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示范引导,举一反三如《桂林山水》这篇课文,写水和写山两个段落在写法上是相似的。在学生初步理解了写水部分的内容之后,我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首先抓住写水的特点的词(静、清、绿),再看课文是怎样具体地写出了这些特点及为什么这样写,然后再体会作者怎样用波涛汹涌的大海和水平如镜的西湖与漓江的水作比较。最后让学生运用这样的方法去自学写山的部分。二、借机渗透、适时点拨如初读了《猫》这篇课文之后,依据课文第一段的构段特点,我启发学生选用了围绕总起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在汇报讨论时,有的学生把写猫“老实”…  相似文献   

2.
这里先向大家大略展示文质兼美的传统课文《桂林山水》的两种迥然相异的教法。教法一:1.读课文,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新词。2.给课文分段,写出每段的段落大意。3.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桂林的山又有什么特征?找到有关的句子读一读。4.课文是用什么方法写山水特点的?山美与水美是怎么组合在一起的呢?为什么说桂林山水甲天下?5.作者把桂林山水写得这么美,是为了说明什么?教法二:1.读通课文,知道课文大致的内容。2.品读课文,体味言语表达的精妙。(1)分别品读写“漓江的水”、“桂林的山”的语句,找出那些写得特别吸引人的句子,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而后…  相似文献   

3.
在语文教学中 ,从改革课堂教学结构入手 ,探索出一种“以自学为主”的课堂结构 ,其过程为初读课文整体自学——细读课文分段自学——精读课文重点自学——熟读课文整体自学 ,学生的自学贯穿教学的始终。一、初读课文整体自学初读课文是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 ,对课文有一个总体感受 ,形成初步的整体印象。 (1)利用工具书 ,联系上下文 ,弄清字音、字义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给课文划分段落 ;(3)划出课文中的疑难问题。如教学《古井》一文 ,拟定下列自学题 ,让学生初读课文 :1从题目中你可了解到什么 ?为什么要以古井为题…  相似文献   

4.
桂林山水很美 ,《桂林山水》也写得很美。如何使学生通过学习了这篇课文以后 ,对桂林山水留下一个深刻美好的整体印象 ,产生“我想去桂林”的渴望 ,让学生能够“在旅游中学习” ?笔者认为板书是个关键。这篇课文的板书可以从如下方面进行设计。一、板书整体构图再现桂林山水的特点桂林山水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山与水天衣无缝的完美结合 ,山与水变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也就是“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 ,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就像阳朔碧莲峰下的一首著名的石刻 :“桂林山水甲天下 ,阳朔堪称甲桂林 ;群峰倒映山浮水 ,无水无山不入神。”这…  相似文献   

5.
所谓问点就是教师在讲授时提出问题的切入点.教师在讲解课文时可以设问的地方很多,但又不能随意设问,这就要优选问点.1、问点要着眼于突山重点.这就是说设问要选在点子上,问在关键处.这“点子”就是课文的重点、知识点;这“关键”就是教学的目的目标.如《将相和》可抓住题目发问:“将”指谁?“相”指谁?他们为什么闹不和?后来又为什么和好?《我的战友邱少云》可抓住“纹丝不动”一词发问:“纹丝不动”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必须“纹丝不动”?怎样“纹丝不动”?“纹丝不动”的结果怎样?说明了什么?抓住课文的重点进行设问,能使学生对文章的内容有完整的了解,从而掌握文章的重点知识.  相似文献   

6.
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板书,能加强内容的直观性,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特别能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教学《小木船》时,我在精心设计问题的同时,充分运用了板书。一、明确梗概的提问。我先范读课文.然后提问:“本文是不是介绍小木船的?”学生回答“不是。”我又问:“这篇课文实际上写了什么?”(“我”和陈明的友谊)“小木船在全文中共出现了几次?起了什么作用?”学生边自学课文,  相似文献   

7.
孙仕满 《山东教育》2005,(34):31-31
最近,听了几节语文课,深感忧虑。 印象比较深的是一节《桂林山水》。在学习课文第二段时,教师先让学生读了读课文,然后问学生读懂了什么,几名学生举手回答。教师说:“同学们感悟得真好,这一段写了桂林的水的静、清、绿三个特点。现在请一位同学伴着音乐把这一段读一读。”学生读完课文后,便又开始了下一段的教学。  相似文献   

8.
最近,听了几节语文课,感触颇深。印象比较深的一节课是《桂林山水》。在学习课文第二段时,教师先让学生读了读课文.然后问学生读懂了什么,几名学生举手回答后,教师说:“同学们感悟得真好,这一段写了桂林的水的静、清、绿三个特点。现在请一位同学伴着音乐把这一段渎一读。”学生读完课文后,便又开始了下一段的教学。  相似文献   

