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庄子·外物篇》:“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签;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在文学创造和欣赏中,庄子所说的“得意而忘言”是一种理想而深刻的境界。  相似文献   

2.
语文教学少慢差费,我认为一条很重要的原因,是对语文课的“工具性”认识不足,强调不够,抓得不力.语文课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语言文字是学习一切文化科学的“工具”.既然是工具,就应该让学生牢牢掌握它,运用它.但是现在的语文教学中,不少同志仍然习惯于把主要精力用之于所谓课文分析上,有的也讲生字、生词,但只不过是为了给分析课文“扫清障碍”.教师是这样教,结果学生也是“得鱼忘筌”.《庄子·外物篇》中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用这样的联合比喻来比拟我们的语文教学,也很有相似的地方.学生学了一篇课文,只记得大致的思想内容,而表达思想内容的语言文字被丢掉了,这岂不是“得鱼忘筌”?鱼是由于“筌”而得到的,丢掉了捕鱼的工具——筌,怎么会得到鱼呢?文章的思想内容是由语言文字这种“工具”表达出来的,丢掉了这种“工具”,怎么会真正理解掌握思想内容呢?  相似文献   

3.
八、“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译文: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没有人研究诗?读诗可以培养联想力,可以提高观察力,可以锻炼合群性,可以学得讽刺方法。近呢,可以运用其中道理来事奉父母;远呢,可以用来服事君上;而且多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杨伯峻:《论语译注》)这是孔子鼓励学生学习  相似文献   

4.
《论语·阳货》记载;“子日:‘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兴”、“观”、“群”、“怨”可以说是孔子对诗歌特性的简明概括.在这里,我们可以把《诗》理解为广义的艺  相似文献   

5.
“枯鱼”一词,古代诗文屡见不鲜。最早出现在《庄子·外物篇》,原文是“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四收录汉代无名氏寓言诗《枯鱼过河泣》,诗云:“枯鱼过河泣,何时悔复及!作书与鲂(鱼与),相教慎出入。”三国时曹魏文学家应璩《百一诗》:“田家何所有,酌醴焚枯鱼。”晋代《子夜歌》第十八首说:“常虑有二意,欢今果不齐。枯鱼就浊水,长与清流乖。”南朝梁代文学家庚肩吾《看放市》诗:“既非随鹤舞,聊思索枯鱼。”《南史·卞彬传》:“摈废数年,不得仕进。  相似文献   

6.
研究中国诗教的功能,应当抓住孔子的《诗》论。整体地全面地剖析孔子的诗教理论,是揭示中国诗教功能的关键。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这就是著名的“兴观群怨”说。这一诗教学说有三层意思:一层是兴、观、群、怨,这是论述诗教的心理功能:诵诗可以激发人的想象力(联想力)、培养人的观察力(分析力)、促进人  相似文献   

7.
“思无邪”别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而孔子几乎就是第一个对它推崇备至的人。他在有意无意之中对《诗经》精警却是片言只语的评论,一直是《诗》学家解《诗》和文学评论家论诗的主要依据之一。但是,他的“《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之论中的“思无邪”,作为我国第一个文学批评的标准,  相似文献   

8.
背诵,是祖国几千年来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它在古代起过恢复、继承文化和巩固学生知识的作用;在今天对于学生如何牢固地掌握语文工具,也还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一)我国古代历来重视背诵远溯先秦,当时印刷术未发明,书皆竹简,携带不便.春秋战国时代,学术鼎盛,诸子蜂起,百家争鸣.要想引经据典,战胜论敌,如不通过背诵,学富五车,是不能达到目的的.因此,当时各派教师,都非常重视背诵,以培养论战人才.《礼记·文王世子》说:“春诵夏(纟泫)”.《礼记·内则》说:“学乐,诵诗,舞勺”.《庄子·大宗师》说:“副墨之子,闻诸洛诵之孙”.《诗·大雅》说:“诵言如醉”.《论语·子路》说:“子曰:诵诗三百”.“诵”就是读书时的“朗诵”和“背诵”.所有这些,都说明当时是非常重视背诵的.由于当时重视背诵,所以出现过许多惊人的事例.伏生传经,全凭口授(《汉书·伏生传》)即是其中的一个.假如伏生先不将经书的内容背诵精熟,怎么可能单凭口授传给学生  相似文献   

9.
王瑞汉先生在《语文知识》1998年10月号《比喻不能顾此失彼》一文中提出:“比喻只用本体和喻体的某些方面相似,但如果只盯住相似的这些方面,忽视不相似的那些方面,也会给比喻带来伤害。”此说恐不够妥帖,其实比喻都只能是顾此失彼的。作者运用比喻来说理,读者通过比喻去明理,一旦作者读者达到各自的目的,便“到岸舍筏,见月忽指,获鱼兔而弃筌蹄”(钱钟书),比喻不过是渡河之“筏”,示月之“指”,猎鱼兔之“筌蹄”,换言之,作者在说理文  相似文献   

10.
孔子对他的儿子伯鱼说:“不学诗无以言”。孔子对他的学生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由此可见,诗歌的作用可谓多矣!孔子重视诗教,不无道理,值得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