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美国对外文化交流中的政治因素(二)──美国对外文化交流在“冷战”中的地位与作用方立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美国势力在全球的扩张,美国公开提出了所谓领导世界的目标。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罗斯福在一次演说中就毫不讳言地表示,美国的目标在于负起“领导国际...  相似文献   

2.
美国对外文化交流中的政治因素(一)──美国“文化外交”的历史面目方立美国在其对外文化交流中,历来“政治挂帅”,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其文化影响,作为实现国家利益的一种特殊政策手段。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推行其强权文化外交,把文化交流作为实现其霸...  相似文献   

3.
化因素是美国外交传统的理论基础。美国作为一个年轻的、后起的、当今世界一流大国,在其发展过程中,对自己的化倍感自豪,在对外交往中,以美国化为标准,向全世界“推销”美国的价值观和政治制度。对不服从,则以政治、经济的手段以至用武力予以坚决打击。  相似文献   

4.
美国的意识形态输出战略是指美国为维护和实现其国家利益和目标,对目标国施加思想影响的一系列指导思想、原则、目标、内容和方法体系的总和,它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政治性、功利性和隐蔽性特征.自“9.11”事件以后,美国对外意识形态输出呈现出更加强硬的发展趋势.支撑美国意识形态输出的动力因素,主要包括维护全球霸权的国家利益追求、资本主义的扩张本能、传道天下的“历史使命”感和普世主义外衣下的唯我主义等内在思想动因.这些因素交相融合、相辅相成、互为条件,形成了“9.11”以来美国对外意识形态输出的总体格局.  相似文献   

5.
大规模对外经济援助构成二战后初期(1945-1960年)美国外交活动极其重要的内容和特色。空前强大的综合国因,重建世界经济秩序的紧迫课题,国际政治领域出现的所谓“权力真空”以及大杂烩式的意识形态膨胀是这一时期美国实施大规模对外经济援助的基本原因。  相似文献   

6.
实用主义作为美国的本土哲学,对美国的内政、外交具有持久而深刻的影响。它塑造了美国外交决策者的文化价值观,因而美国的对外政策总是带有浓厚的实用主义色彩。美国对华的“门户开放”政策是为了谋求其在华的利益而制定、提出的,“实用主义”的哲学理念对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美国因素是两岸长期分离的主要外部因素。台湾问题中的美国因素表现为政治上强化美台实质关系,外交上支持台湾“拓展国际生存空间”,军事上扩大对台军售,经济上加强双方经贸关系。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根本政策目标是希望维持台海现状,最大程度地实现美国的政治、经济和战略利益。应充分认识到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干预台湾问题的可能性在增加,但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其影响也不可能无限度地扩张。  相似文献   

8.
陈奔 《历史教学问题》2001,(5):34-37,18
顾名思义 ,对外政策或对外关系 ,是指一国政府的政策制定者所确定的国外介入范围以及目标、战略及手段的综合。就美国对华政策而言 ,其制定和实施是复杂而又自相矛盾的 ,同时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美国对华政策优先考虑那些对政府和整个社会进程产生积极影响的个人和集团的利益和目标 ,这种对华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美国政府作出判断的价值取向以及美国人根深蒂固的以美国价值观及西方文明为中心的心理情绪。中美两国在长期的交往过程中 ,由于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及意识形态 ,双方均以自己的价值观念审视对方 ,并逐渐形成了关于对方的基本、…  相似文献   

9.
美国的亚洲地缘政治战略与中国的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缘政治是一种战略地理学,每个国家都会有自己的地缘战略目标,这种目标充分表达了一国在对外关系中的国家利益。从长远来看,美国在亚洲的目标应该是防止在亚洲出现可能会导致战争的敌对关系、猜疑和不安全因素。这一整体目标又需要三个分目标的支撑。美国对中国在地缘政治上形成了两种既联系又相左的观念。"9·11"事件后,随着中美两国的地缘政治环境的变化,美国的对华地缘政治观也有了些积极的变化。中国要确立自己的地缘战略目标,要依靠科技进步,迅速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努力与美国等大国建立起平等、互利和制度化的地缘政治伙伴关系。  相似文献   

