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韩国文化院前身为韩国文化新闻处,2006年2月更名为韩国文化院,并于2007年3月22日——中韩建交15周年,搬迁至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光华西里1号一座独立建筑。驻华韩国文化院官方网站描述了他们的目标:“我们驻华韩国文化院以帮助中国朋友更好地理解韩国、促进两国相互合作与交流为工作目标,面向所有希望了解韩国的朋友们开放。”  相似文献   

2.
2012年正值中韩建交20周年,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迎来了又一批来自韩国庆州大学的留学生,他们在与中国学子的相处中延续着金兰之交。“神奇”西湖创造灵感,春日的杭城最适合外出踏青,在与韩国留学生们的交谈中,聊得最多的就是西湖美景——无疑为大家心中的最爱。  相似文献   

3.
中朝文化艺术交流好戏连台 为隆重纪念中朝建交60周年,两国领导人将2009年定为“中朝友好年”。友好年里第一台大戏无疑是中朝友好年开幕式演出。3月18日,初春的北京,乍暖还寒。中朝两国艺术家欢聚北京,在国家大剧院举行了联合演出。中国演员们演出了热情奔放的舞蹈《绚丽敦煌》《扎西得勒》,朝鲜艺术家带来了《长鼓舞》《农乐舞》等极富民族特色的演出,也带来了在友好年里朝鲜人民对中国人民的第一声问候。温家宝总理和金英日总理共同出席观看,揭开了中朝友好年文化交流的序幕。  相似文献   

4.
1910年日本吞并韩国后,为恢复国权而在中国境内开展独立运动的韩人和中国人一起探寻相互合作的革命道路。中国国民革命一打响,中韩两国的联合意识更为强烈。本文主要通过当时中国关内地区媒体对韩国"三一"运动、大韩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等的报道,探讨20世纪20年代中国关内地区言论媒体对韩国独立运动的认识变化。  相似文献   

5.
韩国,全称大韩民国,面积约十万平方公里,人口近五千万。今年年初其首都的中名称由“汉城”改为“首尔”成为一条令世界关注的新闻。无论经济上还是化上,韩国都正在以更快的速度融入国际社会。在中国,用“三星”手机、驾“现代”汽车、看韩剧、跳韩舞被认为是一种时尚,韩国风味的烧烤店也很受中国百姓的欢迎。尽管中国与韩国建交只有十三年,两国的关系日益密切,中国人对韩国也并不感到陌生。通过对中国首任驻韩国特命全权大使张庭延先生的访谈,我们对这样一个友邻有了更多的了解。  相似文献   

6.
闫岩 《对外大传播》2003,(10):24-25
法国是一个崇尚杂技艺术的国家,“明日与未来国际杂技艺术节”是与“中国吴桥杂技艺术节”齐名的世界3大杂技赛场之一。多年来,两国在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特别是在杂技文化交流方面有着密切往来。2004年是中法建交40周年,法国国家电视3台决定拍摄一部《杂技之乡纪行》记录片,一来为中法建交40周年献上一份厚礼,二来是为法国民众喜爱的杂技探源寻根。  相似文献   

7.
<正>哈萨克斯坦是中国的重要邻国。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首次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哈萨克斯坦因此成为中国向西开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第一站。中哈建交25年来,双边关系不断提升。政治方面习近平主席与纳扎尔巴耶夫总统会晤多达15次,纳扎尔巴耶夫访华20多次;经济方面互补性强,中哈两国经贸额比1992年建交时增长了120多倍,占中亚地区与中国贸易额的70%;文化和人文交流也日渐活跃。与此相比,两国媒体  相似文献   

8.
正中韩两国新一届政府执政后,两国均对彼此间的外交关系进行了重新定位。韩国朴槿惠政府从建立东北亚地区和平合作体系的外交目标出发,调整了李明博政府时期"亲美疏华"政策,选择进一步充实中韩战略伙伴关系。中国政府也在2013年首次明确将周边也视作中国外交的首要外交政策方向,更加重视与包括韩国在内的周边国家的合作与共同发展。为了实现上述目标,两国均向对方国民众开展公共外交和多样化的传播活动,以期获得对方公众对己国外交政策的理解和支持,从而推进国家利益、改善外交关系。基于此,本文选择中国驻韩大使馆与韩国驻华大使馆、首尔中国文化中心与驻华韩国文化院  相似文献   

9.
寇丹  朱敏 《文化交流》2013,(4):47-49
湖州西南方向的霞雾山高耸险峻,其巅有一座中韩友谊亭,亭柱悬联曰:"天湖半月禅授衣杖而去;太古三生愿光佛宗再来"、"霞照中韩禅风同一脉;雾润两国信众共此根"。2008年12月15日,山上梵乐回荡。三十余位身披袈裟、手持法器的韩国僧人和身着盛装、手捧茶具的韩国女子与中国人共同举行揭幕仪式。这是两国民间文化交流的第一个友谊纪念性标志。  相似文献   

