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看到这个题目的读者都很惊奇:你不是在以前的文章里,曾经强调:“酒香也怕巷子深”吗?你不是提倡“好书更要营销”吗?没错.我确实一直这样认为.但是,最近遇到了两件事情,让我有了更深层、更全面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给你个发泄的机会。"这是我接到关于"年轻记者的烦恼"选题的前一句话。"年轻记者的烦恼"?我思考了半天,实在想不出就自己而言,做记者的烦恼是什么。其实,这样的一个思考过程令我自己也很不解,平时我不是常常埋怨工作累吗?不是总嚷着工作压力大吗?为什么真要我来回答记者的烦恼是什么的时候,却发现自己不烦也不恼。嘴上喊着烦,但心底里又说不出烦的原因,这是心口不一吗?我百思不得其解。想了又想,就在我要放弃写下去的时候突然茅塞顿开,找到了答案。  相似文献   

3.
从前几年的满眼相亲节目,到目前《非诚勿扰》"一枝独秀",并从一周双播改为单播,在眼花缭乱的真人秀节目的猛烈攻势下,"相亲"几乎渐渐被人冷落。2015年各卫视不约而同在相亲节目上收缩了战线。相亲节目的发展如何突破瓶颈,对于电视人而言是一大难题。1.从棚内走向户外尽管"户外相亲"是个新概念,但由于这种方式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相亲,而是一种集体的娱乐活动。"相比‘一对一’的传统相亲方式,一起旅行、运动的气氛更为宽松,  相似文献   

4.
参加一个朋友侄女的婚礼,酒店的音响师大概是相亲节目《非诚勿扰》的拥趸,用《Can You Feel It(你感觉到了吗)》作为现场的背景音乐,使得每一个来客,都像是前来参加相亲节目的。当然,我不是因为剃了个光头,就把自己当节目主持人,实际上,我反倒是很希望能够遇到一两个因受他人婚礼刺激、迫不及待想要把自己嫁出去的女宾。因为在这种情况下谈条件,就像是即将收市前到菜场买菜,让利的空间会比平时要更大。  相似文献   

5.
最苦与最乐     
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相似文献   

6.
月光向来以"拽"著称.一不怕老师.二不怕蟑螂.不是有一首歌这样唱的吗?看见蟑螂我不怕不怕了.我神经比较大!吗依呀呼!吗依呀呼…… 说月光"拽"是有原因的:一、作为学生.敢晾老师.  相似文献   

7.
相亲节目的现状 中国电视人有跟风模仿的传统,眼看着江苏卫视相亲节目的高收视率,其他省级卫视和各地方台争相拷贝,山寨版的<非诚勿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熟悉中国电视节目的观众知道,电视相亲节目在上个世纪曾经在电视荧屏上很红火,但是随后就没落了.为什么如今电视相亲节目又卷土重来,而且风头更胜当年?  相似文献   

8.
报人要看报     
"报人要看报"这句话很像废话,就像说打工者要挣钱,股民要了解股情,经商的要谈钱一样.报人置身报社,写稿、鳊稿、看报,是份内之事.更何况,不是报人的,还要自己掏钱买报看,报人能不看报吗? 但据笔者观察,只顾写稿、编稿,不爱看报,甚至几乎不看报的报人并不鲜见.人家的报纸不看也就罢了,有的连"自己"的报纸也不看,下面的怪现象就是例证:  相似文献   

9.
《中国在梁庄》出版之后,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提问:你为什么要去做梁庄的调查?是什么原因促使你从城市回到乡村,去调查梁庄的生存?是什么原因促使你又从梁庄出发,再到城市去找寻梁庄打工者的轨迹? 每当此时,我也总是很迷茫.是啊,我为什么要回梁庄?为什么要寻找梁庄?仅仅是学术的琐碎、重复和无聊所致吗?仅仅是个人生命的郁结吗?好像是,又好像不够确切,没有那么具体,也没有那么显在.那是什么呢?是在想到村庄时,想到"农民""进城农民""打工者""留守儿童"和"新一代打工者"等等那样的名词时,一种莫名的悲伤,一种突然的心悸,一种说不出的羞耻,一种如骨鲠在喉的愤懑,还是什么?  相似文献   

10.
用了"闲话读书与看书"这样一个题目,读者也许会说,读书与看书有什么区别,这不是一回事吗?我以为,"读书"和"看书"还是有区别的.严格说来,二者并不是一回事.作为一种行为,"读"一定包含着"看",但"看"却不一定有"读".  相似文献   

11.
做学生     
记得过去添写简历.有一栏叫"身份",我想在今天,大多数人都很难填写,因为这是一个多变的世界.职业多变,身份转换的很快。比如我,就经常问自己,我到底是什么?教了很多年书,我是老师吗,是,但又不是,因为和一直工作在教学一线的先生们相比,我不够专一,不算是一个尽全力的好老师.老师的特点之一应该是循循善诱,不厌其烦地将重复的内容按部就班地传达出去,可我太追求变化。在广告圈混迹多年,我是广告人吗?是,但又不是.因为我没有很系统地在一线从事广告策划,文案.媒介等实操工作,不够专心。做杂志做了很多年,我是媒体人吗?好像也不是,做中国国际广  相似文献   

