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传媒动态     
《新闻通讯》2012,(1):72-72
观点:《人民日报》转引外媒评论:没有中国制造,美国人将活得很昂贵 2011年12月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0周年的日子。人民日报报道转载了一些国际主流媒体和专家学者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的积极评论。  相似文献   

2.
随着1999年11月15日我国与美国签署《中美关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双边协议》(PNTR)以及2000年我国相继与欧盟等80多个国家和组织先后达成双边协议,我国迈入WTO的脚步声已清晰可闻,WTO那些带有强制性的协议和条款以及符合全球范围内公司竞争原则的法令制度,将打破一道道壁垒而适用于中国。加入WTO将对我国的各个行业、各个企业产生重大影响。每个企业都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全面分析利弊得失,深入发掘机会,有针对地制订正确有效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3.
人民日报总编辑张研农曾经谈到,要发挥好《人民日报》的述评优势。我采写的述评《以平常心看待贸易摩擦》穴载《人民日报》2003年12月2日一版雪获得人民日报好新闻一等奖、2003年精品奖,这是《人民日报》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两周年之际发表的一篇独家报道,其引起的社会反响,让我  相似文献   

4.
随着时代的发展,党报评论工作也在改革中不断创新,《人民日报》评论部主任米博华曾就党报评论及人才培养等问题,于2002年和2004年在《中国记者》及人民网两次对话交流。近来本刊就党报评论工作面临的问题和对策及评论工作者的职业素养等问题,再次与他进行了探讨。党报评论的定位:《人民日报》社论是党报评论中的著名品牌,人们提到报纸评论首先想到的是它,那么《人民日报》评论的定位是什么?米博华:可以从《人民日报》评论的特性方面,归纳出它的基本定位:权威性——重大新闻、重大事件、重大活动,中央指定《人民日报》是重要发言人。公信性—…  相似文献   

5.
《人民日报》作为中共中央机关报,是中国媒体的"旗舰",而新闻评论则是这艘"旗舰"上的"汽笛"。《人民日报》的新闻评论不仅见证了改革开放的进程,同时,自身也在这一进程中不断地创新内容和形式。"观点"版是《人民日报》在2010年1月7日创办的评论版,版面设有"时事观察"、"每周一评"、"风凉画"、"传媒观澜"和"议言广场"五个栏目,每周四出版。2011年2月《人民日报》对"观点"版进行了改版。版面增设全新头条"本报评论部"文章和"谈治论理"栏目,删去原有的"每周一评"和"传媒观澜"栏目。笔者对改版后的"观点"版的特色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三十六30年前,中国新闻代表团随一号人物赴美,回来后写了系列"访美见闻",其中有篇《美国报纸和电视》,发在1978年10月4日的《人民日报》第六版。文章在谈到美国电视传媒的影响时说:"电视作为媒体工具,应该说在美国最为发达。今天看电视已经成为美国人民生活的一部  相似文献   

7.
《人民日报》评论版甫一推出,便引发了较强社会反响,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予以报道,新华网、中新网、光明网以及新浪、网易、腾讯、凤凰等备大门户网站均在首页显著位置发布消息,众多境内外媒体、专家学者及大众也纷纷以各种形式予以报道或评论.有业界人士称:《人民日报》推出评论版,是主流媒体唱响主旋律的积极尝试,它带来的不是"物理反应",而是中国主流媒介的"化学反应".  相似文献   

8.
陈叶 《新闻战线》2013,(1):9-11
"在社会转型的斑驳底色中凝聚共识",这是2013年元旦人民日报《新年致读者》中对即将推出的《评论》版的定位;"在交流、交融乃至交锋中,传递‘中国好声音’,谋求最大公约数",这是1月4日人民日报第一块《评论》版面世时的自我期许。  相似文献   

9.
邵华泽人民日报总编辑,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1933年6月生于浙江省淳安县,1951年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196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研究班。1964年起从事新闻工作,在解放军报社先后任评论、理论编辑、副主编,1981年2月任副社长。1985年2月任总政宣传部部长。1989年6月起任人民日报总编辑。主要著作有《生活与哲学》、《历史转变中的思索》、《前进中的思索》、《新闻评论写作漫谈》、《新闻评论概要》等。  相似文献   

10.
寰球传媒     
美国:《国际日报》称颂中国媒体最近,美国《国际日报》发表题为《也该表扬表扬媒体了》的评论文章说:中国在发生"5.12"汶川强震之后,媒体所做出的没有遮盖、没有美化的如实报导,让世人看到了灾区的惨景、看到了灾民的痛苦、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忍辱负重、看到  相似文献   

11.
9月最佳报道☆《天价烟秘密》/冯翔、陈宁一、刘俊、郭国松,《中国周刊》,2009年第6期简介:《中国周刊》的这组报道,由《黄鹤楼1916:扭曲的消费》、《小店烟事》、《天价烟自白》、《美国为何没有天价烟》、《天价烟:控烟最大绊脚石》、《天价烟是对社会的公开蔑视》、《部分高档烟售价》等组成,有报道,有评论,  相似文献   

