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剧烈运动后出现肌肉疼痛,是十分常见的现象,这种酸痛往往不是运动后即刻出现,而是在24小时后出现,因此被称为"延迟性肌肉酸痛症"。通常情况下,运动后24~72小时酸痛达到顶点,5~7天后酸痛感基本消失。除酸痛症状外,还可能伴随出现肌肉僵硬的情况,轻者仅有压疼,重者肌肉肿胀,妨碍运动。下面就运动后肌肉酸痛产生的原因及如何进行有效的缓解,谈一些粗浅的看法,希望能对教练员和运动员有所帮助。一、运动后肌肉酸痛产生的原因(一)剧烈的肌肉活动,引起肌肉的张力和弹  相似文献   

2.
运动性疲劳对大鼠神经肌肉接头乙酰胆碱脂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运动性疲劳对大鼠神经肌肉接头乙酰胆碱脂酶(AChE)活性的影响.方法:15只雄性SD大鼠随机按体重配对分为安静对照组、运动即刻组和运动后恢复6h组.运动即刻组和运动后恢复6h组大鼠按Bedfo rd大强度运动模型运动至力竭.所有大鼠取带神经的腓肠肌,冰冻切片,行AChE的组织化学检测.结果:力竭后即刻AChE的染色较正常对照组弱,恢复6h后AChE染色逐渐加深,但还没有恢复到安静组水平;运动性疲劳后即刻AChE的平均灰度值增加,恢复6h后AChE的平均灰度值下降,但仍然高于安静对照组,且与安静对照组比差异都具有显著性;力竭后即刻AChE阳性产物的平均截面积较安静对照组和恢复6h组比较明显减小.结论:大鼠神经肌肉接头乙酰胆碱脂酶活性的下降可能与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有关.  相似文献   

3.
运动引起的肌肉疼痛机制探讨上海金融高等专科学校王坚译任何人从事身体剧烈运动后都会感觉到劳累后的疼痛,人们非病理或非伤残的肌肉疼痛被分为3类:第一类:运动中或运动后即刻出现的疼痛或不适。第二类:延迟性肌肉疼痛(DOMS),通常在运动后次日或几天内发作。...  相似文献   

4.
延迟性肌肉疼痛防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庄冲 《体育学刊》2005,12(5):46-49
延迟性肌肉疼痛是运动员从事不习惯的运动后所经历的一种肌肉疼痛或不适的感觉,能够导致运动能力的下降,其产生机制目前尚不清楚。有多种手段和方法来防治延迟性肌肉疼痛,但结果不一.运动以及中医药在减轻症状方面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深部肌肉刺激(DMS)对下肢运动性肌肉疲劳的恢复作用。方法:共招募43名在校男大学生,随机分为DMS组和拉伸组,通过单膝跪地重复多次后仰的离心收缩运动对右侧伸膝肌群诱发运动性疲劳。分别在运动前、运动后即刻和运动后0.5 h、24 h和48 h,对受试者进行疼痛、疲劳和等速肌力测试。结果:(1)研究过程中,DMS组2名受试者脱落或剔除,拉伸组1名受试者脱落,最终DMS组20名、拉伸组20名受试者纳入统计分析。(2)等速向心收缩峰力矩、等速向心收缩平均峰力矩、等速向心收缩总功、自觉疲劳程度和主观疼痛感觉程度的时间主效应、组别主效应、时间组别交互作用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2组治疗后RPE评分相比运动后即刻有所降低(P<0.05),其中DMS组低于拉伸组(P<0.05)。(4)2组治疗后VAS评分相比运动后即刻有所降低(P<0.05),其中DMS组低于拉伸组(P<0.05)。(5)运动后即刻、0.5 h后测定等速向心收缩峰力矩、等速向心收缩平均峰力矩、等速向心收缩总功较运动前显著降低(P<0.05)。DMS组恢复程度及速度明显高于拉...  相似文献   

