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五年制语文课程教学中包含丰富多元的教育资源,地域优秀传统文化便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文化资源,是培养学生热爱、传承祖国传统文化的最好素材,教师要充分挖掘地域优秀文化传统资源,开发和利用地域优秀传统文化数字化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对本地区的文化进行了解、学习、探究,拓宽语文教学内容,创新学习方式,丰富五年制高职语文课程文化,提高五年制高职语文教育水平。  相似文献   

2.
民族院校的教育对象来自不同住居地域,不同民族文化传统和生活习俗的不同民族家庭,而且多为经济文化发展比较落后的地区,其中许多学生家庭比较困难,入学前,各方面的素质发展不够全面。他们对改革开放后,社会转型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巨变,有较多的不适应感。因此,对他们的政治思想、道德情操的教育与培养,应更有针对性、灵活性、多样性、创造性。本文对上述诸点做出了分析、提出了建议,以收到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事半功倍之效。  相似文献   

3.
民族舞蹈教学是中等师范院校艺术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在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培养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学生形象思维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章分析了目前中等师范院校民族舞蹈教学的现状,结合各民族舞蹈的特点阐述中等师范院校进行民族舞蹈艺术教育的必要性,提出了提高民族舞蹈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地处晋商文明发源地的山西高校,应充分发挥地缘优势,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晋商文化运用到思政教育当中,使学生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贡献。晋商地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实用性和可行性,能提升学生的民族自信和文化素养,为创造稳定和谐的校园及社会环境,建造出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5.
文化自信是理论和制度自信的升华,是民族发展和建设中最为持久的力量。而思政教育作为传播文化的主阵地,要想开拓立德树人的新局面,需要引导学生形成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发挥文化统领教育的作用,实现育人实效性的提高。面对新时代,文化自信和思政教育融合现状,主动分析思政教育面临的复杂趋势,探索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创新路径,通过落实新方法、拓展新渠道、完善文化育人体系,从而发挥文化在市场交易过程中的凝聚和推动作用,达成新时代育新人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在后殖民语境下,针对长期以来外语教育中母语文化缺失这一问题,我们提出在翻译专业教学的各个层面进行汉语言文化知识的渗透,扎根于本土、本民族文化,培养学生对汉语言文化的深入认知兴趣和解读能力,使学生在了解对方文化、尊重并宽容对方文化的同时,也深入了解自己的文化,培养有文化意识的译员,能够在翻译中彰显自己的文化,提高毕业生的民族文化对外传播能力,避免翻译中出现自我殖民的倾向。  相似文献   

7.
传播民族文化是民族理论课的重要任务和职责,民族文化传播可以增强民族理论课程的活力,提高民族理论教学效果。民族理论课教师要在教学中善于运用民族文化传播,更好地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文化渗透,培养学生中华民族认同感和中华民族意识,培养学生尊重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8.
运用田野考察法对湖南梅山武功地域拳种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地域拳种在其发展历程中,深受地域文化的影响,具有不同的地域特色,同时地域拳种又较好地促进了地域社会发展。在现代社会环境中,地域拳种可通过地域文化旅游的开发、本土文化情怀和民族情感的培养、地域文化保护与传承等路径来促进民间武术拳种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课程设置是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基于《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大学分类,选取美国北部、南部、中西部和西部4个区域有代表性的4所地方本科院校,从通识教育课程、体育学科基础课程、体育教育理论课程、体育教育实践课程4类课程设置分析其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情况。认为,美国地方本科院校注重通识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养;运动技术课程较少,强调学生学会项目教学;强调教学类课程,提高学生的教学能力;彰显多元文化特色,注重价值观培养。对我国亦有借鉴价值,提出,要重视体育教育专业通识课程的建设,调整运动技术课程的侧重点,细化体育教育教学类课程,关注课程的地域和多元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0.
在多民族、多文化、多信仰、多语言背景下的民族院校里开展国学教育,"国学"当为广义"国学",即各民族传统文化之集合. 国学教育有助于各民族大学生人格的塑造;可加深各民族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培养公共精神. 在民族院校开展国学教育,需通过"名著阅读"这一重要途径,最终引导学生进行持续的自我学习和个人化阅读.  相似文献   

