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将改进会议报道与落实“三贴近”相结合 改进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的报道,会使党报体现权威性及读者产生可亲感、可近感和可信感,也才有可能腾出一些版面,让“鲜活”的新闻进入一版“黄金地段”,办出一张联系群众的权威党报。  相似文献   

2.
所谓“硬新闻”,即与读者距离较远,而不易被人们接受的新闻。如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宣传报道。科技新闻不同于其它社会新闻,它是宣传科学技术的载体,特定的任务和内涵虽然使之意义深远重大,但同时也给普通读者带来了“陌生”感。如何缩短这类硬新闻与读者之间的距离,用赵超构先生的一句名言,即应“软些,软些,再软些。”  相似文献   

3.
古人说“题好一半文”,强调的是标题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今天,如何巧妙地作好标题,使这“一半文章”更加具有时代特色,更能吸引读者?我个人认为,需要在如下几个方面多下功夫: 一、增强朦胧感 请看标题《毛主席含笑乘“东风”》,毛主席乘的“东风”到底是什么?字面上看不出,这就给人一种朦胧感,读者只有往下看才知道,原来是毛主席坐上  相似文献   

4.
以“一键借阅·满城书香”行动为例,介绍了杭州图书馆提升公共图书馆服务效能的实践探索。服务效能提升行动立足“惠民”,从提升读者满意度、获得感角度出发,通过简化在线借还图书操作等五方面的措施,为读者打造了“快捷”“温馨”和“丰富”的阅读体验,从而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营造城市的阅读氛围。行动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其探索的经验对其他公共图书馆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新闻界》1995,(5)
把读者带进现场现场新闻与一般新闻报道的最明显区别在于:重心不仅是陈述“发生了何事”,而是着重展现“发生时的情景”,强调以鲜活的现场感、画面感来打动人心。如上面这篇报道,其结构主线就是几个相连贯的现场特写镜头的剪辑。从一开始,读者就被带进现场,“看到”...  相似文献   

6.
每年的“两会”报道是各级党报的规定动作,也是一年报道的重大战役之一。如何让“两会”报道更可读、可亲、可感,对读者更具有亲和力,是一个值得努力探索的课题。我们认为,除了在内容上做到准确、及时、全面,更加关注民生、反映民意外,在报道形式上,注重与读者、代表委员和网民的互动,是增强“两会”报道亲和力的一个十分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7.
“街谈巷议”是羊城晚报的名专栏,位头版,载微型评论,几乎为微音先生所独家经营。其所以深受读者喜爱,成为名牌专栏,是因为它贴近现实,直面人生,针砭时弊,嬉笑怒骂皆文章。这是作者强烈的政治感、大局感、责任感使然。 然而,近感难能可贵的是,自8月上、中旬以来,从羊城晚报对于“拜金主义害死人”的雷州“7.11”事件的  相似文献   

8.
(本刊讯)自贡日报于1951年3月3日创刊,到1999年1月5日发行10000期。这天,该报在头版以图片资料的形式,真实地再现了该报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历史进程,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在本版的下端还刊登出“读者调查问卷”,证求读者意见,以期进一步提高办报质量。与此同时,该报还在副刊版上开展“我与自贡日报”征文活动。此次纪念活动收到良好效果,“读者调查问卷”、“我与自贡日报”来稿十分踊跃,纷纷为该报建占献策。自贡日报社举行创刊发行一万期纪念活动@林念劳  相似文献   

9.
《全国新书目》2023,(2):32-33
<正>本书作者通过对“与你的感受联结”“专注于当下”“掌握改善情绪的呼吸法”“获得正向思维的力量”和“积极地自我肯定”五个极其重要的环节的阐述,让读者如同开启五个神秘的月光宝盒,慢慢地发现那个安定且安静、力量感与掌控感正在成长的自己,逐渐变得强大起来。  相似文献   

10.
停(休)刊词是报社报人最后一次集体宣言,自然拥有解释停刊行为的义务。但“纸媒虽亡,媒体不死”,报纸停刊并不意味着媒体的集体“阵亡”。很多报社顺势转战新媒体平台,停(休)刊词承担着挽留读者、与读者道别的重要职责。报人在其中采用回顾辉煌时代、阐释现状,展望未来的结构框架以及诉诸品格、诉诸逻辑和诉诸情感三种说服性修辞技巧,对读者感之以德、晓之以理和动之以情,以博取读者对报纸休刊行为的认同以及对报社的持续关注和支持。  相似文献   

11.
现场短新闻最大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有较强的现场感。他能够把读者带入新闻事件中,拉近新闻事件与读者的距离,使读者对新闻事件有一个生动真切的感受,达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效果。大大增强了新闻的活力和吸引力,让读者觉得可信、可亲、可读。因此,要写好现场短新闻,  相似文献   