12.
三,激化情感 如果想把情感表达得强烈些,最好用对比的语言。因为情感在对比中很容易被激化。比如,感叹人间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于是就有这样两句俗语: 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你看,不满的情绪不是油然而生了吗?唐朝孟东野有两句诗:“失名谁肯访,得意争相亲。”(《长安羁旅行》见《孟东野诗集》)用“失名”与“得意”的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同志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对开会存在的不良现象进行过非常严厉的批评,他在文章中写道:"‘一开会,二报告,三讨论,四结论,五散会’。假使每处每回无大无小都要按照这个死板的程序,不也就是党八股吗?在会场上做起‘报告’来,则常常就是’一国际,二国内,三边区,四本部’,会是常常从早上开到晚上,没有话讲的人也要讲一顿,不讲好像对人不起。总之,不看实际情形,死守着呆板的旧形式、旧习惯,这种现象,不是也应该加以改革吗?"文章已经写作了70年,可是其中关于开会的不良现象,我们不觉得仍然很熟悉吗?  相似文献   

14.
春节前,我到加拿大的蒙特利尔城和儿子团聚.除夕当天,儿子和儿媳妇说要带我去看"春晚",我好奇地问:"看春晚不是在电视里看的吗?怎么还要出去?"我那黄头发的儿媳妇用夹生的汉语说:"我们要去看的不是中国的春晚,而是加拿大的 '中国春晚'."  相似文献   

15.
1959年初,文艺界掀起向新中国成立10周年献礼的热潮.周恩来十分关注这些为国庆赶出来的作品,对送上来的作品都亲自过目.周恩来对当时电影界缺少美感和轻松愉快的影片不很满意.对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的夏衍说:"你不久前不是去过云南大理吗?是否写一部以大理为背景、反映边疆少数民族载歌载舞的喜剧影片."夏衍说:"我不熟悉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但可以推荐一个人来写."夏衍要推荐的这个人就是女编剧赵季康.  相似文献   

16.
整风运动中,一位新闻记者向一位总编辑提出一个问题:"你知道你领导下的编辑记者在想什么吗?"这位总编辑沉思了一会,实在回答不出这个问题.达说明什么呢?这说明这位总编辑和他的部下缺乏思想上的接触,彼此思想感情不通.在这样的情况下,当然就很难谈到什么政治思想领导了.这种现象是很不好的,但是很可惜,在新闻界虽不是大量的,也不是个别的.只管使用,不管培养,只管稿子,不管人的现象,在一部分新闻单位内,是不少的.只要能写出几篇好稿子,就是好记者,此外便什么都很少管了.  相似文献   

17.
相亲节目《非诚勿扰》的传播学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来,<非诚勿扰>、<我们约会吧>等一系列相亲类节目火爆荧屏.这一现象也引起国人甚至世界不少媒体的关注.2010年6月9日,国家广电总局正式下发了<广电总局关于进一步规范婚恋交友类电视节目的管理通知>及<广电总局办公厅关于加强情感故事类电视节目管理的通知>两份文件,对"相亲类节目泛滥、造假、低俗"等倾向着手整饬.电视相亲类节目到底问题何在?本文尝试用传播学上的虚拟环境等理论分析解读现象背后的原因,以期更明确媒介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8.
一个气势豪迈的词儿正在流行起来.这个词儿叫做:打造文化.常常从媒体上得知,某某地方要打造某某文化了.这文化并非子虚乌有,多指当地有特色的文化.这自然叫人奇怪了,已经有的文化还需要打造吗?前不久,听说西部某地居然要打造"大唐文化".听了一惊,口气大得没边儿.人家"大唐文化"早在一千年前就辉煌于世界了,用得着你来打造?你打造得了吗?  相似文献   

19.
漫谈“80后”:认识范畴的两个误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如果我要说根本没有所谓"80后"的存在,你一定认为我在睁眼说瞎话.我们怎能对如此庞大的社会人群视而不见呢?而且,我们的媒体不是每天都在拿这个群体说事儿吗?事实的确如此,乍一看,当下的我们几乎被"80后"包围着,他们无处不在,人们谈论任何事情似乎都离不开这个群体.有人要引起社会的强烈关注,就一定拉上这个群体.毫不夸张地说,"80后"几乎成了当下某些媒体的"春药",总能让他们亢奋不已.  相似文献   

20.
王桂芳 《今传媒》2010,18(9):81-82
电视媒体替人做"嫁衣"本是一件好事,但相亲类节目如今却变成媒体借机炒作的平台,严重污染了社会风气。近日广电总局对相亲节目下发整改通知,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媒体先后对相亲节目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批评。原本蜂拥而上的卫视相亲节目势头也得到了遏制。笔者认为,办好电视相亲节目一定要有一颗真诚的心,在服务上狠下功夫,缺少诚意的节目就莫要骚扰观众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