6.
大鼠急性离心运动后血IL-6、CK、CK—MM和Ca^2+变化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冰 《浙江体育科学》2009,31(4):98-100,123
目的:观察大鼠大强度离心运动后不同时相骨骼肌结构及血IL-6、CK、CK-MM和Ca<'2+>的变化.方法:40只大鼠分为对照组和运动组,运动组又分为运动后即刻组、24h组、48h组和72h组.运动组完成一次性跑台离心运动.观察各组比目鱼肌结构及血IL-6、CK、CK-MM和Ca<'2+>的变化.结果①运动后大鼠比目鱼肌出现损伤性改变,运动后24~48h较为严重;②运动后即刻血浆IL-6显著增高.随后逐渐下降,72h再次显著增高;③运动后CK和CK-MM先升后降,但差异不显著;④运动后Ca2+持续降低,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血浆IL-6可能与由剧烈运动导致的肌肉损伤有关.CK和CK-MM更适用于个体自身的纵向比较.  相似文献   

7.
本文采用我院研制的“T90-1型电脑电刺激肌肉力量训练仪”先后在国家举重队、女子竞走队、田径队及第四军医大学等进行了应用观察。结果表明,该方法对大强度运动过程中的肌肉疼痛,以及拉伤后的硬结具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冷水浴对延迟性肌肉酸痛(DOMS)患者膝关节本体感觉的干预效果及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24名男性二级短跑运动员随机分为冷水浴干预组(n=12)和静坐对照组(n=12)。经离心运动诱发下肢肌群出现DOMS,静坐休息5min后进行冷水干预或静坐。分别在运动前、运动后24h、48h、72h、96h测量受试者的左大腿围度、自觉疼痛程度、左腿股四头肌最大等长肌力以及左腿膝关节本体感觉(位置觉+肌肉力觉)。在运动前、运动后即刻(0min)、5min、10min、15min分别测量血乳酸值。结果:(1)离心运动后即刻,两组大腿围度均显著性增加(P<0.05),运动后24h、48h、72h,CWI组的左大腿围度显著低于CON组(P<0.01);(2)离心运动后即刻,两组自觉疼痛程度均显著性增加,运动后24h、72h,CWI组的疼痛程度显著性低于CON组(P<0.01);(3)离心运动后即刻,两组血乳酸值均出现显著性上升(P<0.05),运动后0min~15min,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4)离心运动后即刻,两组的左腿MVIC均出现显著性下降(P<0.05),运动后24h~96h,CWI组MVIC显著高于CON组(P<0.01),(5)离心运动后即刻,两组左腿的本体感觉(主、被动位置觉、肌肉力觉)均出现显著性下降(P<0.05);运动后24h~96h,CWI组的主动位置觉显著高于CON组(P<0.01),运动后72h,CWI组的被动位置觉显著低于CON组(P<0.01),其他时间点(24h、48h、96h)无显著性差异(P>0.05),运动后24h~96h,CWI组的肌肉力觉显著高于CON组(P<0.01)。结论:冷水浴是运动训练或比赛后快速减轻DOMS症状的有效手段,有利于肌肉肿胀的恢复、减轻疼痛感、促进工作肌肉最大等长肌力及该肌肉所附着关节的本体感觉的恢复,总体有利于减轻DOMS症状。  相似文献   

9.
一、运动性疲劳的主要表现。 1、肌肉疲劳。主要表现为肌力下降,肌肉收缩和放松速度减慢,严重影响肌肉的快速、协调动作。运动时出现动作迟缓不协调、技术动作变形,运动后出现肌肉僵硬、肿胀和疼痛现象。  相似文献   

