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日本政府审定“合格”的“历史教科书”公然篡改历史,这是日本右翼势力妄图为军国主义复活招魂,该书为美化侵略战争不惜牺牲青少年的未来并误导日本的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2.
日本政府审定“合格”的“历史教科书”公然篡改历史。这是日本右翼势力妄图为军国主义复活招魂。该书为美化侵略战争不惜牺牲青少年的未来并误导日本的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3.
日本于二战之后,不断地篡改中学历史教科书,每次篡改都引发亚洲国家的抗议,掀起一阵风波,待风波平息之后,日本仍然我行我素,毫无反省的诚意。  相似文献   

4.
日本右翼分子自 2 0世纪 5 0年代中期、80年代和 1997年以来 ,围绕历史教科书问题共掀起过三次篡改历史的逆流。他们的目的是企图否定日本对外侵略战争的历史。篡改的主要问题是 :将日本描绘为神国 ;认为战争无正义与侵略之别 ;掩饰日军侵华的暴行 ;歪曲慰安妇问题 ;否定日本的细菌战和化学战 ;把发动太平洋战争美化为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用德国和意大利对侵略战争认罪的实例 ,对比日本 ,发人深省。  相似文献   

5.
龚常  沈林 《教师博览》2005,(6):50-51
随着日本2005年版新历史教科书的内容被曝光,日本右翼歪曲篡改历史的丑恶行径.再次成为中韩朝等邻国高度关注并强烈批判的对象。  相似文献   

6.
日本政府每4年审定一次教科书,今年犹为引人注目。其一,早在1982年,日本政府便审定通过有明显篡改历上事实、美化侵略战争的历史教科书;2001年,又公然通过“新历史教科书编纂会”编写的宣扬皇国史观、否定日本侵略罪行、标榜太平洋战争是“解放亚洲人民”和“建设大东亚共荣圈”  相似文献   

7.
战后日本社会围绕教科书如何反映侵略战争历史的问题一直存在斗争。但是日本右倾和保守势力则篡改历史,屡屡发生修改教科书,美化侵略战争,回避、隐瞒、修改许多重要的侵略史实,不能直面历史的事情。这是其军国主义史观、皇国史观使然。究其根源有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现实等各方面因素。日本的这种歪曲历史修改教科书的做法,严重的损害了日本的国际形象,恶化了与亚洲各国的关系,引起了亚洲各国的高度警惕和强烈抗议。  相似文献   

8.
战后,日本右翼保守势力发动了几次大规模的篡改历史教科书的活动,极力否认、推脱战争责任。从本质上看,这是日本政府首肯下为军国主义开脱罪责的官方行为,究其根源,主要是日本国内民族主义思潮泛滥的结果。要有效解决中日关系中的历史问题,双方必须正视历史,聆听历史的启示,进而超越历史,谋求未来两国的共存发展。  相似文献   

9.
日本古翼分子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80年代和1997年以来,围绕历史教科书问题共掀起过三次篡改历史的逆流。他们的 企业否定日本对外侵略战争的历史。篡改的主要问题是:将日本描绘为神国;认为战争无正义与侵略之别;掩饰日军侵华的暴行;歪曲慰安妇问题;否定日本的细菌战和化学战;把发动太平洋战争美化为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用德国和意大利对侵略战争认罪的实例,对比日本,发人深省。  相似文献   

10.
历史教科书处于理论与实践研究的交汇点上,是历史教育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历史教育研究和相关学科交融的核心话题,对历史教育质量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历史教科书研究的基础是教科书所提供的历史知识及其表达方式,它既反映国家事权的要求、学术界对历史教科书的定位,也反映历史教育实践的需求.其中,历史知识的选取、表述,以及它所呈现的史实...  相似文献   

