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是现代教育理念、生活理念体现在实践层面的产物。终身教育是全程、全态、全面的长、宽、深的教育,终身学习是“全人生学习、全方位学习”;终身教育主要是政府行为,而终身学习是个体行力;终身学习的基础是终身教育,终身教育的实质是终身学习。无论终身教育,抑或终身学习,都旨在通过把人自身的潜在能力不断转化为现实能力,尽可能地促进人与社会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还蕴涵着教育、学习和生活三位一体的理念。  相似文献   

2.
终身教育是打开21世纪光明之门的钥匙。本文从学习理念、教学理念和教育理念等角度论证如何在终身教育体系中教学生学会学习,强调逐步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终身学习的教育制度。  相似文献   

3.
阐述了更新传统教育理念是社会发展的要求,要树立学习社会化、教育终身化的教育新理念,提出了实现终身教育理念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自学考试是我国教育制度的一项重要创新,它体现了终身教育理念与学习化社会特点的教育形式。它在教育对象的广泛性、教育职能的宽广性、教育目标的个性化与灵活性、教育成本与费用的低廉性等方面,都与终身教育理念、学习化社会的趋势,有许多相通之处,并且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自学考试灵活的机制和支持学习系统方面体现了终身教育的思想,在构建终身学习体系中,具有广阔的前景。一、终身学习体系终身学习思想的产生是人类在教育认识上的重大突破,是对传统教育观念和理论的一次更新。它的基本任务是  相似文献   

5.
试论学习化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人们对终身教育理念的接受,人类走向学习化社会已成为当代社会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生活质量提高的必然趋势。因此对学习化社会的构建进行理论上的研究和实践上的探索十分必要。 一、学习化社会的提出 学习化社会的提出来源于当代终身教育思潮的兴起。当代终身教育的核心是主张个人从出生到死亡一生的教育和个人以及整个教育的统一综合。其含义可以归纳为两点:纵向的指一个人从婴儿到老年各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所接受的不同层次的教育;横向的指人在学校、家庭、社会等各个不同领域接受的教育,其最终目的在于维持和改善个人与社会生活的…  相似文献   

6.
以人为本是终身教育的理论基点和精神内核。它主要表现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人自身的完善和学习的过程是学生积极、主动的探寻过程这两个方面。由于其现实的、和谐的人生观、终身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和预先性,体现了世界教育发展的历史趋势和客观规律,这一点被西方发达国家终身教育发展的实践所证明。我国的终身教育发展存在着功利性缺陷,要建立真正的终身教育体系,就必须对终身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进行深刻的认识和把握,以明确前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丁鹏  段云华 《继续教育》2004,18(6):24-26
建立学习型社会,实施终身教育,实现终生学习,是知识经济信息时代要求的教育新理念。21世纪是教育的世纪。构建学习型社会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已成为我国教育领域涌起的热潮。  相似文献   

8.
一、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学习型社会三大理念的意义和内涵 何谓终身教育?终身教育指的是人从出生到死亡所接受的连续而有系统的教育。终身教育着眼于教育的服务与提供,强调教育机构和教育制度应供应并保障人们终身接受教育和参与学习的场所、机会和权利。  相似文献   

9.
终身教育刍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适应社会变革和科技发展以及人们的教育需求,终身教育已成为21世纪的生存理念。这一时代课题赋予教育新的诠释和丰富的内涵,有着广阔的生长领域和空间,它是学校教育在时间、空间和职能上的科学延伸。终身教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是“知识社会的根本原理”。  相似文献   

10.
终身教育作为一种理念,已在国家法律中体现,而且越来越深入人心。电大远程开放教育作为终身教育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应明确自己在该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抢占远程教育制高点,并以终身教育理念为指导进行改革,更好地服务于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  相似文献   

11.
当代终身教育和学习思潮与新教育理念的确立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当代终身教育与学习思潮,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对教育具有全新的认识和全新的理解,在全球影响广泛、足以掀起世界范围内波澜壮阔的教育改革的一种浪潮,被誉为当代教育发展中的“哥白尼革命”。 为了符合逻辑和叙述的方便,本文把终身教育思潮和终身学习思潮结合起来,概之以“终身教育与学习思潮”。这是因为终身学习思潮与终身教育思潮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和同构性:终身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基础,为终身学习提供支持系统;终身学习又是终身教育的延续,它维持终身教育体系的运作。通俗地讲二者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20世纪60年代后…  相似文献   