9.
有这样一个例子:著名教师支玉恒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在学生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问学生:“课文哪一个自然段写得最美?”然后他让学生自由议论。有的认为写“山”的那一段最美,它写出了山的奇、秀、险;有的认为写“水”的那一段最美,它写出了水的静、清、绿;还有学生认为课文第四自然段写得最美。这个意见出乎许多人的意料之外。我们来看《桂林山水》的第四自然段: 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一段将桂林那奇、秀、险的山和静、清、绿的  相似文献   

10.
1 .变“满堂问”型为“自问自悟”型“满堂问” ,这种方式使课堂教学成了老师与少数尖子生的对话 ,大部分学生在旁观、旁听。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 ,其主动性、创造性受到抑制 ,完全有悖于创新教育的主体性原则。在教学中我摈弃这一陈旧的教学方法 ,设计了“自问———自学———自悟———自得”的教学方式。即学生由课题质疑 ,再带疑入读 ,自学课文 ,然后小组讨论 ,最后全班交流 ,各谈所得。如教学《爬山虎的脚》 ,我先让学生读题质疑 :“爬山虎是什么 ?”“它的脚是什么样的 ?”“它怎样爬 ?”“为什么叫它爬山虎 ?”然后学生带着这些问…  相似文献   

11.
一、自学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以饱满的情绪进入自学,我先用“仿生学”方面的故事激趣入题。再出示自学题,指导自学: 1.拼读生字,注意字形结构,并理解下面词语意思:缘故、启示、障碍物、超声、反射、荧光屏。 2.抓住写蝙蝠的主要内容,给课文分段。 3.想一想:飞机上的雷达相当于蝙蝠的什么? 自学题第3题的设计,旨在提示学生注意课文的中心,带有一定的指向性,但并不要求学生完全理解,让他们带着问题进入以下环节的学习。  相似文献   

12.
××六年制第九册第12课《避雨》以“雨”贯穿全文,教学时,应沿着“雨”这条线索,引导学生了解事情如何发展,人物如何介绍,段落如何联系。一、初读循“雨”理脉络学生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在初步了解内容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①课文按顺序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接着写什么?最后写什么?③整篇课文在叙述过程中都离不开什么?学生通过自学、讨论,理  相似文献   

13.
最近,听了几节语文课,感触颇深。印象比较深的一节课是《桂林山水》。在学习课文第二段时,教师先让学生读了读课文,然后问学生读懂了什么,几名学生举手回答后,教师说:“同学们感悟得真好,这一段写了桂林的水的静、清、绿三个特点。现在请一位同学伴着音乐把这一段读一读。”学生读完课文后,便又开始了下一段的教学。一连几节课,几乎都是这样  相似文献   

14.
《桂林山水》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 ,它通过描绘桂林山水奇特的美 ,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 ,赞美祖国的思想感情。一、导游式的入题上课伊始 ,我便问学生 :“谁知道广西什么地方最美?”学生们纷纷回答 :“桂林。”我追问 :“你们去过桂林吗?”学生摇头。我紧接着问 :“想去吗?”学生异口同声地说 :“想!”我笑着说 :“老师也没去过 ,也很想去。听说那儿的山水格外美呢!这节课 ,就让咱们一起从课文中去游览桂林的山水 ,好吗?”我随即板书课题。这种导游式的入题 ,一下子就吸引住了学生。二、理清层次 ,整体感知入题后 ,先让学生聆听配乐朗…  相似文献   