11.
新课程倡导教师创造性地、个性化地使用教材。教师对历史教材“再开发”,不仅是使历史课程内容具体化的过程,也是使历史教材内容适应学生的过程,同时还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教师要深刻把握历史课程标准,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及时了解史学研究的新进展,不断加强自己的专业素质,提高对历史教材“再开发”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吕著中国历史教材研究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吕思勉先生的中国历史教材编写成就,置于近代历史课程改革的总体背景之中,着重考察并探究其教材编写理念的创新,以及编写体例与剪裁手法方面的特点,为目前中学历史教材编写的改革思路提供一些有益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13.
历史教科书编制是历史教科书研究中最为重要的内容。学者们主要从历史教科书编写思想、历史教科书内容、历史教科书呈现方式三方面对历史教科书编制展开了较为深入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今后的研究应去除研究的"书斋化",着力于历史教科书的实证调查研究;消除研究的"孤立化",加强各阶段历史教科书的衔接研究;摆脱研究的"统一化",注重历史教科书的地方特色研究。  相似文献   

14.
历史教科书应该从不同维度凸显"想象"。在历史叙事方面,教科书可以运用形象推演、虚构性的想象和具有史料性的文学想象,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在活动设计方面,教科书可以围绕文献资料、故事和历史剧、反事实想象设计活动,加强学生的想象力;在图像运用方面,教科书可以运用想象画和文物图像等。提升学生的想象力。  相似文献   

15.
自高中历史实施新课改以来,在实践与理论探索中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由于教材中将学术争鸣的成果引入教材中,因而对高中历史教材的编排产生了影响。现行高中历史四套教材中对"封建"概念表述迥异,这涉及学术争鸣与教材编写之间的关系。将学术争鸣的问题与研究成果引入教科书,不仅可以体现教材编写中多视角、多层次的特点,而且可以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同时也应当兼顾中学基础教育的普遍规律,保证知识结构体系的合理、有序。  相似文献   

16.
孙金焕 《天津教育》2021,(2):115-116
初中是接触历史学科的基础阶段,为了让学生更加了解历史、深入历史,目前的初中教材中图文形式占据课本内容的很大比例。主要是因为插图可以生动具体地代替文字难以表述的信息,更有效地帮助学生了解、突出重点,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还可以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充满兴趣。  相似文献   

17.
1927~1937年我国初中本国史教科书取得了较大进步(见《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5年第5期),但亦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文着重从教科书对农民战争和民族关系的叙述来分析此期教科书存在的局限和不足;并从四个方面探讨教科书质量提高、数量增长的原因,认为:二、三十年代史学的大发展;民初以来编审制的继续沿用;出版发行市场的竞争和史家们即编者自身等因素,推动、刺激了教科书质量的改进和数量的增长。认真总结这些经验教训,对今天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维吾尔文教材进行了历史回顾,阐述了维吾尔文教材在发展民族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以及维吾尔文教材在编写、出版、发行中存在的问题等。  相似文献   

19.
《中外历史纲要(下)》,是为普通高中编写的世界史教科书,是培养学生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不可缺少的载体。这本教科书增加了不少世界史学术研究的新成果和新观点。这些内容往往也是关乎世界史的一些重大问题。教师要注意把握世界历史发展大趋势,以帮助学生形成进步的历史观和辩证的历史思维,从而在教科书的层面将唯物史观的教育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20.
Marie Lall 《Compare》2008,38(1):103-119
In states that are diverse, issues of national identity formation and who belongs and how they belong can, and often do, change over time. This article analyses how education was used as a tool to artificially create antagonistic national identities based on religious and ethnic definitions of who was Indian or Pakistani. It focuses in particular on how in India the BJP led government (1998–2004) and in Pakistan the government under General Zia‐ul‐Haq (1977–1988) rewrote the curricula and changed textbook content in order to create the ‘other’ in order to suit their ideology and the politics of the day. Drawing on the original textbooks, extensive fieldwork interviews in both countries and a study of recent literature the paper argues that fundamentalization in general and the fundamentalization of textbooks in particular are state controlled mechanisms through which to control society. They can also have serious international consequences, as two antagonistic national identities oppose each other's definition of history and self.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