10.
布什政府上台以来,突出强调美国的国家利益,推行单边主义。但“9·11”事件后,布什政府调整了美国对外战略的优先次序,将反恐作为优先目标。美国对华政策也随之进行调整,由“战略竞争对手”定位为“建设性合作关系”。2002年两国高层往来增多,但布什政府从未放弃对华遏制防范战略。  相似文献   

11.
美国各州有自己的学科课程标准,并且无论是教学、评价还是教材的编写,都以州的课程标准为依据。因而,本文将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以下简称“加州”)为例,看美国实际实施中的科学课程标准。  相似文献   

12.
在反恐战争的直接推动下,布什政府推行一项以单极世界为目标,反恐为旗帜,军事强权主义为对外政策手段,单边主义为对外政策主要行为方式的“新帝国战略”。这一战略迎合了美国国内泛滥的“新帝国主义”的要求,表明了其追求全球独霸的意图和决心,但由于这一战略自身存在诸多盲点和缺陷,并受到种种国际国内因素的制约,难以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13.
冷战后美国对外战略的目标与实力不足之间存在矛盾;冷战后美国对外战略的“三根支柱”之间相互冲突;冷战后美国对外战略目标与实施手段之间相互对立。  相似文献   

14.
美国价值观是美国制定对外政策的依据和目标。它主要由政治价值观、社会价值观和文化价值观组成。美国政府在处理与中国的关系时深受其价值观的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美关系的正常发展。  相似文献   

15.
当今全球化语境下,面对美国对华在政治、教育、传媒及产业等层面文化霸权行径,中国需采取相应的对外文化战略,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从而在对外文化交流和合作中抵御美国文化霸权,为推动国际的多极化和建立公正、公平、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等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谈谈美国学校道德教育多元化的问题安钰峰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各个民族不同的文比虽然在美国这个“熔炉”中进行了重铸,但仍然呈现出鲜明的多元主义文化色彩。在美国人看来,美国根本就没有一个全国性的“教育体制”,因此,道德教育的目标、方法以及内容就很难取得一致...  相似文献   

17.
现行统一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世界近代现代史》(选修)上册在讲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指出:“1917年,美国参战……”众所周知,早在1796年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就在他的《告别词》中告诫美国人民利用其远离欧洲大陆的有利条件,避免卷入欧洲的政治与军事冲突。华盛顿的孤立主义思想长期以来成为美国对外政策的重要指导原则。那么,  相似文献   

18.
从1948年起,随着冷战的加剧和中国革命的节节胜利,美国的东亚战略开始出现转变,遏制目标从苏联转向中国。1949年1月23日的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48/1号文件(《美国关于亚洲问题的立场和态度》)指出:共产主义势力在中国的扩张对美国来说是“严重的政治溃败”,并预测,“如果共产主义势力席卷东南亚,美国“将遭受更大的政治上的失败,并殃及世界其他地区,特别是中东及到那时暴露无遗的澳大利亚”。  相似文献   

19.
在太平洋战争不同时期,美国对华政策重点是不同的。开罗会议后,美国对华政策进入调整期,军事目标在美国对华政策中的地位与作用下降了,而政治目标日益受到美国决策者重视,美国对华政策中心从军事目标向政治目标转移。这个调整过程直至“史迪威事件”结束而完成。  相似文献   

20.
冷战的特点之一便是意识形态的巨大分野与对抗。意识形态对国家对外政策的影响是深远的。对美国来说,从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到古巴导弹危机等事务中,每一项对外政策的制订都带有浓厚的反共产主义色彩。以冷战开始到越南战争结束作为一个时间段,论述意识形态因素在美国对外政策中作用、效果以及美国政府对此所作的调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