12.
尹薇 《新闻知识》2006,(7):69-70
俗话说“看书看皮,看报看题”。一张报纸在手,读者第一眼就是先看标题。标题“抓”住了读者,他才会继续往下读;否则,读者就很难再看下去。近年来,一些媒体特别是都市类媒体为了“抢夺”读者的视线,在标题上或刻意渲染、大肆炒作;或矫揉造作、跟风媚俗;或故弄玄虚、凭空杜撰,什么“某某明星‘自杀了’”、“某某大腕‘出事了’”等标题频频撞入人们的眼帘,还有什么“动奶酪”、“一路走好”、“闪亮登场”、“将什么进行到底”之类的新潮八股和另类套话,在报刊上也多如牛毛。而看看题下的文字,大多是空穴来风,掺杂兑水,读者大有上当受骗的感…  相似文献   

13.
社会新闻既为晚报读者喜闻乐见,也承担着舆论导向的重要职责,自当自觉以时效作为立版、立稿的一根准绳。谈到社会新闻的时效性,往往容易让人联想到“短平快”,等同于天灾人祸的“突发事”,这种看法固然有其合理性,却容易失于片面,忽视“感人事”、“新鲜事”、“烦恼事”等比较静态的报道题材,然而,这三种题材中往往也可以具有很强的动态感和时新性,有时,甚至“独家首发”这一因素便足以构成时效。如果狭义看待时效性,忽视调查研究与厚积薄发,易使报道和版面扁平化、同质化、低俗化,  相似文献   

14.
皇帝的心思     
在华文文学中,影响力能够与金庸武侠小说相提并论的,大概唯有高阳的历史小说了。就小说技巧而论,高阳深得传统小说之神髓,安排故事情节,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时时给读者以桃源洞口豁然开朗之感;塑造人物形象,则音容笑貌流淌于薄纸之上,常常让读者有“同呼吸、共命运”之感。就史学功底而论,出生于浙江钱塘望族的高阳,虽然没有在学院中接受过严格的现代史学训练,但自小目熏耳染,经史子集尤其是典章制度、笔记野史,洞悉于胸,为一般“正途”出身的史学家远不能及。高阳一生创作了九十余部历史小说,自成一恢弘壮丽之文学世界。此一高阳的“文学世界”,可以与官修史书相互参照,如同一对双胞胎兄弟,各有优长、相映成趣。  相似文献   

15.
一张报纸首先引起读者注意的就是新闻的标题,读者的知觉选择性最先指向的就是新闻标题。毛泽东说过:“标题要吸引人看,这很重要。”特别是在信息传递量激增的情况下,人们接受信息已有“过剩”之感,选择性很强,如果新闻标题不吸引人,读者的注意力就不会在报面上停留,只能一扫而过,报纸也就起不到应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美术书对“书感”的要求比一般的图书要高,因为它的受众是对美受过专业训练和有高要求的人.要设计出好的“书感”的美术书,需要根据书的用途决定开本,根据目标读者的阅读习惯决定版式,根据书中作品的风格决定设计风格,此外还要做出书的生命和灵魂.  相似文献   

17.
古人说:“题好一半文”,强调的是标题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如何巧妙地作好标题,使这“一半文“具有特色,更能吸引读者?一、增日含蓄感含蓄能够调动读者的好美心,增强吸引力。当今社会人们阅读层次提高,对新闻标题的美感要求也增高,而含蓄本身就是一种美。如标题《毛主席含笑乘“东风”》。毛主席乘的“东风”到底是什么?字面上看不出,这就给人一种含蓄感,读者只有往下看。看过才知道,原来是毛主席坐上了我国自己制造的“东风”牌小轿车。我曾制作过一条标题叫《有“泉”能使苍蝇乖》。泉,是泉眼、泉水之意,哪里的泉能让苍蝇乖呢…  相似文献   

18.
“阅读场”是笔者根据图书馆的功能价值与社会的阅读需求比附的一个概念。它是由优雅的阅读环境和优质的阅读服务所营造的,澄明透彻,感物通灵,读者身处其间顿感身心愉悦、阅读欲望大增的氛围。笔者从图书馆的软硬环境建设以及对阅读行为的指向性服务,论述“阅读场”的生成与保持。  相似文献   

19.
骆飞 《军事记者》2008,(2):I0002-I0002
一幅摄影作品,只是火热生活的一个切片。当某个瞬间被定格,便自然化动为静了,但读者常常想看到其中的“流动感。” 流动感,通常会体现为一种气息、一种动势,或一种故事的暗示。在图片里,流动感会形成一种艺术之“气”。而这种“气”,或慢慢弥散开来,或瞬间奔涌而出,或自然蕴含其中。  相似文献   

20.
知识林     
立体新闻的写作 立体式新闻是记者以形象逼真的手法,活灵活现地再现新闻事实,给读者立体感受的一种形象文体,让读者感到新闻事实是一个活生生的形体,甚至边缘、棱角、形态、质感,“色、声、香、味呼之欲出,人证物证,一应俱全”(胡乔木语)。这种新闻具有现场感、目击感、形态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