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柴学智 《兰台世界》2020,(2):135-138
安史之乱后,吐蕃乘唐朝内乱之机入寇唐王朝边境,掠西北、西南边地数十城,陷河陇,成唐王朝后期的最大边患。在唐蕃对峙时期发生的维州事件,作为牛李两党在边疆对外问题态度上显著分歧的重要表现,唐史学界历来有不同的看法。笔者认为,维州在唐蕃对峙中占有重要地位。结合唐王朝西北、西南边地形势的变化,唐王朝纳降维州,可以达到震慑吐蕃,使吐蕃遭受前后夹击,从而扭转唐蕃对峙局势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一、宋本《张说之文集》版本研究的意义张说(667—731),字说之、道济,河东(今山西永济)人,封燕国公。他从武则天到唐玄宗阶段,出将入相,前后三秉大政;又以"大手笔"之称,为一代文宗。但作为入唐以来传世作品最多的作家,张说文集的整理与版本的研究工作并不尽如人意。全  相似文献   

3.
繁钦,字休伯,汉末颍川人。他曾与王粲一样避乱荆州,"世之避乱荆州者,皆海内之俊杰也。"因而,繁钦也非等闲之辈。在荆州时,他与避乱的同乡颖川名士杜袭、赵俨等相善:"通财同计,合为一家"。他是有名的文学家,名仅次于建安七子。《典略》云:"以文才机辩,少得名于汝、颍。钦既长于书、记,又善为诗、赋。  相似文献   

4.
日本著名高僧圆仁(794——864)所著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简称"入唐记")是他在中国活动的亲历记,有着极高的学术价值。与《大唐西域记》、《马可波罗游记》并称"东方三大旅行记",后人将其译成英、法、德、日等多种文字出版,在世界文化史上享有盛誉。隋唐时期,正是佛教自印度向中、日广泛传播之际,做为日本天台宗高僧的圆仁,为请求唐朝高僧释解天台教义,于唐文宗开成三年(838)随以藤原常嗣为首的日本遣唐使团,历尽险阻  相似文献   

5.
石俊荣 《今传媒》2005,(6):54-55
俗话说,南方的才子北方的将,陕西地下埋皇上。主要分布在陕西省咸阳市和渭南市境(有9座)内的唐十八陵,就埋藏着唐代19位皇帝和200多位皇亲贵戚以及功臣。这些陵墓以唐长安为基点,东西相距150公里,形成一个102度的扇面,堪称世界陵墓史上的奇迹。唐十八陵有14座是“依山为陵”,即  相似文献   

6.
<正>中华书局点校本《旧五代史》卷三十四《唐书十庄宗本纪八》([1]469)载:"(同光四年)十二月,以户部尚书王正言为兴唐尹、知留守事。"此处文中虽然有校勘,然仅仅对"兴唐尹"做了考证,校勘原文:"为兴唐尹,原本脱"唐"字,今据列传增入。(影库本粘签)"([1]469)载:"(同光四年)十二月,以户部尚书王正言为兴唐尹、知留守事。"此处文中虽然有校勘,然仅仅对"兴唐尹"做了考证,校勘原文:"为兴唐尹,原本脱"唐"字,今据列传增入。(影库本粘签)"([1]469)  相似文献   

7.
日本人唐僧圆仁(794-864),俗姓壬生氏,下野都贺郡人。15岁随日本天台宗开山最澄出家,弘仁七年(816)受具足戒,承和五年(838)人唐求法,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承和十四年(847)归国,齐衡元年(854)任天台座主,受到朝野崇信。贞观六年(864)去世,谥号"慈觉大师"。圆仁人唐求法10年之事迹,因他所著的《人唐求法巡礼行记》而广为人知。但圆仁回国时唐人乐郃相随东渡,所著《圆仁三藏供奉人唐请益往返传记》却鲜见国内外学人利用。《圆仁三藏供奉人唐请益往返传记》成于唐宣宗大中元年  相似文献   

