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档案数据是指那些具有长期或永久保存价值需要在档案馆或其他信息资源基地保存的数据.一般说来,这类数据得保存数十年、数百年或者更久远.影响档案数据保全的风险有:外界环境对介质影响、介质自身寿命以及技术更新等.  相似文献   

2.
传统的档案是记录在纸张、录音带、录像带等多种介质上的,并且需要长期保存.这就对档案的保存环境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其成本也是较大的.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在技术上档案电子化的条件已经成熟.  相似文献   

3.
试论档案保存价值与实际利用效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柳瑛 《浙江档案》2000,(2):16-16
档案保存价值与实际利用效益两者之间的关系 收集和管理档案的目的是为了利用.因此,没有利用价值的档案,只能是一堆废纸;而具有保存价值的档案,一定具有实际的利用效益.反之,具有实际利用效益的档案,也一定具有保存价值,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当然,保存价值的大小,需要通过档案的开发利用,即有利用者来利用档案后,才会产生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效益的大与小、多与少,不仅仅是原档案本身潜在保存的价值,这也只是一个未知数,可能是数百数千,也可能是数万,甚至是上百万;同时,也表现在利用者的利用形式、利用深度及利用技巧方面.在档案整理、鉴定时要考虑保存价值与实际利用效益的因素,以利提高档案的质量,优化馆藏,最大限度地发挥档案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
电子档案的长期保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保证电子档案载体物理上的安全.电子文件是以脱机方式存储在磁、光介质上,所以要建立一个适合于磁、光介质保存的环境是很重要的.空气中的灰尘是影响电子档案误码率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郭硕楠 《档案》2023,(2):4-9
20世纪90年代以前,档案记录形态主要以供人工处理的模拟形态为主;20世纪90年代信息时代后,档案记录形态以供计算机收集、存储的数字形态为主;当前大数据时代,档案记录形态以算法、模型约束下的数据形态为主。档案的记录尺度从文件级向数据级转变。在传统环境下,档案保存重点是对档案载体和内容的统一保存,即档案实体保存;在数字转型时代,电子文件的保存重点是对内容的保存;在数据转型阶段,档案数据保存重点是对数据规则的保存。电子档案保存策略从对电子文件内容的标本式还原向档案数据集的生长性管护转变。  相似文献   

6.
一、问题的提出 档案馆作为保存档案史料的基地和社会各方面利用与研究档案资料的中心,主要接收具永久保存价值的各级现行和撤销机关形成的档案以及建国前的档案.其接收对象一般限于国家机关等非盈利性机构.而盈利性机构,如企业、公司、法人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产生的大量档案则要在自己建立的档案室中分散保存.  相似文献   

7.
《<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修订草案(送审稿)》是档案立法环境、档案法律适用环境和档案执法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的产物.其中的立法宗旨建议修改为"为了规范档案的形成、管理和保护行为,保障公民利用档案的权利,促进国家和社会发展,根据宪法,制定本法".法定档案范围中"应当归档保存的各种形式和载体的文件、记录和数据"建议修改为"已经归档和应当归档保存的各种形式和载体的文件、记录和数据"."档案工作实现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体制"建议修改为"档案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分专业管理的体制".档案工作原则中的"便于社会各方面利用为原则",建议修改为"便于社会各方面和公民利用为原则".  相似文献   

8.
在档案工作中,档案的保存和管理,既"管",是档案工作的基础,也是档案开发利用和实现其价值的前提条件;而档案的开发利用,既"用",是档案保存和管理的最终目的,也是档案保存和管理的"升华".两者之间相辅相承,缺一不可.但在现实档案工作中,却普遍存在着"重保轻用"的现象.大批档案资料被封存成为"死资料",一些相当有价值的资料甚至变成废纸,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档案资料的价值没有充分体现,档案工作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因此,为更好地发挥档案资料应有的作用,最大限度地服务于国家安全业务工作,必须正确处理档案资源的"管"和"用"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刘敏 《浙江档案》2002,(4):21-21
土为国之本,民以食为天.随着社会的发展,土地管理已经成为一个国家举足轻重的基础业务部门.而用地档案更因其是在建设用地审批中形成的,是具有保存与查考价值的档案,在现今市场经济环境中受到了越来越多专业人士及利用者的认可与重视.  相似文献   