15.
一、引向生活,感受春雨特点《春雨》教学时,正是春回大地、春雨飘洒、万象更新的时节,这为课文内容的活化和理解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因此,可把学生引向生活,以初步感受春雨特点。1.观察春雨。课前,可捕捉时机,感受春雨。要他们听一听雨声怎么响,像什么;看一看雨丝怎么样,像什么;春雨后,桃树、杨柳、麦苗、小草、青蛙有什么变化?春雨中,农民伯伯在干些什么?2.回忆生活,新课开始,以下列问题引导回忆观察所得,再现自然画面:看了课题,你知道课文写什么?你觉得春雨有趣吗?雨丝怎么样?雨声怎么样?春雨给大地上的事物带来了什么变化?进而让学生口头填充,以整体把握春雨的特点:春姑娘来了,春雨____地下,____ 地响,桃树开出了____花,柳树长出了____芽,庄稼换上了____装,青蛙唱起了____,人们开始了春忙。二、自学感知,整体把握内容让学生借助拼音,根据作业自学课文,以了解课文所描述的春雨的特点。1.读通课文,让学生根据下列要求,小声练读课文:①读准字音;②看一看课文有几句话,用序号标出来;③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自学后即检查标句情况,并依次抽查好、中、差三个层次学生的朗读情况,以促使学生能把课文读通。2.理出顺序。让学生带着下列问题轻声读课文,了解课文顺序:①课文哪些句子是写春雨的,用“——”画出来,想一想:春雨怎么样?②哪些句子写雨中的物,用”~~”,画出来,想一想:这些物怎么样?与春雨有关吗?③哪些句子是写雨中的人,用“==”画出来,想一想:雨中的人在干什么?与春雨有关吗?自学后,简单检查自学情况,让学生了解课文叙述顺序:春雨在下→唤醒万物→催人绿化(或者:雨→物→人),初步了解课文所描述的事物特点:雨景美、万物醒、小孩忙。三、活化内容,理解春雨特点为使诗歌所描述的“春雨图”活现,再现画面,创  相似文献   

16.
教学讲读课文,有的教师惯于按“顺序”教学:先把课文分段,再逐节、逐段按课文顺序去分析.这种教法固然可取,但每篇课文都这样教,就显得枯燥了.教学时要根据不同类型课文采用不同教法.如教学《田忌赛马》,先让学生学课文的最后一段,然后由果溯因提问:“马还是原来的马、只调换一下出场顺序,就可以转败为胜,这是为什么?”由此导学前文.这种“倒置”教学法令学生倍感新鲜.又如教学《白杨》一文,先让学生看录像听读课文,接下提问:“课文仅仅是在写白杨吗?”带着问题,教师导学课文重点段,然后依重点段的学习方法,自学其它段.这样以“问题引探”来唤醒学生有意注意,学生学而有趣.  相似文献   

17.
认真仔细地通读小语五册教材,我们不难发现,第10组语文的基本功训练有三个“第一次”:第一次提出了让学生给课文分段,说、写段意的要求(见《新年礼物》课后第2题);第一次提出了让学生说短文的主要内容的要求(见基础训练第五题);第一次提出了让学生独立选材,写整篇记事文的要求(见基础训练第七题)。这是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的一个重要台阶,要十分重视。面对这三个“第一次”,怎样引导学生去训练呢? 1.弄清段与段的联系。教学《新年礼物》,学习字词后,可让学生通读课文,抓住课题,先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个什么故事。  相似文献   

18.
课文标题,常常以简短、鲜明的语句,确切地把课文内容的精神传达出来。教学时,根据不同的课文特点,灵活地抓住不同的时机进行释题,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一、一开始接触课文就破题。对那些内涵比较大、学生又难以理解的题目,就要采取这样先从字面上加以解释,引导学生了解题意的方法。如《将相和》一课,学生对题目不易理解,有的连字都可能读不准。这就宜采取破题的方法。让学生了解“将”、“相”、“和”三个字的含义:将,指古代统帅军队打仗的将领;相:古代最高文官;和,这里指言归于好。破题时,还可以问学生:“将”指谁?“相”又指准?他们俩为什么不团结?后来怎样言归于好的?  相似文献   

19.
在语文阅读教学改革中,激发培养儿童的自学兴趣,对于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教学方法是非常重要的。我的做法是:一、解题生趣。题目是文章的灵魂,一般准确、鲜明、深刻。通过解题可以使学生产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例《大海的歌》解题中,我首先问学生:“你们见过大海吗?”接着又问:“你们见过大海唱过歌吗?”“大海的歌到底是什么呢?”这样使学生迫不及待地要去读课文,搞清大海的歌到底是怎么回事。再如《高大的背影》我让学生先想想:“背影”是什么?然后再说说“高大”是什么意思。课题《高大的背影》是说这个人的背影或身  相似文献   

20.
《鹅》这篇习作例文,与讲读课文《喜鹊》在抓事物的特点上,有很多相似之处。教学中要让学生借助前面学到的知识,通过自己的阅读和教师的指点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以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通过与《喜鹊》的对照比较,体会出写动物的一般写作方法,引导学生在习作训练中仿效运用,从而达到提高写作能力的目的。一、引导自学,理解课文内容在检查生字新词的预习效果后,教师先让学生回顾前一篇课文《喜鹊》,再自学习作例文《鹅》,让学生初步了解《鹅》也是写了“特点”,同样表达了“喜爱”的感情。引导他们思考下列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