8.
欧阳脩《新唐书·艺文志》补充、修订《旧唐书·经籍志》,存在三种文献来源,合《旧唐志》本身,《新唐志》实际由四部分组成:(一)《隋志》,即贞观见存书;(二)《旧唐志》,即开元见存书;(三)《崇文总目》等,即以馆阁藏书为主的北宋见存唐人书;(四)史传文献所载唐时所当有书。其中(一)(二)共同构成了《新唐志》的"著录"部分,而(三)(四)共同构成了《新唐志》的"不著录"部分,并对"著录"部分进行了修订。《新唐志》力图反映唐时藏书、著述之盛,综合了贞观、开元可以考知的官府藏书,补入了北宋犹存的唐人著述,更据史传文献推求了唐时应当有的著述。而根据《新唐志》讨论某书存亡与卷帙增损,甚至认为《新唐志》所载系北宋确有其书、实存其卷,都是不正确的。  相似文献   

9.
戴伟华《〈使至塞上〉与崔希逸破吐蕃事无关》一文,认为崔希逸破吐蕃事发生在开元二十五年冬十二月,并认为王维出塞及其《使至塞上》诗创作与崔希逸破吐蕃事无关。但其主要依据《河西破蕃贼露布》实作于天宝元年十二月,且其所记非崔希逸破吐蕃事而是另一位河西节度使王倕破吐蕃事;其所据之敦煌文献吐蕃《大事纪年》之吐蕃"及至牛年"纪事亦不可靠,故戴先生新观点不成立。  相似文献   

10.
薛天纬先生是唐代文学研究领域一位著名的学者,《唐代歌行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8月版)是他的重要著作之一,亦是唐代歌行研究中具有填补空白意义之作。《唐代歌行论》一书近38万字,由上篇"溯源"、中篇"衍流"和下篇"正名"三部分构成。"溯源篇"考察歌行  相似文献   

11.
位于北京牛街附近的法源寺,是北京最古老的名刹之一。它创建于唐贞观十九年(645)。唐太宗东征,为悼念阵亡将士,在幽州城之东南,建悯忠寺于此。"靖康之耻"时,宋钦宗赵桓被金兵掳至燕京,曾囚于此。明正统二年(1437)重修时改名为崇福寺。清雍正十一年(1735)改建后名法源寺。该寺石刻碑记和藏经甚多,院内古木参天,故不仅以历史悠久称著,其文物丰富也令人刮目相看。  相似文献   

12.
李公 《云南档案》2000,(2):40-41
盛唐开元年间(713-741年),南诏在唐王朝的支持下,合六诏为一,统一了洱海地区.公元738年,唐朝册封皮罗阁为"云南王",标志着南诏地方民族政权的建立.南诏进而向云南东部即爨氏统治地区扩展,这与唐朝经营云南,利用南诏抗衡吐蕃的战略发生了尖锐的矛盾冲突.  相似文献   

13.
唐故清河张子康为陈许军的一员,其墓志影射了唐末安史之乱所造成的两大弊端——藩镇割据和少数民族入侵.本文主要以张子康墓志为主,着力探讨唐政府平定淮西叛乱、沧景之乱,抵御吐蕃入侵以及施行防秋制度的具体史实.  相似文献   

14.
隋唐时代是中日两国文化交往的重要时代,日本全面学习隋唐文化,其中日本来华的求法高僧尤其值得注意。今存日本的大量早期汉籍文献,往往是他们由唐土携回日本的。东来求法诸僧当中,圆仁(794—864)最为著名,他巡礼五台、参拜长安诸寺,求取了大量的法宝、典籍,曾编为《日本国承和五年入唐求法目录》、《慈觉大师在唐送进录》和《入唐新求圣教目录》,《入唐新求圣教目录》编成在后,著录经籍最多~①。圆仁在五台山巡礼时曾抄写  相似文献   

