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吴永功 《青年记者》2022,(21):66-67
2022年,大众日报开展持续两个多月的“走在前、开新局”行进式主题采访活动,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为强省建设营造了良好舆论氛围。此次重大主题报道是大众日报深入推进融合转轴,加快建立以新媒体为主轴的全媒生产机制建设的一次实战大练兵,在报道中带着问题深度观察、实现全国媒体跨屏互动、创意驱动“青春化表达”等实践,有效提升了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让正能量实现大流量。  相似文献   

2.
张渤 《新闻知识》2021,(2):57-61
本文从跨屏传播视角出发,以西安广播问政节目《党风政风热线》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度访谈,呈现传受双方对节目文本的解读位差.本文认为,尽管问政类节目获得了政府部门更为直接的监督赋权,但在跨屏传播生态下,媒体有必要慎待节目的问责话语及其跨屏效果,对受众解读进行持续观测,规避流量思维诱导,回归并延伸问政节目的建设性取向.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媒体融合加速,跨屏传播、多屏收视成为大势.在重大政治事件中,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平台共同参与,交叉互动,融合传播效果明显.然而在部分网络突发事件中,传统媒体表现吃力,大量议程割裂现象出现.传统媒体究竟该如何改变,才能有效实现议程融合?传统媒体跨屏传播中的议程割裂现象.目前传统媒体的跨屏传播方式主要有多平台、多终端直播,跨屏互动,短视频移动传播.在传统媒体的跨屏传播实践中,尤其是应对网络突发公共议题时,存在大量的议程割裂现象,表现为议题重要性判断割裂、议题报道取向割裂、议题属性割裂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金定海 《声屏世界》2013,(4):125-127
过去的一年中,大视频时代成为频繁被提及的一个词语。伴随着媒体的多元化和碎片化趋势,能够播放视频广告的屏幕越来越多,大视频时代已经悄然来临。对于广告主而言,面对日趋复杂的多屏融合及媒体传播环境,如何合理分配媒体广告预算、优化广告投放结构、提升媒介投放ROI,成为关注度最高的话题。因此,针对大视频时代中的跨屏整合传播、精准传播研究也凸显出格外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正>在移动化、社交化传播的时代,视频号俨然已经变成“移动电视台”,为大小屏联动、视听传播的跨屏生态提供了更好的工具和场景,让优质内容在跨屏生态中有了更好的延展和扩散,从而成为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助推器。根植于微信生态,相对于其他短视频和直播平台,视频号更具媒体属性,而媒体与社交两大属性的叠加,助力媒体打破公域和私域的界限,呈现出其他平台所不具备的新的传播模式。  相似文献   

6.
刘钊 《出版科学》2015,23(2):34-37
融媒体文化的出现,重构着传媒业的传播特质和编辑思维.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后呈现贴近受众、微传播、用户生产内容、碎片化、平台化等发展趋势.编辑在融媒体传播视域下,应建立跨媒体、以受众为本和出版人的传播意识,深入挖掘新媒体大数据,实现媒体融合的划时代传播.  相似文献   

7.
让历史文化“活”起来的关键在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电视媒体要立足于影像化、网络化、信息化的传播生态以及接收新语境,创新传播手段,以共情叙事升华情感力量、以场景营造强化情境张力、以跨屏互动扩大情感共鸣,运用共情传播、电视“活化”的方式,使历史文化资源真正“活”起来。  相似文献   

8.
贾小霞 《今传媒》2024,(1):40-43
在融媒体环境下,优化电视新闻传播效果、构建电视新闻新型传播机制,已成为电视新闻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本研究以此为背景,探讨了“大屏+小屏”电视新闻互动传播机制的价值,分析了融媒体时代电视新闻的发展方向以及“大屏+小屏”电视新闻互动传播机制的实施路径,旨在为广大电视新闻工作者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9.
广告目标特仑苏借湖南卫视跨年晚会创造品牌与节目延伸话题、延伸联系,甚至创造自己的"引爆点",并与消费者产生多种角度的沟通、加强品牌附着力,将"引爆点"为己所用……策略亮点此次投放湖南卫视跨年晚会零点广告,广告主不单单是在买广告播出的价值本身,更像是用一种隐形传播的手段,既把产品信息巧妙的融合在前期的线上互动中,又在最后零点揭晓时精妙的点题产品概念  相似文献   

10.
当今社会传播媒介不断变革,传播环境不断改变,由此在这一过程当中整体的传播方式都在不断进行变革,必须从传播的改变当中进行晚会的策划。伴随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跨屏时代逐渐进入到了我们的生活当中,如何在跨屏时代进行晚会的合理策划,则必须要从晚会本身的内容角度出发,借助新媒体时代的发展,打造精品晚会,利用大数据以及全媒体,来进行节目品牌的塑造。  相似文献   

