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文章首先概述了道尔顿制和"菜单式"教学法,然后阐述了基于道尔顿制的"菜单式"教学在会展实训教学中的应用,包括"菜单式"教学资源设计;"菜单式"任务设计;图表合约控制项目进度;多元化、个性化考核方式。  相似文献   

2.
道尔顿制盛行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几乎在同一时期传入中国,并在我国中小学开展了较大规模的实验。道尔顿制实验中国化的历程,一方面促进了我国中小学教育实验的开展,培养和造就了一批教育理论家和热心教育实验的教育工作者;另一方面它揭示出,教育实验是一项易受各种因素影响、社会外部环境制约、其自身逻辑演变所左右,较难控制与掌握的科学研究。道尔顿制实验在给我国基础教育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亦留下了深刻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3.
道尔顿制曾于20世纪20年代在中国风行一时,其在中国的兴衰可以用"其兴也勃,其亡也忽"来形容。文章通过考察道尔顿制在中国的历程,提出道尔顿制在中国兴衰的四点启示:教育改革既要适应潮流更应观照国情,应重视教育实验在教育理论或模式推广中的作用,进行教育改革的时候一定要重视教师素质的提升,在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应重视中国传统教育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20世纪初以学生为本位的教学改革,如自学辅导法、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等,无论在课程理念还是在具体操作方法上,与当前的课程改革有着很大的一致性。因此,回顾这段历史,总结这段历史的得失,对当前课程改革的顺利开展,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相似文献   

5.
道尔顿制是提倡个性化教育的一种教学重组,本文针对道尔顿制实验进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合理化的解决方案,使得在道尔顿制下的数学教学达到《标准》的要求,化解个性化教育与班级制度的矛盾,从而最终优化数学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6.
1922年,舒新城等人将美国的道尔顿实验室计划引入国文学科,带来了语文教学的一场革命。80多年过去了,道尔顿制的教学理念仍然具有重要价值。近10年来,在各地推行的语文学案教学实验与道尔顿制教学理念一脉相承;杜朗口经验与道尔顿制实验的组织原则、实施措施极其相似。由此可见,道尔顿制所倡导的自主、自由、个性发展已成当今新课程改革的主题,反思国文科道尔顿制实验历程,对推进当今的语文课程改革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学术与人生-解读舒新城和他的道尔顿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于晚清而活跃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教育学家舒新城,是带着新、旧教育经验的矛盾冲突走上学术之路的。对于传统教育方式的留恋,使他对道尔顿制一见钟情;又是道尔顿制的语言,使他为那种情感找到了现代性的学术表达。舒新城的道尔顿制研究,是在传统与现代、情感与理智、中国与西方的张力关系中展开的,不能归结为简单的西化行为。尽管在表面看来,五四前后盛行的包括道尔顿制在内的很多新教育试验,具有中国新教育最西化的形式。  相似文献   

8.
协动教学法是在推行设计教学法遭遇困境的过程中,在吸收道尔顿制和葛雷制等教学方法优点的基础之上,结合中国近代小学教育实践而设计出的一种教学方法。协动教学法的实验虽然没有达到预期目的,但却给当时教育界的教学方法实验指明了新的方向,即从对新教学方法的介绍、模仿走向自己的发明创造。科学的精神和实验的态度,成为新教学方法实验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9.
高三一轮复习过程中出现的难题应该如何处理?不同的策略效果不同。我们通过有关教育实验研究和经验总结,提出了"程序化分层突破"策略。一、道尔顿制,各尽所能所谓"道尔顿制",就是说课堂的组织形式采用"道尔顿制"。即教师不是以讲授为主,而是把任务布置给学生,指定参考  相似文献   

10.
<正>一、道尔顿制的理论与原则自由与合作是道尔顿制的两个原则,这两个原则是道尔顿计划的两大理论出发点。瞿葆奎在《"道尔顿制"在中国》中提到,道尔顿制的发起人Parkhurst女士提出"自由"是道尔顿制的第一原则。Montessori认为自由是改革儿童教育的基本原理之一。之所以现代教育倡导遵循儿童自由发展的规律,是因为对儿童心理教育的依据在于儿童内在具有积极的能力。因此教师要做的是遵循这种发展  相似文献   

11.
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欧美国家在“新教育”运动和“进步教育”运动中产生了各式各样的教学体系。如意大利的蒙台梭利教学法、比利时的德可乐利教学法、美国的道尔顿制和设计教学法,等等。它们都对旧中国的学校有过影响,其中设计教学法的影响更为突出,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按照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的教育理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即要使儿童的经验不断地改造,要使儿童的学习都适应现实的生活,要使儿童在各种动境中获得训练、学习、发表、建造的机会,“从做中学”、  相似文献   