11.
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开展民族音乐教学,不仅能提高教学效果,还能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传承良好的民族文化。本文从民族音乐的概念出发,探讨开展民族音乐教学的策略,以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相似文献   

12.
论民族传统体育与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融合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相关史料,运用文化学理论对高校大学生民族精神培养与传统体育教育之间的关系进行讨论.研究认为:民族精神是民族传统文化的反映,是一个民族人文精神的彰显;运用传统体育中所蕴涵的民族精神与传统体育自身的民族文化教育功能,实施高校大学生民族精神的教育与培养,对于高校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以及增强传统体育的教育功能与价值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培养具有民族责任感的高素质的建设者,是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教育现代化的主要任务。在世界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之下,民族精神的培育已成为新的教育共识。民族精神作为一种文化变迁的历史积淀,在对其弘扬和培育的过程中,特别要把握先进文化与中国特色的关系问题。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德育工作必须紧紧抓住学生这个主体,从当今学生面临的文化形势出发,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的战略任务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4.
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时代的呼唤和民族的需要,也是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途径。在素质教育的目标中,德育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提高民族整体素质的关键。因此,应该把德育融人到各科课堂教学之中,历史教学便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品质培养和教育的主战场和主渠道之一。本文就历史教学中的德育因素谈几点看法。 一、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历史教学的主要目的有两点:其一,使学生掌握历史知识,提高文化素质;其二,学习马克思历史唯  相似文献   

15.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丰富人文底蕴的、经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的、与之生活密切相关的一种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它自身所具备的能够传承民族精神与地域文化的特性,使其能够起到一定程度的思政教育功能。大部分的思政教学都是单一且抽象的,学生在理解时也是很深奥复杂的,将本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到思政教学之中,是提升思政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本文将分析研究"留青竹刻"社团的案例,希望能挖掘出本地非遗文化在艺术设计系思政教育中的价值,给其在思政教育中的应用起到一定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本课题针对民族高等院校学生国学素养欠缺问题,通过问卷调查法对外语专业学生展开调查,经调研发现,因地域、文化背景、教育结构等方面存在差异而造成少数民族与汉族学生国学知识的欠缺。本课题小组就此对民族院校外语专业学生目前的国学教育提出了本土化教学的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安徽学校地域文化教育现状的调研,以开发地域文化课程为突破口,对改进现有的地域文化教育模式进行了探索,提出开发符合安徽学校特点,更加贴近学生的地域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策略:不断提升学校和教师对安徽地域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意识;充分挖掘地域文化资源,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依托地域文化资源,建立综合实践活动校外教育基地;开发指向性明晰的教材,建立健全评价和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8.
在问卷调查和访谈基础上进行汉蒙藏民族大学生体育目标定向的总结、比较和跨文化分析,结果显示:各民族不论男女,体育运动中成就动机总体水平和任务定向得分由高至低为蒙、汉、藏族,各民族任务定向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汉蒙男女各维度不具显著性差异,但与藏族男女相比,在任务定向上,汉藏男、蒙藏男、蒙藏女具有显著性差异,在自我定向上,汉藏女、蒙藏女具有显著性差异;蒙古族城镇学生在任务定向、自我定向维度上显著高于藏族城镇学生。民族、性别、城乡差异主要源于汉蒙藏民族在地域文化、种族发展历史、宗教信仰、民风民俗、经济教育发展程度等民族文化和区域文化。  相似文献   

19.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而高职教育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其作文教学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职业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探讨了文化自信视域下的高职作文教学,首先分析了当前高职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接着阐述了文化自信在作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最后重点论述了文化自信视域下高职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以期提升高职作文教学的质量与效果,促进学生树立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20.
由于翻译的特殊性以及诗歌在汉语文学以及英语文学中的地位,汉英诗歌互译在英诗教学中的合理利用必能为英诗教学质量的提高发挥重大的作用,因为这种方法可以加深学生对英诗诗意的理解、帮助学生掌握英诗的格律、增强学生学习英诗的兴趣,培养学生自学英诗的能力、激励学生去阅读英文原诗、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以及民族自豪感.所以,只要任课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