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贺杰 《师道》2003,(4):50-50
如果说我今天能走向教育工作岗位,在自己的领域小有成绩的话,我不得不感谢我的一位老师,正是他,鼓起了我学习的勇气,也正是他的教诲,坚定了我从教的信念。因为我曾是一个被认定永远成不了器的孩子。我父亲是个脾气暴躁的人,他对我寄托了他很大的希望,可是在对我的教育上,他选择了简单。我从小就生活在父亲严厉的目光和拳头下,经常是被关在小房子里,从上学起我就没有假期,电视断是不准看的。常给关在房子里的我,其实并不安心学习,通常是打开一本书防止父亲来检查,然后剪剪纸,收拾房子,玩小昆虫,看课外书。从小我就养成了叛…  相似文献   

2.
在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总觉得玩弄父亲的书是一件快乐的事——将那些五颜六色、大大小小的书从书架上搬下来,像玩积木似地摆上一地。父亲看到了,也不责怪我。有一回,我不慎把一本书撕坏了,父亲竟严厉地吼吓我,那样子我永远也忘不掉,因为我从未见过父亲这样生气。于是我就委屈地大哭起来。父亲轻轻地抱起我,让我坐在他腿上,给我讲起了一个古老的国家——俄罗斯的故事。父亲神采飞扬地讲述着,  相似文献   

3.
我一直恨我的父亲母亲。我出生在四川省叙永县一个穷山沟里。父亲是个孤儿,只读了三年书,一直靠给东家放牛,西家打柴讨口饭吃长大,更要命的是,他是个哑巴。村里的姑娘们见了他不是逗他玩,就是远远地绕开,人们都以为父亲一辈子都讨不上老婆的。可是,就在父亲30岁那年,他居然用200斤粮食,一筐鸡蛋把38岁的母亲“娶”了回来。人们一阵惊讶又一阵叹息,因为,母亲是个痴呆女人。从我两三岁记事起就懂得了有一个哑巴父亲和一个痴呆母亲是多么地屈辱,因此我一直恨我的父  相似文献   

4.
<正>父爱如山,多年以后回忆起来,仍然令我泪流。我的父亲,既不是典型意义上的慈父,也不是那种严厉得令孩子见而生畏的人。他是个新旧时代交替之际的人,所以他比较复杂,当然也是个复杂的父亲。我的第一个记忆是一岁多有的。那是在青岛,门外来了个老道,对我父亲说,14号那天,往小胖子(我当时比较胖)左手腕上系一圈红线就可以消灾,我当时吓得哇哇大哭,父亲却听从了老道的安排。  相似文献   

5.
站着的父亲     
我的父亲是个农民,常沾着泥土的裤子和那刮不干净的胡子都显示了他是一个平凡的粗人。我有时也幻想着自己的父亲是个有钱的人,这样子我就可以毫无顾忌、大手大脚地享受我的生活。然而,当我今天又从父亲手中接过生活费时,我看见父亲是那么的真实,心里不由得好难过,这时的我好想把书读好。我知道手中的每一分钱都是父亲用汗水换来的,我看见了他强健的经受了生活中风吹雨打的身板,看见了他有力的像树皮似的手掌。我低下了头,我看见的是如此真实的、可以触摸到的、我的站着的父亲。  相似文献   

6.
离开     
我的父亲是个农民,常沾着泥土的裤子和那刮不干净的胡子都显示了他是一个平凡的粗人。我有时也幻想着自己的父亲是个有钱的人,这样子我就可以毫无顾忌、大手大脚地享受我的生活。然而,当我今天又从父亲手中接过生活费时,我看见父亲是那么的真实,心里不由得好难过,这时的我好想把书读好。我知道手中的每一分钱都是父亲用汗水换来的,我看见了他强健的经受了生活中风吹雨打的身板,看见了他有力的像树皮似的手掌。我低下了头,我看见的是如此真实的、可以触摸到的、我的站着的父亲。[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书恋     
父亲教了近40年的书,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父亲嗜书如命。他常说:“我的书就是我的生命。”为了得到一本好书,他宁愿少买一件衣服,少吃一顿饭。刚粉碎“四人帮”时,时任民师的父亲,用家中半年的积蓄给已在病榻上躺了一个月的母亲购买的唯一“补品”竟然是“四大名著”,弄得母亲哭笑不得。为了买到“三言二拍”和《太平广记钞》、《荡寇志》,他生平第一次求人———请他在市新华书店工作的学生四处求购。经年累月,我家已有好几千册的藏书,在我们那个小镇也算是“首富”了。每年暑假,父亲都要动员全家把所有的书从书架上搬到院坝里…  相似文献   