10.
何叶 《中华武术》2006,(8):49-50
在进行田径运动时,运动员超负荷训练后都会发生肌肉酸痛,特别是平时训练不够的人,或者长时间中断了训练又重新开始的人,运动后,往往都会感到明显的肌肉酸痛。根据运动后肌肉酸痛出现的时间。可分为即刻痛和延迟痛。 即刻痛是指运动后很快就能感到的肌肉酸痛,一般可以很快自行消失;在锻炼后24小时后出现的肌肉酸痛在运动医学上称为“延迟性肌肉酸痛症”。锻炼后24~72小时酸痛达到顶点,5~7天后疼痛基本消失。除酸痛外,还有肌肉僵硬,轻者仅有压痛,重者肌肉肿胀,妨碍活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重复运动后大鼠骨骼肌超微结构的改变。方法:雄性SD大鼠72只随机分为对照组、1次离心运动组和连续1周重复运动训练组。1次离心运动组进行1次下坡跑运动,重复运动组按照同样的强度进行连续7天的下坡跑训练。分别在1次离心运动即刻、24h、48 h、72 h、120 h、168 h和第7天末次训练后即刻24 h、48 h、72 h、120 h、168 h取股四头肌。结果:1次离心运动后即刻和24 h、48 h,股四头肌超微结构的损伤性变化呈现渐进性加重,运动后第168 h基本上可恢复到运动前水平;7次离心训练后即刻和24 h股四头肌超微结构的损伤性变化也具有相似的趋势,但训练后168 h后仍未完全恢复;且在各个时段,7天离心训练组股四头肌的损伤性变化均比一次离心运动组更加严重。结论:重复运动所致的骨骼肌损伤具有一定的延迟现象,在1次离心运动后即刻,骨骼肌损伤从整体看并不严重,但在运动后24h出现明显的损伤性变化;48 h达到高点,而运动后7天骨骼肌损伤基本上可以恢复。连续的重复运动可能导致骨骼肌纤维的损伤产生一定的累加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下坡跑训练对大鼠血清CK、LDH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实验对比法,观察1次和1周下坡跑训练对大鼠血清CK、LDH的影响。结果显示.1次运动后即刻,大鼠血清CK、LDH活性迅速上升,然后逐渐下降,运动后7天虽明显恢复,但仍未到达正常值;1周运动后,大鼠血清CK、LDH活性的变化趋势类似1次运动组,但各点均低于1次运动组,且7天后恢复到正常值。提示:连续离心运动可加速1次离心运动后肌肉损伤的恢复,机体对运动逐渐产生适应。  相似文献   

13.
受新冠疫情影响,人们的生命健康和经济发展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尤其在面对社会竞争以及复杂环境压力时很容易产生抑郁情绪。大量研究表明,进行规律性运动可以有效改善肌肉质量和力量,进而缓解和改善抑郁症状,有益于身心健康。本文对以往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分析,以便了解肌肉力量与抑郁症的关系及肌肉力量防治抑郁症的可能机制,为运动干预抑郁症的研究提供新思路。研究结果:通过体育运动促进肌肉健康可能是对抗抑郁的潜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4.
反复离心运动致骨骼肌超微结构变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反复离心运动后大鼠骨骼肌超微结构的改变.方法 雄性SD大鼠52只随机分为对照组、1次离心运动组和1周离心训练组.1次离心运动组进行1次下坡跑运动,离心训练组按照同样的强度进行7天的下坡跑训练.分别在急性运动和末次训练后即刻,24 h和第7天取股四头肌,观察股四头肌的超微结构和血清LDH、CK活性变化.结果 1次离心运动后即刻和24 h,股四头肌超微结构的损伤性变化呈渐进性加重,运动后第7天基本上可恢复到运动前水平;7次离心训练后即刻和24 h股四头肌超微结构的损伤性变化也具有相似的趋势,但训练后第7天仍未完全恢复;且在各个时段,7次离心训练组股四头肌的损伤性变化均比1次离心运动组严重.血清CK和LDH活性的变化与大鼠股四头肌超微结构的变化相一致.结论 离心运动所致的骨骼肌损伤具有一定的延迟现象,在1次离心运动后即刻,骨骼肌损伤从整体看并不严重,但在运动后24 h出现明显的损伤性变化,而运动后7天骨骼肌损伤基本上可以恢复.连续的离心运动可能导致骨骼肌纤维的损伤产生一定的累加作用.  相似文献   