15.
一、"道"家的经济伦理 1."道"论的思想文化 "老子"在"道"论中认为自然规律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把"道"描述成天地之始,是包含一切灵性的万物之母,道中是无是有、是虚是实、是白是黑、是清是浊、是真是假、是美是丑、是善是恶、是正是邪,都由万物运化其中,且又生化在万物之中,一切被它策动、被他运化、被它圆满.  相似文献   

16.
五、戏语 上午.冶城山崎岖的小路旁杂草簇簇. 人们站在路旁,有的挎着菜篮子,有的扛着锄头,看着马车上的书柜等物品和坐着的读书人,猜测着、议论着. 唐二驴心里美滋滋地驾着车,脸上流露出洋洋得意的神情,那股高兴劲儿压也压不住,因为他听喻庆勋说要请曾国藩或张文虎做他的老师,负责教他读书识字. 唐二驴回头看了看张小胖,张小胖说:"沅浦官保(曾国荃)下帖请明日午饭."[1]唐二驴点了点头说:"我也收到帖子了."  相似文献   

17.
公元849年立于唐昭陵北司马门近处的"碑记"不仅记录了唐宣宗时期对昭陵的维修,而且披露了昭陵北司马除了现有的主体建筑之外,很可能还应有使、判两厅和七司院等管理陵寝的附属建筑。陵署之七司院主持对帝陵的四时供飨,很可能参照县衙的结构。"碑记"明确指出崔损修陵的原因是泾原兵变时朱泚焚陵,恰可补充史阙。此外,文章还讨论了唐时北司马门的其他附属建筑以及它们的可能位置。  相似文献   

18.
河岳英灵集二卷 (唐)殷瑶辑宋刻本清莫友芝校。框高十六·九厘米,宽十二·八厘米。每半叶十行,行十八字,白口,左右双边。殷瑶,生卒年不详,润州曲阿(今属江苏丹阳)人。其所选《河岳英灵集》自序落款称"丹阳进士殷瑶"。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十五著录《河岳英灵集》二卷,亦称"唐进士殷瑶撰"。其实他确曾业进士,但未及第。其馀仕履行实不详。《新唐书·艺文志四》提到"殷瑶汇次其诗,为《丹阳集》者。"同卷总集类又著录"殷瑶《丹阳集》一卷,又《河岳英灵集》二卷"。晚唐诗人吴融有《过丹阳》诗一首,其中"藻鉴难逢耻后生"一句下,自注"殷文学于此集《英灵》",因知殷瑶做过文学之官。唐东宫官崇文馆有文学三人,为正六品下,职在"分知经籍,侍奉文章"。此为东宫亲近,殷瑶不可能担任此职。另外,王府官,西都、北都、东都、都督府也都各有文学之官。各州则仅上等州设文学一人,  相似文献   

19.
彭剑 《历史档案》2007,(2):110-111,117
宪政编查馆是清末预备立宪期间设立的一个负责全国宪政事宜的机关,杨度在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进入该馆,此后便供职于此.杨度曾以"民党"的姿态出现,因此,他进入宪政编查馆一事,曾被报刊媒体称为"党魁入政府之嚆矢"[1],他在宪政编查馆的作为,被人们赋予"民党"影响国家大政的象征.  相似文献   

20.
"五经论"——《礼论》、《易论》、《书论》、《诗论》、《春秋论》,分别见于苏辙《栾城应诏集》卷四"进论五首"和今本《苏轼文集》(以明项煜序刻《东坡先生全集》七十五卷本为底本)卷二"论",篇次虽异,篇目则同,文字略有异同。这五首经论当为应制科时所上之进卷,是研究二苏学术思想,尤其是经学思想的重要资料。目前的情况是一文两用,研究苏轼者用之,研究苏辙者亦用之。这实际上是不严谨的,也是不科学的;但在归属不明确的情况下又是无可奈何的。那么,"五经论"究竟是苏氏兄弟何人所作呢?本文试作考辨,就正于海内方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