8.
丽江夜歌     
李定章 《广东教育》2007,(12):69-69
十月七号凌晨两点,我终于迎来了风尘仆仆的父亲。国庆我放假,他也趁此回湖南与母亲团聚。 一进门,还没等我端上盛在保温瓶里的饭菜,父亲就很郑重地从行囊里掏出一本崭新的书,递给我说:“三号那天陪你妈去书店买资料,看到了这本书,觉得很好,所以特意为你买下来了。”我惊讶地接过一看,呀!好一本《巴金诤言》!  相似文献   

9.
曾经看过《父亲的书》记述的这么一个故事:我们家有四个孩子,我是老大,妹妹是最小的。我们兄妹四个都相差两岁。在我上初中时,最小的妹妹也上了小学。我们在一起做作业时,父亲就捧着那本书看。我的作业最多,每次都是最后一个写完,父亲也一直陪着我写完作业才合上书。从我读小学到高中,父亲的那本边已磨得发白了的《三国演义》,也不知看了有多少遍了,但父亲每一次看时都是那么认真。父亲临终时用他布满老茧的手紧紧地抓住我的手说:“你那年给我借的那本《红楼梦》,我不是不爱看,而是我不认识字。《三国演义》这本书还是在我14岁的那年,我在一…  相似文献   

10.
父亲的脊梁弯了。我放下手中的书,在心底泄气地想。望了一眼在远处劳作的父亲,心底隐隐有些不甘。在我那仅存的儿时记忆里,父亲一直是一个不善言笑、甚至称得上是极严肃的人。每当我们几个小孩子在一旁嘻笑着冲他开玩笑时,他就会挺直腰  相似文献   

11.
父亲的书     
我的父亲没有上过正规的学校,只上了几天私塾,但在我的心目中,父亲是个很有学问的人。记得在我刚刚懂事的时候,看到父亲在晚上总是捧着一本比砖还要厚的书,借着煤油灯微弱的光痴迷地看。白天在地里干了一天的活,不管是多么疲劳,晚上看书这个习惯他从来都没有间断过。每年一进入腊月,我们家乡的那个地方就开始猫冬了,这个季节是我们家里最热闹,也是父亲最高兴的时候。每天我们家的晚饭还没有吃完,家中就开始陆续来人了。早来的不用自己拿凳子,上了年岁的老头、老太太连鞋都不用脱,用手在鞋底子上抹擦两下,就直接上炕了。后边来的自己拿个小凳…  相似文献   

12.
阅读父亲     
一本极厚的书——父亲,陪着我走过了每一天可我却不曾仔细地了解他。我的父亲,一个极为平凡的小生意人,就是那种早出晚归的“恶性”循环的执行者。略少的头发浮摆在他的头上,宽大的前额爬上了几丝浅浅的皱纹。坚定的眼神确定了不屈不挠的精神,发青的下巴透出的一股坚毅,显出他特别的男子气概,使人不得不敬佩他。父亲的腰身在他人面前总是挺得直直的,从不弯下一点点。然而跟我们在一起时,他总会蹲下身子,弓着腰和我们说话,让我们觉得非常亲切。父亲,在我心中简直就是一个“巨人”,没有任何人能打倒他,我时常记起父亲每天都要跟…  相似文献   

13.
父亲是个标准的中国农民,他既没有高深的知识,也没有非凡的相貌,是个走在大街上回头率为零的人。父亲很抠门,掉在地上的花生豆,他会捡起来吹吹吃掉,他又很奢侈,我要买书他从不心疼钱。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开始步入金庸的《笑傲江湖》;感动于琼瑶的《烟雨重楼》;笑煞了李凉的“杨小邪”。周围书店的书都被我看完了,我便谎称买参考书,骗来父亲50元钱,去城里尝尝“鲜书”。中途回来,早已中午时分,太阳毒辣辣的如针扎一般,地上泛着逼人眼的白光。我拿着小说心想:“要是这样走回去非被烤得外焦里嫩不可。”突然,一个佝偻的身…  相似文献   

