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9 毫秒
1.
董海军  秦曼 《体育科技》2023,(6):165-168
中小学体育教师效能研究是实现体育基础教育质量提升的应然路径,也是学生学业进步和教师发展研究的重要切入点。文章在辨析体育教师效能概念基础上,对国内外中小学体育教师效能评价框架、方法及工具进行梳理及分析,发现中小学体育教师效能在涵义诠释、评价框架构建及方法选择等方面存在问题。通过反思提出重构中小学体育教师效能的研究路径:研究焦点从探求普适性转向寻求情境化,研究方法从单一转向多元,研究取向从理论转向实践,评价运用从缺乏反馈转向协商参与。  相似文献   

2.
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收录的1986—2016年间与体育教师效能研究主题相关的167篇文章为考察对象,以文献计量法为主要研究方法,梳理了国外体育教师效能研究的发展历程、演进特点、评价范式、研究不足及对我国体育教师效能研究的启示。结果发现,西方国家教师效能研究历经3个发展阶段,在过程产出导向和行为导向2个评价范式下,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理论、概念和方法体系。研究存在的不足是体育教师效能内涵边界模糊、评价模型有待深入研究、实践研究和理论范式要求存在差距。今后在研究我国体育教师效能时,应避免单一视角和技术发展引导,明确评价主要目标和服务的主要目的,确保评价结果的信度和效度。  相似文献   

3.
美国国家体育运动教育协会(NASPE)开发的《美国体育教师评价工具》,一方面用于体育教师教学行为提出评价标准;另一方面又可用于管理者评估体育教师的教学实践。它满足了K-12(美国基础教育统称)管理者、校级课程专家、K-12体育教师,乃至大学体育教师教育的多元评价需求,这表明从普适性方面它接受了教学、管理和应用等层面广泛检验,体现了其积极的效用和价值。同时,目前我国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对于教师评价标准,《美国体育教师评价工具》的出台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思考,"我国要不要建立体育教师专业评价标准?"本期推出这篇文章,就是要为广大体育同仁们提供一种比较的视角,促进我国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体育教师对该问题的思考和探索,构建百家争鸣的开放平台,为推动我国体育教师专业评价工具的开发提供助力。本刊拟定于2014年政策管理栏目第三季度对相关问题专题组稿刊登,请相关领域专家、学者、一线教师积极投稿。  相似文献   

4.
为了检验学生参与式体育课堂评价对高校体育教师教学反思能力和教学效能感的影响效应,以43名高校体育教师为实验对象,进行了为期16周的实验。研究发现,学生参与式体育课堂评价:(1)对教师的理论反思能力、经验反思技能和总体教学反思能力具有显著影响效应(P<0.05);(2)可以有效提高高校体育教师的一般教学效能感、个人教学效能感和总体教学效能感(P<0.05)。  相似文献   

5.
<正>《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标准》的出台,对合格中小学教师提出了基本专业要求和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规范。《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标准及指导(体育与健康)》的出版,对中小学体育教师任职后应该达到的标准做出了规范。基于《美国体育教师评价工具》引发的思考,本文试图通过对"为什么要评、评价谁、谁来评、基于什么评价、评价什么、如何评价"的追问,初步清晰和构建体育教师评价体系,为体育教师工作、生活和发展创造比较清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正>美国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Sport and Physical Education,简称NASPE(美国健康、教育、休闲和舞蹈协会)于2007年颁布的《美国体育教师评价工具》是美国体育教师的标准和指南,旨在服务优质体育教育课程而提出指向于实践的评价工具。该工具既可用于管理者评估体育教师的教学实践,又对体育教师教学行为提出评价标准,满足美国K-12管理者、课程专家、体育教师及至大学体育教  相似文献   

7.
体育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尤其是个人教学效能感是公共体育理论教学质量能否提高的重要预测变量。教学效能感的形成受学校风气、教龄、教师职称和得到的评价等因素影响。良好的教学效能感不是先天形成的,体育教师通过努力可以极大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效能感。  相似文献   

8.
张旭 《灌篮》2021,(3):137-137
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是体育教育改革发展中的出发点和归宿,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的实施有助于体育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养成。在“同课异构”背景下中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策略主要有更新教育理念,明确教学目标、提高教师自信,加强自我效能、提高教师自信,加强自我效能和课后积极反思,注重多重评价等方式途径。  相似文献   

9.
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建立到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改善,这之间犹如隔着一条鸿沟,架起《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与课堂教学行为鸿沟之间的桥梁是未来深化体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应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课堂教学行为之间建立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标准、体育教师质量标准、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规范和体育教师评价工具,构建完善的体育教学质量体系,确保《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精神和要求能够更好落实到课堂教学行为上.  相似文献   

10.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阐释人工智能赋能体育教师发展的机遇和挑战,提出应对方略建议。人工智能赋能体育教师发展的机遇体现在:体育教师专业理念革新的“催化剂”,体育教师专业知识增长的“驱动器”,体育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加速器”,体育教师专业情意深化的“新引擎”。其挑战是:人工智能要求体育教师具备数字素养的技术挑战,人工智能要求体育教师改革教学思想的教学挑战,人工智能要求体育教师遵守伦理规范的伦理挑战,人工智能要求体育教师改革教育评价的评价挑战。应对建议:(1)建立机制保障,促进体育教师健康发展;(2)营造学习空间,优化体育教师教学环境;(3)推进课程建设,助力体育教师能力延展;(4)创新评价改革,增强体育教师价值应用。  相似文献   