10.
好多没想到     
无论是看长相,还是看名字,孙喜睦都不象是一个外国人。只不过一旦他张开口,有些吃力地说起带有洋味的汉语时,你也就清楚了。毕竟他是一个韩国人,虽然与我们共有黄皮肤的特征,但其民族性还是难以融合的。孙喜睦是自中韩建交以来第一批来华留学人员之一。在韩国庆北大学,孙喜睦就已在研习中国文化,到中国学习汉语又是两个年头了,最初是在清华大学学习的。虽说已处而立之年,但他说在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读完硕士后还要  相似文献   

11.
一 佛教是传统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于公元前6世纪左右由释迦牟尼在古印度创立。公元前3世纪时开始由印度向外传播,约在1世纪左右向北经由陆上或海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内地,复由中国再传入韩国、日本、越南等国。 韩国是中国唇齿相依的邻邦,自古以来就有着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联系,在两国人民交往中凝成了深厚的友谊。宗教文化是两国传统文化交流内容之一,特别是佛教作为文化交流的纽带,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至今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  相似文献   

12.
正从宁波出发,持续16小时的飞行,跨越10571公里。宁波诺丁汉大学的9名志愿者不久前远赴保加利亚首都索非亚,为保加利亚民众带去了为期两周的中国特色文化艺术培训课程。今年是中保建交70年,两国历史文化悠久,传统友谊历久弥新。近年来,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双方的文化交流迅速升温,精彩纷呈。此次开展的"文艺出海"特色文化艺术培训,由索非亚中国文化中心主办,旨在共享人类艺术、传播中国及宁波本地文化,为期一年,覆盖四大板块、九  相似文献   

13.
今年6月,韩国新任总统朴槿惠率领韩国史上最大规模的经济使节团,对我国进行了国事访问。她将此次访华旅程定为“心信之旅”,意与我国寻求真诚的沟通和增进互信。朴槿惠此次访华取得了圆满成功,不仅签署了两国在经济贸易、环境保护、人员交流等领域深化合作的具体协议,而且为两国今后的全方位合作构建了总体性框架。韩国的主流媒体纷纷发表评论说,应以朴槿惠总统访华为契机,进一步深化和推动与中国的关系,为充实中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内涵做出更多的努力。  相似文献   

14.
批答是中韩两国古代所共有的文书之一,同在儒教封建政治制度和密切的文化交流背景下,两国批答的使用有着众多相近之处,因历史发展和行政制度的差异,批答也存在着许多不同.本文从批答概念、类型与功用、撰写、办理等方面作比较分析,透视两国政治文化交流的成果.  相似文献   

15.
正丝丝入筘,经纬交织,梅影现兮;银针飞走,彩线纳绣,云裳飘兮。500年前的明代服饰,出土时已残破不堪,如今,经过中韩两国文物工作者的巧手修复,它们得到复原,重新焕发了光彩。"梅里云裳:中韩合作嘉兴王店出土明代服饰修复与复原展"亮相中国丝绸博物馆纺织品文物修复展示馆,一段长达数年的中韩合作修复和复原明代服饰的故事浮出水面。同期开展的,还有时装馆内的"一衣带水:韩国传统服饰与织物展"。  相似文献   

16.
正中蒙建交六十余年来,睦邻友好一直是两国关系的主流。双方关系的长期稳定与成果丰硕的文化交流有重要关系。中蒙文化交流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的互访与合作机制促进了两国文化开放性的交流,并为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发展与相互交融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双边文化交流拥有地域接壤、双边政策扶持、民族文化相似性、两种文明互补等优势,但其文化交流的空间仍有很大的可拓展性。加强文化交流与互动是促进跨境民族间的相互理解与保持两国关系稳定的重要纽带,也是制约不稳定因  相似文献   

17.
正中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作为两大邻邦心灵沟通桥梁的文学一直在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黑龙江省顺应中俄两国在文化、经贸、科技等方面交流的需求,在2014年首届中俄博览会期间,倡导了第一届中国—俄罗斯(哈尔滨)文学合作交流会,旨在发挥文学交流的魅力和影响力,促进中俄文化交流与合作。搭建中俄文化交流新桥梁由黑龙江省政府主办,省政府新闻办公室、东北网和中国驻俄罗斯联邦使馆文化处承办的首届中国俄罗斯  相似文献   

18.
上一次与韩女士相聚是在1997年夏,当日寸她和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邀请我去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出席友协授予她丈夫陆文星先生“中国人民友好使者”光荣称号的仪式。会后,她与我和友协的卞晓春同志,就中外文化交流等问题作了长谈。整整六年过去了,她情系中华的赤子之心一直感动着我。  相似文献   

19.
今年是印度著名诗人、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哲学家泰戈尔150周年诞辰。1924年泰戈尔应孙中山先生之邀访华,拉开了中印两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文化交流的序幕。曾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泰戈尔此次访华,由徐志摩全程陪同并作翻译。他们之间的友情也不断加深,成为中印交流史上的一段风雅佳话。  相似文献   

20.
世界上不少与我国建交的国家,在逢着与中国建交的纪念日子里,往往发行邮票以示祝贺。这既是中外友谊的体现,也是一种很有意义的文化交流。本文着重介绍几套外国发行的纪念邮票。 位于欧洲南部的圣马力诺于1986年7月10日,发行一套三枚中国秦陵兵马俑小全张邮票,以祝贺中圣建交15周年。小全张以闪烁发光的金黄色为底色,以从远到近排列整齐的群俑为背景,衬托出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