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本文从作者、学科、导师等主要影响因素出发,对1999至2008年间工学门类357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分析,探讨了工学门类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产出机制及影响因素,进而以此为视角剖析了提高工学博士培养质量问题,以期为培养高层次、创新性工科人才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的关键是建设高水平学科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作者通过分析1999~2001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产生背景,探讨影响博士生培养质量的主要因素。全国重点学科、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等学科水平较高的学科是产生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基地,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统一审核增列的博士生导师是目前培养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主体力量,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人数占博士生指导教师的比例很低,但培养出40%以上的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充分说明只有高水平的学科点、高水平的博士生指导教师才能培养出高水平的博士生。  相似文献   

3.
有的导师能指导出若干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除了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自身努力和外在条件的有力支持外,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的素质优势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以培养3位及以上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的32位导师群体为样本,通过对其学历荣誉、学科背景、学术履历、工作经历、科研成果、获奖情况等几个重要指标的调查,分析了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的素质优势及特征,并对进一步提高我国研究生导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工作的回顾,以入选论文的学科分布为切入点,分析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分布特征,探究优秀博士生的培养规律.在理性认识和有效利用这些规律的基础上,以论文评选工作促进学校高层次拔尖人才的培养,构建多元互补、多层有序的博士生培养资助体系,完善制度建设,形成体系优势.  相似文献   

5.
2004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工作已经全部完成。现批准《王龙溪与中晚明阳明学的展开》等97篇学位论文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用CGE模型分析征收硫税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等139篇学位论文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论文。 评选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是《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组成部分,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鼓励创新,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1999-2012年的1369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校际、省际分布状况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研究结论:(1)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分布存在显著的校际差异;(2)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分布存在显著的省际差异;(3)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省际分布与高校层级分布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强正相关。最后,提出加大对博士生培养弱势地区、弱势高校的投入与支持力度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对1999年至2011年历史学科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进行了分析。从培养单位分布、学科分布、选题角度、研究方法、作者、指导教师等多个方面,探讨了历史学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基本分布和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8.
基于对1999年至2012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的高等教育求学路径的研究,探寻优秀博士生成长规律,为我国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经数据分析发现:不同学科、不同性别的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在高等教育阶段学校变动次数、学校类型变迁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绝大多数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本硕博就读学校变换一次或没有变化,自然科学学科博士生比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博士生学校变换次数少。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中本硕博阶段均在"985工程"大学就读的人数最多,硕士生阶段就读学校类型为提升型。  相似文献   

9.
教研[2003]4号 关于批准2003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决定 2003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工作已经全部完成。现批准《殷墟卜辞的分期分类对田骨文字考释的重要性》等97篇学位论文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王龙溪与中晚明阳明学的展开》等179篇学位论文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论文。 评选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是《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组成部分,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鼓励创新,促进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脱颖而出的重要措施。各学位授予单位要以优秀论文评选为契机,在研究生中大力倡导科学严谨的学风和勇攀高峰的精神,鼓励研究生刻苦学习,勇于创新;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强学科建设,完善质量保证和监督机制,全面提高我国研究生培养质量,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做出新的贡献。 教育部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二○○三年八月三十一日  相似文献   

10.
博士学位论文质量是衡量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根据我国部分高校近年来博士学位论文存在的问题,提出几项旨在提高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的对策,主要包括建立合理的招生、培养机制,完善博士学位论文质量保证体系,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等。  相似文献   

11.
本文根据笔者在欧洲的访学经历和调研,对欧洲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简要介绍和评述,发现导师在博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同时博士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欧洲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对于国内的博士研究生培养具有较好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管窥英国专业博士学位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首先分析了英国专业博士学位教育发展的特点,然后从招生要求、课程设置、培养模式和评估等四个方面论述英国专业博士学位的总体要求,随后对英国五种主要的专业博士学位进行了简要介绍,最后提出了对中国发展专业博士学位教育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研究生教育发展摭谈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研究生教育培养的高层次人才对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都具有战略意义,对我国教育具有强大的辐射性、带动性和示范性。为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层次的提高,研究生培养重点应从硕士生转向博士生;研究生培养模式也应走多样化的道路。培养创新能力则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4.
英国专业博士学位教育发展的特征及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朴雪涛 《教育研究》2005,26(5):77-82
与传统哲学博士相比,专业博士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学位制度。专业博士学位教育自1992年在英国出现,十多年来发展迅速,涉及为数众多的大学和学科,但其在各院校和各学科间的分布不均衡。在专业设置、培养过程和研究工作等方面,英国专业博士学位教育初步形成了自身的特色。英国专业博士学位教育的发展是现代大学理念触动、政府公共政策引导、市场需求诱致和学习借鉴共同作用的结果。英国的经验值得我们高度重视,政府、大学和社会都应为专业博士学位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5.
随着教师专业化思潮和理念的普及,大学教师职前培养中的教师专业教育问题越来越引起教育家的关注。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或者说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必须改革研究型大学以博士、硕士培养代替高等学校教师培养的模式。在研究型大学设立教师教育学院,为博士、硕士提供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证书课程。高等学校引进教师首先应该有教师资格证书,而不是先进校任教,而后通过设立在各省、市、自治区的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中心申请教师资格证书。这是高校教师专业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国家教师教育发展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16.
定量测算人均教育成本,是教育经济学研究的一大难点。本文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有关方法,初步测算了复旦大学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和专科生的年度人均培养成本,并根据某些经验系数,对所得结果进行了校正,校正后的各类学生年度人均培养成本分别为:博士生42756.95元、硕士生35630.79元、本科生23170.02—23753.86元、专科生19003.09—19107.40元、网络学院学生7126.16元。  相似文献   

17.
2010年国家教育部、财政部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新增100所骨干高职院校。通过分析2010年度40所立项建设院校《建设方案》文本,显示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师资队伍、社会服务和人才培养质量等是当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并亟待解决的四大问题。在骨干高职院校建设中,应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骨干建设的生命线,以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为切入点,切实抓好师资队伍这一关键点和社会服务这一着力点。  相似文献   

18.
高职院校商科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需要转变观念,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实训基地建设、双师队伍建设、文化氛围等方面打破常规,推陈出新,建立与政府、企业、社会媒体的合作机制,健全校企合作法规,实施多元评价与监控,不断完善商科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9.
“家风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相关主题研究在家风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意义、家风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契合性以及家风建设承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建构等方面取得了有价值的进展。展望未来,“家风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相关主题研究迫切需要提升研究的理论品性,引入多学科的理论体系,从而在家风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互动机制、长效联动机制以及话语创新与转化等几方面进行深入探讨,打造全媒体宣传平台,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共建共享”的家风建设模式。  相似文献   

20.
中高职贯通培养是完善职业教育人才多样化成长渠道的重要内容,对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营口地区中高职院校在校生、招生、贯通培养实际情况,以及影响营口市中高职分段贯通培养主要存在机制障碍、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足、职业院校间尚未形成合力等问题进行分析,结合营口市职业教育发展实际,提出中高职贯通培养对策--从机制建设、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专业教学团队培养方面入手,推进中高职分段贯通培养,形成职业教育开放沟通格局,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技术技能人才教育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