15.
运动按摩对脉搏、血压及爆发性肌肉用力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踏功率自行车负荷运动,使其达到或接近极度疲劳。实验组结束即刻行20分钟下肢局部按摩,后静卧10分钟恢复;对照组行30分钟静卧休息。在运动结束30分钟时相,实验组脉搏平均值已恢复并低于安静时值的7.61%,对照组则高于安静时的4.39%;实验组血压更快地恢复到安静时水平。运动前行经络按摩刺激,提高男性爆发性肌肉力量5.16%,女性提高4.87%。运动前10分钟按摩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给受试者服用不同浓度的人参提取物达玛烷苷元(Dammarane Sapogenin,DS),探究其对有氧运动后肌糖原恢复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本研究采用双盲实验设计,选取9名受试者随机分为安慰剂组(placebo group)、服用 DS 240 mg / day 组(DS240)、服用 DS 480 mg / day 组(DS480)进行试验。受试者持续服用 DS 4周后,进行一次性60分钟、强度为75%VO2 max 的蹬功率自行车运动,运动后立刻给予高糖饮食。于运动后即刻及运动后3小时,分别进行肌肉活检,测定 AKT、GS 磷酸化及蛋白质表达;同时,运动后3小时内每隔30分钟取静脉血测定血糖浓度、胰岛素浓度。结果:DS240组较对照组显著提升运动后肌糖原储存速率(P <0.05);运动后随着时间延长,DS240组的血糖浓度显著低于安慰剂组(P <0.05),但各组胰岛素浓度无显著性差异;运动后 DS240组显著提高运动后 AKT 磷酸化水平、降低肌糖原合成酶磷酸化、提高肌糖原合成酶的蛋白质表达(P <0.05)。结论:长期补充低剂量达玛烷苷元可能提高人体运动后肌糖原储存速率,其可能机制与提升胰岛素作用及血糖吸收有关;研究结果推测达玛烷苷元可以增加胰岛素敏感度,因而可以将达玛烷苷元作为补剂用以运动竞赛或训练后加速肌糖原恢复。  相似文献   

17.
单大卯 《体育科研》2003,24(4):16-20
研究人体在运动过程中,肌肉长度、肌长度变化速率、肌力臂等肌肉功能参数以及肌肉功能的动态变化,是运动生物力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和体育训练学等学科领域中十分关注的课题,它们对于深入探讨人体运动规律、肌肉的神经控制与工作特性以及制定肌肉专项力量训练方案等均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为此,本文将以人体下肢肌肉附着点(肌肉起止点、代起止点)、关节转动中心在相应环节基准坐标系中的坐标为基础,建立适合于活体应用的下肢肌肉功能模型.该模型不但能详尽地定量评定下肢于不同状态下肌肉所具有的潜在功能,而且也能获得人体在运动过程中下肢肌肉功能参数的动态变化状况.同时,本研究通过步态分析的实例,初步检验了模型的可用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8.
10s全力蹬踏自行车运动过程中股直肌sEMG活动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表面肌电信号指标探索全力蹬踏功率自行车运动过程中股直肌神经肌肉活动特征.方法:以8名专业自行车运动员为研究对象,记录受试者以自身体重8%的负荷全力蹬踏功率自行车运动过程中股直肌的表面肌电信号,利用时域分析、小波包分析、非线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记录的表面肌电信号进行分析,提取RMS、MNF、10~50 Hz频段能量、C(n)指标,通过观察不同运动阶段内各分析指标的变化规律,探索股直肌神经肌肉活动特征.结果:RMS 和C(n)表现出随运动时间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10~50 Hz频段能量在蹬踏启动后快速衰减,之后保持稳定.MNF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变化不大.结论:10~50 Hz频段内的能量随肌肉力量的减小而递减;神经系统对股直肌支配的紧张度降低、股直肌收缩和舒张的转换节奏加快等原因引起c(n)在开始阶段增加,而其之后的下降可能与肌肉内ATP、CP耗尽引起的肌肉疲劳有关;运动过程中肌肉组织温度的变化、肌肉深部和浅部运动单位募集数量变化、肌肉力量和肌肉硬度的变化是RMS产生变化的原因;整个过程中MNF在不同阶段内没有显著性差异,可能与运动过程中影响MNF不同因素的作用相互抵消有关.  相似文献   

19.
人体(下肢)肌肉功能模型简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文献资料研究的方法,对人体肌肉功能模型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对其核心内容进行了简要分析,对其在运动生物力学研究中的应用做了概括介绍。结果表明:肌肉功能模型参数是确定肌肉长度、拉力作用线和肌力臂的关键因素,在人体运动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定量分析、在体肌肉工作形式的确定、建立生物力学模型、定量评定肌肉功能等研究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排球运动员腰背肌肉筋膜炎的发生因素与运动疗法的康复作用。方法:30例排球运动员腰背肌肉筋膜炎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15例、对照组15例。实验组患者采用抗阻力运动康复方案、对照组采用传统推拿,在30天时统计康复结果。结果:实验组在腰背疼痛视觉模糊量尺测定、腰背功能评价两项成绩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抗阻力康复方案对排球运动员的腰背肌肉筋膜炎具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