12.
终身学习思潮浅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终身学习思潮是当今世界一股十分强劲的教育思潮,它是终身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在不断深入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学习化社会理论而形成的。它始因于终身教育思潮,但是又突破了其理论局限,对当今世界的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本就终身学习的含义、终身学习思潮的特征和终身学习思潮对教育产生的影响等进行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以人为本是终身教育的理论基点和精神内核。它主要表现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人自身的完善和学习的过程是学生积极、主动的探寻过程这两个方面。由于其现实的、和谐的人生观,终身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和预先性,体现了世界教育发展的历史趋势和客观规律,这一点被西方发达国家终身教育发展的实践所证明。我国的终身教育发展存在着功利性缺陷,要建立真正的终身教育体系,就必须对终身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进行深刻的认识和把握,以明确前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魏玲 《青海教育》2005,(12):14-15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是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21世纪要把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变化所必需的自我教育、终身学习的意义和能力的初步形成作为最重要的任务。幼儿园教育往经历了致力于教育教学的研究之后,开始以人为本,注重儿童发展的需要,回归教育的本体。终身教育理念的确立,要求一个健全的社会人,必须具备自我学习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一、终身教育理念的诉求与基础教育的回应终身教育是当代教育思潮中涌动的一股极有生气的思想潮头,在这一思潮冲击下的教育实践重建,是当今学校变革、发展的重要背景。终身教育理念,是反思基础教育现实困境,进而探寻出路的重要视角。终身教育理念的系统表述,始于朗格朗的《终身教育引论》。随后由富尔主持撰写的著名报告《学会生存》,又将“学习化社会”的概念推进全球人的视野,从而与终身教育一起,为世界构筑起崭新的教育时空观。贯穿一生,与生活联系,使人的创造性与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是终身教育的显著标志。建立终身教育体系、改造现行学校教育体系,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和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6.
以人为本是终身教育的理论基点和精神内核.它主要表现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人自身的完善和学习的过程是学生积极、主动的探寻过程这两个方面.由于其现实的、和谐的人生观,终身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和预先性,体现了世界教育发展的历史趋势和客观规律,这一点被西方发达国家终身教育发展的实践所证明.我国的终身教育发展存在着功利性缺陷,要建立真正的终身教育体系,就必须对终身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进行深刻的认识和把握,以明确前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构建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理念的确立,为我国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模式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现代远程开放教育需要人们转变教育观念,应注重各个教学环节的落实和教学过程各个方面的沟通与衔接、开展多种辅导方式帮助学生学习,把面向过程的形成性评价落到实处,逐步建立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8.
终身教育背景下成人教育的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终身教育是教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共同要求。终身教育理念现在已经成为各国重新阐述教育、重新编写教育学和进行教育改革的指导原则。成人教育作为由传统学校教育向终身教育发展的一种新型教育制度,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终身教育背景下,审视和把握成人教育的特点,对成人教育健康发展意义重大。1.成人教育中的学习是一种多边互动学习终身教育倡导学习是个人有意安排进行的,是学习者对学习机会普遍享有的共同愿望,无须考虑个人的年龄、性别和职业地位,鼓励学习者自我独立地学习。成人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其对象是身心发展成…  相似文献   

19.
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是21世纪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共同趋势,是大力发展我国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从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理念出发,侧重分析高等职业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理应在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早在197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秘书处成员保罗.朗格朗就在他的《终身教育导论》中阐述:“终身教育是一个人从出生到坟墓所受到的各种教育的总和”。我国的《教育法》提出要“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随着数十年的社会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提升,终身教育已经深深扎根于各级各类教育的实践之中,成为一个适应时代发展,贯穿于人一生的、面向社会开放的、面向未来发展的崭新制度和体系。学校教育应该是人一生中所经历的最为系统的教育,是系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和技能的阶段。从这一角度来说,学校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