12.
《现代教育技术》2018,(1):26-30
针对当前班级授课制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及其可能的改进思路,文章介绍了美国道尔顿制的原则及其实施形式:以自主合作为原则,采用布置作业、记录学业进展、建立学科实验室等形式,旨在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此基础上,文章分析了20世纪20年代初道尔顿制在中国实施的成效与不足,分析了实施失败的原因并对失败进行了辩证反思。结合当前"互联网+时代"教育所具有的优势,文章提出了当前中国课堂教学改革的可行思路,即整合班级授课制与道尔顿制的优势,推进混合式教学。  相似文献   

13.
“文纳特长制”("Winnetka System")在追求教学个别化方面,比道尔顿制更为激进;在追求学校社会化方面,也许是吸收了设计教学法的一些思想,但是仍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的适应。在三十年代初,文纳特卡制对中国曾的过一些影响。  相似文献   

14.
海伦·柏克赫斯特是20世纪美国著名教育家,她曾于1925年来到中国讲学,她的来华推动了中国教育界研究、实施道尔顿制,她与知识分子的互动更对当时中国的教育和文化事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是近代中美文化教育交流史上十分重要的一页。但是由于目前国内缺乏柏克赫斯特中国之行的完整记录,柏克赫斯特的完整行程及离开中国的确切时间一直是个谜。笔者在运用美国纽约道尔顿制学校档案馆、耶鲁大学贝内克珍本馆等馆藏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国内相关记录材料,撰写了此份《柏克赫斯特在华活动年表》,希望能为人们研究柏克赫斯特及道尔顿制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一个基本的依据,填补这段历史研究的空白。  相似文献   

15.
中国近现代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基本结构是“一体两翼”,即以“学生自治”为主体和主题,并由此而在教学方法上强调“自学辅导”(以及“分团教学法”、“道尔顿制”),在课程内容上强调“设计教学”(实质是“生活教育”以及相关的“活动课程”)。  相似文献   

16.
"道尔顿制"于1922年被引入上海吴淞中学,舒新城等教育学者开展了本土化实验,到1930年的偃旗息鼓。关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道尔顿制"中国实验失败的原因,一些专家学者曾作分析。从世界范围看,欧洲至今仍有300多所道尔顿学校,美国道尔顿学校历经90年仍生机勃勃。结合现今教育改革的理念与要求,"道尔顿制"有着再实验的意义与价值,吴淞中学已开始了"道尔顿制"新一轮本土实践。  相似文献   

17.
薛亮  马玲 《西北职教》2006,(4):50-50
案例教学法最早起源于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一直被广泛地应用于商业、法律和医学领域培训中,随着案例教学法的推广、成熟,案例教学法受到了以教学为擘业的教师教育领域的重视,教师教育领域中的案例教学法是根据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的要求,以教学案例为基本教学素材,将学习引人教育实践的情景中进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8.
正"自由",体现出"道尔顿制"最根本的教育精神:让学生拥有尽可能多的自由时间和自由意志,让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之下相对自由地支配学习时间、选择学习科目、选择适合他们个人的学习速度。作为美国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典范,纽约道尔顿学校创造了连续20多年毕业生全部被哈佛、耶鲁等名校录取的奇迹,深受美国社会的赞许。"道尔顿制"的核心主张有三点:一是废除课堂教学,将学习内容制成分月的作业大纲,学生与教师订立学习公  相似文献   

19.
中国教学实验百年:反思与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反思反思本世纪我国中小学教学实验,可以看出已经出现的两次教学实验浪潮之间虽然在时间和历史继承性上有一道人为的裂痕,但二者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还是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些具有“类”特性的教学实验群落。所谓“类”教学实验,是由各家具体的教学实验相互影响而自然形成的共同体。从20世纪前30年所进行的教学实验来看,大致已经产生了四类有影响的教学实验: 重视学生自学和教师辅导的教学实验是影响较大的第一类。当时的“自学辅导法”、“分团教学法”、“分组教学法”、“单级教授法”、“莫里森单元教学法”、“道尔顿制”教学等实验研究皆属比列。其中的“莫里森单元教学”原本从美国传入中国,后来美国学者布卢姆等人从“莫里森单元教学法”那里获得启示并将它改造为“掌  相似文献   

20.
<正>江苏省无锡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由无锡师范创建者、首任校长顾倬先生于1913年以日本东京高等师范附属小学为蓝本筹建。顾倬先生在建校之初就题"诚勇"校训,并明确附小办学的"三大使命":成为地方小学教育研究的中心,养成师范生的基地,实施儿童教育。一百多年来,附小虽历经社会变迁、人事更迭,但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一脉相承,代代相传。从20世纪20年代"设计教学法""道尔顿制"的实验到30年代《儿童与教师》校刊的创办,从抗战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