10.
冯馨雨  李珂 《档案管理》2015,(2):59-61,44
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的准确性、完整性、可用性、安全性是电子政务环境下对档案工作提出的新挑战.电子档案的接收和长期保存也是数字档案馆资源建设的难点和重点.国家电子文件管理部际联席会议及国家档案局在上海、杭州、青岛、福建、广州、重庆等地进行了电子档案接收与长期保存的试点,在接收流程、规范、系统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电子档案接收将全面铺开,对于经济社会信息化程度普遍较低的河南,各省直机关电子文件形成、电子档案管理现状如何,我们从科研课题人手,首先进行了实践调研,为省直机关电子档案接收作一些准备工作.  相似文献   

11.
在公共图书馆档案数字化建设中,作者就数字化档案信息的特性、长期保存数字化档案、安全保存数字化档案以及加强公共图书馆档案数字化工作等提出自己的见解与建议.  相似文献   

12.
徐义全 《北京档案》2001,(12):16-17
电子档案的鉴定、销毁,是电子文件至电子档案管理中不可缺少的工作步骤和环节,必须认真对待.过严,将应当归档保存的电子文件、电子档案销毁,造成历史记录和人类记忆的短缺;过宽,将不应该长期或永久保存的电子文件、电子档案都保存,信息量剧增,档案信息系统负担过重,开销很大,造成很大浪费.所以,失之过严和过宽,都将会给电子档案管理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相似文献   

13.
中英档案鉴定工作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两国的档案鉴定工作 1.中国的档案鉴定工作.我国的档案鉴定工作通常分为三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在机关文件归档时确定归档范围,同时剔除没有保存价值的文件由机关文书处理部门或业务部门保存一二年后销毁.  相似文献   

14.
电子文件系列讲座之十一电子档案的长期保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义全 《北京档案》2001,(11):22-23
一段时间内,收集、保管电子档案并提供利用是比较容易做到的,要长期或永久保存电子档案,则要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档案保管部门在管理和保存电子档案时必须要涉及到电子档案存储载体的寿命问题;电子档案所依赖的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更新换代问题;电子档案真实性、原始性的维护问题.因此,必须认真研究,制定出具体的行之有效的办法和措施.否则,任何失误都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光盘的种类以及光盘档案长期保存的特点等实践要求出发,探讨了用于保存档案的光盘的选择、光盘刻录过程技术参数的设置以及光盘档案的修复等问题,为新时期档案工作者开展光盘档案的刻录、管理和保存等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纸质档案数字化,是指利用扫描技术将纸质档案转化成计算机可以阅读使用的数字信息的过程。档案数字化工作是档案馆实现档案信息化的基础性工作,其内容包括馆藏档案目录及档案全文数字化。传统的纸质档案保管利用,有纸张对保存环境要求高、  相似文献   

17.
家庭建档的双向意义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家庭建档具有为平民保存历史和提高社会档案意识两个方面的意义.为平民保存历史有助于社会历史的完整和公众对社会的认同.从而促进社会和谐;提高社会档案意识有助于公众关注档案事业并参与国家档案资源建设.家庭档案的基本属性是私人所有,有很多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深化研究,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对于家庭建档需要有适当的目标定位和方针政策.  相似文献   

18.
<正>上海档案信息网:第17届国际档案大会将于2012年8月20至24日在澳大利亚布里斯班召开。大会的主题是"新环境新变化",三个分主题及其要探讨内容如下:一、可持续性与档案为了后代的长远利益而保存档案是档案工作的核心。我们是否拥有履行这个使命的能力和实力?能否让档案在数字时代得以延续?可持续性既涉及档案馆中传统档案的保存,也包括档案形成者工作中仍然需要和仍在使用的现行文件的保存。在这个气候变化异常和人为灾难频  相似文献   

19.
档案鉴定工作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档案鉴定工作是指对档案真伪、档案价值和档案开放的鉴定.而狭义的档案鉴定工作则仅指对档案价值的鉴定,即鉴别和判定档案的价值,挑选有保存价值的档案妥善保存,剔除没有保存价值的档案并予以处置的过程.一般所讲的档案鉴定工作是指狭义的档案鉴定工作,即档案价值鉴定工作.我国档案行业标准《档案工作基本术语》(DA/T1-2000)认为档案鉴定是对档案真伪和价值的判定,而电子档案是根据文件的内容和技术支持状况两个方面来鉴定电子档案的保存价值.  相似文献   

20.
论“收文”不是档案——四论档案形成在前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本文论述了"收文"不是档案.从档案的定义和档案的本质属性、档案的唯一性及档案的形成上看,"收文"不是档案.本文认为"收文"是被作为"档案"保存的,并对"收文"被作为"档案"保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还对是档案、作为"档案"和"归档"保存三个概念进行了辨析.结论是"收文"可以作为"档案"保存,但它不是档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