14.
说起我对语文的喜爱,还要追忆到我的童年时代。那时我的两位"老师"深深影响了我。一位是我的父亲,他没什么文化,但他喜欢有文化的人。他特别关心我的学习,天天督促我读书,而且见书就帮我收集起来,书多了就索性把家里那老式碗柜改造成我的书柜。印象最深的是,读五年级的时候,父亲要我拟春联、写春联。我对父亲说:"对子在街上一块钱一副,又省钱又省事,现在还有几个人写对子贴的呀?"父亲脸一沉:"家里有读书人,对子  相似文献   

15.
我开始读书的时候,是一个禁书的时代。我干过的一件事,就是像一个秦朝的孩子那样,把家里的窗帘关起来,跟着父亲在阴暗的室内把他的藏书一本本烧掉。许多书都是他40年代在南京上大学的时候买下的。用今天的观点看,那些书根本不反动,也不下流,比如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烧这书的时候,我才13岁,觉得烧书很好玩。那时代,像电影里面的地下工作者那样,动不动要把什么烧掉,已经养成了习惯。我是用纸比较多的人,也是烧纸的老手,不安全的东西就烧掉,这种习  相似文献   

16.
父爱     
我的父亲是一个没读过多少书的人。去年寒假,母亲临时因公出差,本来过年我们一家三口要一起回老家的,这下只能我和爸爸两个人回去了。父亲是一个忠厚老实的人,少言寡语,我一直认为他呆板,可是那次以后,我却不这么认为了。快过年了,我和父亲终于登上了回老家的列车。不知是车票难买还是为了省钱,父亲只买了一张卧铺。把我安顿好以后,他就默默地去硬座车厢了。开车时,天已经黑了。我感到无聊,便躺下睡觉。当一阵汽笛声把我吵醒时,已经是半夜了。我翻了个身,突然发现我那呆板  相似文献   

17.
黄维舟 《师道》2023,(5):53-55
<正>父亲是个读书人,他有一个木制书箱,但里面没有多少书。回想起来,在他为数不多的那些书中,有一套五卷本的《毛泽东选集》,用红色塑料封套做封面,很厚实,是他参加什么活动得的奖品。在他生活的年代,获得这么一件奖品,应该是很光荣的事吧。箱子里有一本封面都磨损了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繁体竖排。小时候,我只看了前面几个章节就没耐心再看下去了。那些字,连蒙带猜还是读不顺溜,渐渐地败了我读书的兴致。父亲还有读书时留下的一本《文学》,里面有许多好看的文章,吸引我常带在身边反复读,也算是给少年的我播下了文学的种子。  相似文献   

18.
难忘那本书     
我很激动,因为我有了一本名叫《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书。一次,班上有个同学拿这本书看,吸引了很多人。我觉得好奇,凑上去,我被保尔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于是,我想到了去买书。放学后,我到父亲干活的采石厂向他要钱。远远地,我看到石粉末和机器吐出的烟雾迷漫一片的景象。石粉随风飘荡在树上,草上,落了厚厚的一层,像雪一样白,白得照人眼。“找谁?”我正走着,被一个声音叫住,一个头上粉白,面带滤器的人问。我把父亲的名字  相似文献   

19.
书与父母亲     
十月七号凌晨两点,我终于迎来了风尘仆仆的父亲。国庆我放假,他也趁此回湖南与母亲团聚。一进门,还没等我端上盛在保温瓶里的饭菜,父亲就很郑重地从行囊里掏出一本崭新的书,递给我说:"三号那天陪你妈去书店买资料,看到  相似文献   

20.
有书便好     
从我记事起,我就看到父亲一天到晚手不释卷.父亲最大的财富就是他的书,他把一摞摞书像宝贝似的摆满他的大书柜.我还清楚地记得,父亲的那个大书柜是用杉木打的,漆上暗红色的油漆,闪闪发亮.父亲的那些书就像一排排列队整齐的士兵站在书柜里,显得庄严肃穆,随时等待着父亲的检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