一切事与人,也都是必要的研究对象。”(《欣慰的纪念序》)了解鲁迅与翟永坤的关系,对于研究鲁迅也是必  相似文献   

20.
1931年,瞿秋白受王明一伙的打击被排挤出党中央政治局后,来到上海养病。1932年夏天,瞿秋白通过冯雪峰来到鲁迅家与鲁迅见面。从此两人在长达三年的时间里结下了深厚的战斗友谊。鲁迅曾三次接待前来避难的瞿秋白,瞿秋白则对鲁迅在翻译、编印出版《毁灭》《铁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