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为保障我国义务教育的正常实施,早在1986年,国家在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九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适当设置小学、初级中等学校,使儿童、少年就近入学。”《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第二十六条规定:“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的设置,由设区的市级或者县级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小学的设置应当有利于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入学。”这些是对义务教育阶段就近入学政策在法律上的明确规定。这些规定,明确了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入学的权利,明确了地方各级政府保障其在户籍所在地就近入学权利的义务和责任。就近入学的政策目标就是为每一个儿童提供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确保教育的公平原则。但是,  相似文献   

2.
一、引言2006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第十二条明确规定:适龄儿童、少年免试入学。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就近入学政策规定了地方人民政府的义务,必须为适龄儿童提供就近入学的教育机会,并未明  相似文献   

3.
上世纪90年代初期,“择校热”在中国社会兴起。1986年,我国颁布的《义务教育法》第九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适当设置小学、初级中学等学校,使儿童、少年就近入学。”2006年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第十二条丙次明确:“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  相似文献   

4.
<正>【主持人语】上世纪90年代初期,"择校热"在中国社会兴起。1986年,我国颁布的《义务教育法》第九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适当设置小学、初级中等学校,使儿童、少年就近入学。"2006年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第十二条再次明确:"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2014年1月,教育部又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小学升入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旨在进一步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关于适龄  相似文献   

5.
免试就近入学是实施义务教育的基本原则,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实现教育公平和教育公益性的有效途径。2006年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第十二条第一款规定:"适龄儿童、少年免试入学。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2014年1月,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小学升入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教育部《实施意见》),对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做出具体规定。  相似文献   

6.
就近入学:是权利还是义务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就近入学是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基本政策,其根本宗旨在于保障儿童、少年的就学权利,是对政府行为做出的必要规范,但并非学生及其家长必须履行的责任,或必须作出的行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免费、就近、平等受教育应是一个整体,都是为了保证居民子女享有平等地接受教育的权利,因此,择校是学生与家长维护平等受教育权利的正当要求;限制择校是为了维护社会公正、保障施教区内儿童、少年的就学权利。义务教育的标准化均衡化是顺利推行就近入学政策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择校与教育公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择校是受教育选择教育场所的一种行为,这本属于个人选择性的行为,却一直受到国家政策的抵制和舆论界的批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这是因为择校与教育机会、教育公平有着密切联系。1986年国家颁布的《义务教育法》第九条明确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合理设置小学、初级中等学校,使儿童、少年就近入学。此项规定是国家为了让每个适龄儿童能够接受义务教育,  相似文献   

8.
"就近入学"既是英美等国家义务教育阶段普遍实行的政策,也是我国教育实践中秉承的办学思想。"就近入学"的宗旨已经由最初的扩大入学机会演变为保障受教育者公平的入学机会,虽然限制了受教育者自由选择教育的权利,但是最大程度保护了适龄儿童和少年的受教育平等权。针对就近入学与户籍挂钩导致我国学区房价格畸高的现状,本研究认为不能因此全盘否定该规定的合理性,而是采取措施加以完善,包括制定校区划分的基础标准、公开学区划分过程,从长远来看,均衡和优化教育资源才是解决中国教育问题的根本办法。  相似文献   

9.
义务教育"就近入学"政策规定适龄儿童、少年按照户籍所在地就近接受义务教育,实行划片入学,不得跨学区择校。这一政策很好地促进了教育公平的实现,但这一政策还存在着一些盲区。"就近入学"政策在农村地区,特别是在两个行政区接壤的地方会遭遇尴尬,在广大农村地区遇到了距离上的"就近"与义务教育分行政区举办的矛盾。为了弥补这一政策的不足,我们应该加大教育投入,消灭薄弱学校;不同行政区之间加强合作,"互通有无";变"就近入学"为"就地入学"。把义务教育"就近入学"政策真正落到实处,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10.
幼儿受教育权利的保护与国家政策朱慕菊我国《宪法》第46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33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积极发展托幼事业,...  相似文献   