12.
速读     
《中国新闻周刊》2012,(17):10+12+14
焦点《人民日报》谈政治体制改革:尊重充实公民权利5月14日,《人民日报》第五版推出整版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报道。专版头条是题为《政治体制改革稳步推进》的评论文章。文章指出,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党和国家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近十年来,"权力"的被"监督制约"和"权利"的"充分保障",勾勒出政治体制改革的总体脉络。而"制约权力"是指对公权力的监督制约;  相似文献   

13.
"政论"作为新闻评论的一种类型,具有启迪民智、对社会舆论进行引导的重要作用。《人民日报》以"任仲平"笔名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中刊发的评论文章《新长征路上重整行装再出发》具有独特的写作特色。"任仲平"作为《人民日报》的政论品牌,无论是议题选择,还是构思布局都有自己的独特风格,对当前的新闻评论写作大有助益。  相似文献   

14.
丁建庭 《青年记者》2016,(16):52-53
去年8月21日,一则《人民日报首发地方党报评论员文章纵论改革“问题导向”》的帖子传遍互联网.前一天的《南方日报》评论员文章《改革要在解决突出问题上下功夫》被《人民日报》转载,被媒体观察人士敏锐发现,并被记录为党报评论近23年来的“又一个第一次”.实际上,这只是去年《人民日报》转载《南方日报》7篇评论中的一篇.除了《人民日报》,新华网和新华社客户端还全文转载了《南方日报》50多篇评论,并13次发消息推介《南方日报》重要评论.如此高频率的转载引起了舆论热议,极大增强了《南方日报》评论的“二次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5.
《传媒》2014,(5):74
正3月1日,发生在昆明火车站的暴力恐怖事件引起国际社会公愤,而一些西方媒体所作的报道罔顾事实,充斥奇谈怪论,3月3日的《人民日报》针锋相对,在"国际论坛"刊发题为《十足的虚伪与冷酷》的署名评论。3月4日的《光明日报》也发表《西方媒体抽了自己一记耳光》《请不要好了伤疤忘了疼》两篇言论,对此据理批驳。昆明暴恐事件刚发生,《人民日报》在掌握美国等主流媒体群体性失明与乱语的一系列例子后,即研究、策划评论选题。这种带有前瞻性的工作部署,为及时开展舆论斗争赢得了时间。比如一  相似文献   

16.
在许多论战性的文章里,特别是在毛主席的著作和《人民日报》的社论、评论里,常常采用一种富有逻辑力量的反驳方法——归谬法。前美国助理国务卿帕森斯,硬把新中国的强大作为美国所以要敌视中国、侵略中国和威胁中国的理由。他说,中国已经成为强大的力量,而中国周围的“自由国家”是虚弱的,因此美国的首要任务是要帮助这些国家生存下去,以维持远东地区的“均势”。1960年3月4日人民日报发表的题为《帕森斯的死胡同》一文反驳这种强盗逻辑说: 试问,如果美国的所谓“均势”论可以成立的话,那么,美国周围的国家同美国比较起来,也是弱小的,因此任何一个亚洲国家或欧洲国家岂不是也可以以此为理由,派遣舰队到美国海岸去挑衅,占领美国的领土,在美国周围建立军事基地,把美  相似文献   

17.
5月7日,人民日报在中国新闻名专栏"人民论坛"刊发评论《"问题意识"与"建设心态"》,阐述"问题意识"与"建设心态"的辩证关系。这是人民日报就源自我省的"我是建设者"大讨论,第四次刊发报道或评论。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中国新闻出版报》等中央媒体已多次报道"我是建设者"大讨论。4月16日,中国记协以"我是建设者"大讨论为主题,在北京举办"我为实现中国梦  相似文献   

18.
2007年1月5日,浙江省嘉兴日报社同时在《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杂文报》上刊出《探索新形势下媒体新闻评论工作机制--嘉兴日报招聘新闻评论部主任、评论记者》的招聘启事,承诺"新闻评论部主任年收入不低于10万元、评论记者年收入不低于8万元",并提出了"不问学历高低、不问学科背景、不问年龄大小、不问性别男女"的"四不问".  相似文献   

19.
肖擎 《新闻前哨》2013,(9):46-46,63
2012年7月23日,《人民日报》官方微博推出评论栏目——"你好,明天",每天临近午夜更新。这个栏目紧扣热点,积极发声,精炼有度,既区别于《人民日报》的纸媒评论,也区别于网络微博上的"散户"评论。随后,一些传统媒体相继推出微博评论栏目,如新华社新华视点的"新华微评",《南方都市报》的"南评晚钟",《新京报》的"新京报快评"等。还有一些媒体,虽未以特定栏目命名,但观点、态度大量存在于微博文字中,都各自赢得了关注。这些媒体都有自己的传统评论样式,  相似文献   

20.
《新闻界》2016,(4)
<正>《人民日报》近几年改进不小,其中突出的一点是各类评论明显增多。以前,《人民日报》的评论文章主要出自评论部,从评论部升到报社级的干部也最多。现在,评论几乎遍及编辑部各部门或版面,对于帮助读者深刻地理解新闻很有益处,也体现了党报具有的思想性特点。这方面,大众化报纸需要像《人民日报》学习,改进目前报纸评论集中在2-3版的模式十几年不变的惯性。翻看《人民日报》的版面,感觉评论文章一是多,二是版面编排较好,一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