11.
大学体育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大学体育教师作为研究对象,以教学论、教育评价理论为指导,运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对影响大学生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各种因素进行了专业分析,并从中抽取影响大学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5项综合指标,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以教师教育理念为中心、教师专业发展为特征的大学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教师反思性自评的定性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2.
普通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发展,提高普通高校体育教学质量至关重要。影响普通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因素有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提出了提高普通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举措:对体育教师进行培训,全面提高体育教师的素质;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的积极性;开发校本课程,使教学更有特色;正确选择体育教学方法,引进先进的体育教学方法;建立多维度评价体系和多元的评价主体观念,保证教学目标的达成。  相似文献   

13.
体育教师课堂语言暴力伤害学生的现象在学校体育教学中依然时有发生,由此引发的法律诉讼也常常见诸媒体。体育教师语言暴力滋生蔓延且成为体育课堂教学活动中的突出问题。在借鉴前人及同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就体育教师语言暴力的内涵、类型、特征、产生的根源等方面作初步的探究,旨在帮助体育教师调节和规范自己的语言行为,更好地服务体育课堂教学。研究结果表明:①体育教师语言暴力的实质是体育教师将病理性语言作用于精神和心理并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伤害的一种隐暴力。②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们经常遭遇的体育教师语言暴力大致可分为侮辱讽刺型、贬低压抑型、威胁恐吓型和抱怨哀求型。③体育教师语言暴力具有有意性、伤害性、迟延性、隐蔽性、扩散性和自我性等特征。④体育教师语言暴力现象产生原因复杂多样,既有传统"师严道尊"观念的影响与体育教师心理本能方面问题,也有体育教师职业道德失范、话语权失控、自身口语素养欠缺和课堂管理能力有待提高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为顺应社会发展和时代潮流,在教育工作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研究探讨建立和谐的体育课堂社会的意义、特点、理想模式以及在实践过程中必须重视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5.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校体育专业课程方案和教学指导纲要的精神,探讨了基于教材结构与功能优化而进行的教材分析评价对于提高教材质量与效果具有的重要作用;阐述了高校体育专业教材评价指标研制的目的和研究思路,提出了评价教材结构与功能的5个一级指标和38个二级指标,并说明教材评价过程的主体、过程和方法,从而构建了高校体育专业教材结构与功能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6.
为了提高普通高校体育教师教学效能,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发展,运用文献资料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对构建合理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展开研究。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应主要围绕素质、教学、科研、指导任务和社会服务五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根据专家的建议赋予它们合适的权重,为高校制定评价指标体系提供参考,各高校可根据自身发展战略,灵活调整具体指标的内容和权重。  相似文献   

17.
研究与新课程标准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和更新教学方法,做到学术性与师范性相结合,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优化教学内容,优选教学组织形式,强调运动体验,体现运动技能的领域目标,让大部分学生掌握职业训练"双重目标"的各项技能动作,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是本文的研究方向,并进行了一年的实验教学。  相似文献   

18.
运用文献资料法、观察法等方法,在考察体育院校体育教学基础上,对体育院校体育课程有效性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认为,就教学过程而言,体育课程设置、教师“教”和学生“学”以及课堂教学评价均是影响体育课程有效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Background: Physical education (PE) can be considered the centrepiece of school physical literacy (PL) programs, but ineffective lessons or an absence of PE across the public primary school system has raised concern. This study aimed to evaluate the implementation, acceptability and impact of teacher delivery of PE as part of a multicomponent Physical Education Physical Literacy (PEPL) approach, designed to improve classroom teachers’ provision of PE and PL opportunities within a cluster of suburban primary schools.

Method: Within a pragmatic randomised cluster-based trial with mixed methods, a PEPL coach was appointed to seven schools for one school year, with another seven schools continuing their usual practice as the control group. The coach’s role was to support and professionally develop classroom teachers to teach PE and to create opportunities that develop PL inside and outside the school environment. Focusing on Grade 5 teachers, the implementation, acceptability and teacher impact were assessed using direct observations of PE teaching style, a daily log kept by the coach and interviews with principals and teachers.

Results: The PEPL coach visited each school on average once a week for the 33 available weeks of the school year. There were several positive effects for teachers and schools. With no classroom teacher initially taking PE or classroom physical activity breaks, all seven teachers regularly introduced a PE lesson and activity breaks into their weekly schedule. PE class instructional time increased (intervention; +4.8 vs. control; ?3.5 min/lesson; β?=?1.69; SE?=?0.76; p?=?.05), with lessons of greater duration (intervention; +8.6 vs. control +1.9 min/lesson; β?=?1.14, SE?=?0.58, p?=?.05) and moderate and vigorous physical activity increased 5.7 min in intervention classes (p?<?.05). The PEPL coach introduced regular physical activities before and after school and linked the schools with a national sports coaching scheme. Interviews indicated that the PEPL approach was both valued and well-accepted by staff, that classroom teacher confidence to teach PE increased and that principals perceived a shift toward a school ‘culture’ of physical activity.

Conclusions: Well-received by classroom teachers and principals, the PEPL approach resulted in classroom teachers introducing both PE and activity breaks into their weekly teaching program and schools were linked to external sport coaching programs. These effects suggest that the PEPL approach enhanced opportuniti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hysical literacy in this suburban primary school setting.

Trial registration: Australian New Zealand Clinical Trials Registry identifier: ACTRN12615000066583.  相似文献   

20.
王钢意 《体育学刊》2000,(4):102-103,105
围绕提高教学质量进行教学方法的探索,是我们教师始终追求的目标。文章通过对在体育理论课教学中采用课堂讨论的实践及具体做法、效果、作用的论述和总结。指出课堂讨论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为我们不断进行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