11.
对“禁止择校”政策的现实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择校是受教育者选择教育场所的一种行为这本属于个人选择性的行为,却一直受到国家政策的抵制和舆论界的批评,很多教育界人士纷纷写文章指责这一行为,择校似乎已经成为“过街老鼠”,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这是因为择校与教育机会、教育公平有着密切联系,如果是择家庭居所、择工作单位,也许就不会引来诸多麻烦1986年国家颁布的《义务教育法》第九条明确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合理设置小学、初级中等学校,使儿童、少年就近入学。此项规定是国家为了让每个适龄儿童能够接受义务教育,保证教育公平的举措。尽管人们对于择校如此排斥,国家也…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30年来,具有中国特色的义务教育法律体系初步形成,同时在政策领域,采取了小学升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均衡发展政策,针对社会弱势儿童实施了"两免一补"政策、随班就读政策、"两为主"政策等,形成了相对全面的普及和救助政策体系,致力于更加公平的教育是改革开放30年来义务教育政策和法制建设的主旋律。尽管如此,还存在着义务教育发展尚不均衡、弱势儿童的受教育机会尚未得到全面保障等突出问题。为此,要强化政府的义务教育公平责任,建立和完善保护儿童受教育权利的政策和法律机制,实现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以保障每一个儿童都能上好学。  相似文献   

13.
关于公立“择校”问题,我国在2006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修订案)》中有相关规定:“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善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  相似文献   

14.
弗兰克·费希尔在《公共政策评估》一书中提出一种公共政策评估的新方法,即建立一个将事实与价值结合起来进行评估的多重方法论框架结构。这种评估公共政策的方法论框架有四种讨论形态:项目验证、情景确认、社会论证和社会选择。[1]本文试图运用这种方法论框架对我国的“就近入学”政策进行评估。“就近入学”政策是中国义务教育的重要公共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九条明确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适当设置小学、初级中等学校,使儿童、少年就近入学。”《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第二十六条规定:“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的设置,由设…  相似文献   

15.
为了保障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受教育的权利,我国颁布并实施了“就近入学”政策,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导致我国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择校现象依然存在,部分学者对就近入学政策也有不同的看法,争议颇多。本文利用最优化方法论从权利和义务的角度来分析就近入学政策,认为就近入学政策是全局最优的,同时从博弈论的角度分析当前就近入学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具体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陈秀凤 《考试周刊》2016,(7):157+152
现今以建国初期的"重点校"政策为导火索而引发的严峻的择校问题愈演愈烈,为保障教育公平,国家出台并大力推行"就近入学"政策。文章主要从教育政策学的角度对"就近入学"政策的背景、初衷、存在问题展开分析,并进行归因,试图为"就近入学"政策的实施困境做出解释和引导,以期"就近入学"政策能进一步完善,推动教育实质公平。  相似文献   

17.
《陕西教育》2014,(5):50-50
5月4日,省教育厅向社会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通知》。省教育厅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依法保障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免试就近入学,保证每位适龄儿童、少年“有学上”。  相似文献   

18.
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弱势儿童学前教育扶助政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维护弱势儿童教育权利,推进学前教育公平和健康发展,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积极采取多种扶助政策保障弱势儿童享有平等的学前教育,并取得了显著效果.研究发现,国际弱势儿童学前教育扶助政策主要特点有:1.立法明确并保障弱势儿童享有平等的学前教育权利;2.强化政府扶助弱势儿童学前教育的主导责任;3.坚持公平导向的财政投入原则,优先扶助弱势儿童;4.以公办学前教育为主体确保弱势儿童获得有质量的学前教育;5.建立多种扶助制度,为弱势儿童提供免减和有资助的学前教育;6.依托国家专项行动计划优先发展弱势儿童学前教育.国际政策与经验对于我国制定和完善弱势儿童教育扶助政策,进而促进教育公平具有重要而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就近入学与择校现象:教育机会均等问题浅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就近入学”原则下的义务教育保证了广大适龄儿童、少年基本的入学权利 ,使人人有权接受教育 ,解决了教育机会均等在“量”上的规定 ,却无法保证“人人接受高质量的教育” ,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 ,“择校”也许能解决这种教育机会均等在“质”上的规定 ,即让“就近入学”和“择校”互相制约 ,互为补充 ,从而真正实现教育的机会均等  相似文献   

20.
黄远春 《陕西教育》2007,(10):124-124
1986年国家颁布的<义务教育法>第九条明确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合理设置小学、初级中学校,使儿童、少年能就近入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