11.
“新媒体事件”是数字时代中国政治传播的重要议题,本研究基于20个“新媒体事件”在“两微一端”上的传播数据,对传播关键节点进行跨事件、跨平台的计算传播分析。研究分析了不同平台传播关键节点的分布特征,发现微博平台的关键节点构成最多元,跨事件变动性大;头条平台关键节点的构成最单一,但跨事件稳定性高。不同平台分别有15.5%-28.7%的账号具有至少跨两个事件的影响力,但跨越不同类型事件的账号较少;6.4%的账号具有“跨平台”影响力,但同时具备“两微一端”影响力的只有1.1%;仅有2.0%的账号兼具“跨事件”与“跨平台”影响。在“新媒体事件”传播中呈现跨事件、跨平台影响的主要为新闻媒体账号。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坚守“人民性”是产生艺术精品的基本前提,也是媒体应有的使命担当。凡优秀文艺作品,无一不体现对“人民性”的坚守。以2022~2023跨年晚会为例,全国近十家电视媒体参与,在探索创新表达的同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聆听时代声音,聚焦平凡百姓,用荧屏新气象重塑跨年晚会的新形态、新影响,晚会内容和舞台因此焕然一新,实现了电视艺术品位上质的飞跃。  相似文献   

13.
经营工作的转型升级,要依托强大的融媒体平台和丰富的内容资源,强化“全台一盘棋”整合经营,发挥最大合力;深化“大屏小屏联动”融合营销,激发立体联动传播能量;加大广告与版权捆绑营销,打通版权经营全产业链;拓展“向用户要效益”和“数字化营销”新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在媒体公共平台上播出的党建节目越来越多,标志着党建"大宣传"传播格局初步形成。如何使节目在形式和内容上既符合专业的党建要求,又符合电视传播的基本规律,这个问题时常困扰着党建节目制播人员。本刊约请相关领导与工作人员撰文,围绕媒体资源共享、新媒体时代的有效传播、提升党建节目创作力和影响力、党建节目制播团队的业界合力等话题进行深入探索,旨在促进党的主张、党的理念、党的工作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适应时代需求的方式有效传播,进一步推动全国党建节目创作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正>当前,智能传播技术逻辑主导的主流媒体小屏端竖屏成为新的媒介视听传播空间载体,媒介话语逻辑建构也因之产生新的势能与裂变。融合新闻生产的边界不断突破与突围,手机端竖屏的信息呈现、叙事能力与舆论引导能力成为衡量新型主流媒体有效传播效果的主要指标之一。进入Web3.0阶段,习惯于社交媒介的“Z世代”审美品味、情感与消费偏向均发生重要变化,碎片化、轻量化的阅读习惯使得主流媒体的叙事场景出现了“大屏—小屏—横屏-竖屏”的转向。  相似文献   

16.
2012年,我国首档青年电视公开课节目《开讲啦》诞生。2022年,节目改版后再出发,以全新的方式走近“青年心中的榜样”。节目以公开课的形式,邀请各行各业“青年心中的榜样”为开讲嘉宾,青年与榜样能够近距离互动。节目以线上线下的形式和多端跨屏的方式实现媒体融合,形成了长视频、短视频与社交媒体三维立体的全媒体传播矩阵。节目以青年为主要传播对象,立足于现实问题,满足青年的需求,重新定义青年的偶像观,传递与引领主流价值观,滋养青年群体的心灵。  相似文献   

17.
陈心海 《新闻窗》2011,(1):23-24
当代中国是一个信息传播量大,传播载体多样化的社会。在众多媒体中,只有主流媒体具有党、政府和人民喉舌的功能,能体现并传播社会主流意以与主流价值观,具有很强的权威地位和影响力以及较大的发行量、收听和收视率。“事业单位,食业化管理”是当代主流媒体的起本模式。  相似文献   

18.
张艳 《新闻知识》2012,(2):31-32
社会化媒体以其独特平台属性正在影响我国公益传播之行进发展,公众基于社会化媒体对公益话题的自主选择、自主传播以及自主参与,激发了更多的用户群体对公益传播的参与热情.就公众对公益传播的参与度而言,已呈现我国公益传播发展之“翘尾现象”.本文分析了该现象及其成因,认为社会化媒体正在促成以公众为基础的全民公益时代的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19.
《声屏世界》2015,(2):42-43
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增长,跨屏融合的媒介环境日益渗透到消费者的日常生活,跨屏传播的整合也愈发成为企业的聚焦点。实现跨屏联动,能够给品牌传播带来怎样的助推作用?本文将以新能源企业四季沐歌与湖南卫视的合作为例,探讨这个问题。关键词跨屏品牌传播移动互联  相似文献   

20.
当今媒体竞争日趋激烈,对电视而言,在国内,中央电视台继续其“一家独大”的地位,省级卫视群雄逐鹿,凭借上天、入地的传输技术,跨地域传播,进军全国市场,蚕食本地广告市场和收视份额。但在传播内容上却千屏一面,同质化竞争现象严重,省级卫视在全国频道收视份额中能超过1%的却寥寥无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