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 毫秒
1.
文化生态以教育为中心,对教育的产生、存在和发展起着制约和调控作用。西藏独特而复杂的文化生态环境对西藏外语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藏族文化与汉族文化、西方文化之间有文化冲突,“藏-汉-英三语教育”存在多元文化失衡问题。针对此问题,可以加强西藏地区基础外语教育和文化生态环境的建设;整合教学目标,发展有民族文化特点的外语教育;融入民族文化,课程设计要突出“民族性”;注重教师发展,保证民族教学质量,使西藏少数民族外语教育得到跨越式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贵州省少数民族旅游景区是跨文化交际和多元文化共存的场域。少数民族地区的语言景观可真实反映出语言之间的生态关系、语言活力以及该区域的语言生态环境等。对少数民族地区的语言景观标牌进行语言学分析是近年来研究的新视角。以贵州省西江千户苗寨为例,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考察其中的语言使用情况、优势语言、凸显性以及语言景观的功能,以期为少数民族语言与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景区文化、主流文化以及经济的协调发展、保持语言生态平衡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3.
从功能派翻译理论视角阐释了《名利场》杨必译本中幽默言语的翻译策略,指出幽默言语在翻译过程中既要注重原语文化,"忠实"传达原语文本中幽默诙谐风格,又要根据目的语文化中读者群的可接受度适时调整翻译策略,尽量把"文化缺省"所导致的翻译障碍灵活处理,达到作者、原语读者、译者和目的语读者的有效交际.  相似文献   

4.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和思维的载体,也是文化的载体。不同的语言所反映的是不同民族的心理思维、历史文化、宗教信仰以及社会文化习俗。翻译是一种典型的跨文化行为,文化间的差异使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常常受到文化因素的影响。在英汉翻译过程中,要注重对文化因素的分析以及翻译策略的运用。  相似文献   

5.
生态翻译学是基于生态学视角下的翻译研究,强调将翻译活动纳入“翻译生态环境”之中以及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中心地位,从“适应”与“选择”的视角解读翻译过程。本文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出发,结合生态翻译学对翻译课堂的教学启示,尝试将生态翻译学的基本理念和翻译课堂相结合,研究生态翻译学对翻译课堂的指导作用以及与课堂的互相融合适应性,改变翻译课堂的传统模式。  相似文献   

6.
中国园林是宝贵的世界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璀璨结晶。园林翻译为世界了解中国园林、了解中国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中西文化差异巨大,如何实现原文与译文的平衡为译者带来了挑战。生态翻译学认为,为了实现译文在译语环境的生存,必须对译语环境进行“补建”。该理论为园林翻译提供了新的视角。文章以生态翻译学为理论指导,以《世界遗产城市·苏州》一书中苏州古典园林介绍部分的英译为例,具体探讨园林翻译中译语生态环境“补建”问题,为园林翻译以及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主要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出发,不断"适应"和"选择",达到翻译生态环境的平衡.中国特色词汇反映了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环境等方面呈现的特点、现象和思想,其英译会直接影响国际社会对中国思想和中国立场的解读,因而译者英译时要考虑翻译生态环境,选用合适的翻译技巧.《中国关键词(第一辑)》英译本囊括了不同类型的中国特色词汇,译者进行"三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时,可灵活使用诸如直译、意译和释译等技巧,以此确定符合英语表达的最终译文,用国际声音准确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  相似文献   

8.
应用文化生态理论,从文化生态角度探讨四川欠发达地区文化产业发展问题。四川欠发达地区的文化生态具有历史传承性与移民性、统一性与多样性、多民族性,并在其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凸显。通过对四川欠发达地区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文化生态问题的分析,在文化生态视域下提出其文化生态保护与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路:注重文化活态保护,建立原住民文化自觉;充分发挥区域特色,将文化产业发展与区域综合发展相结合;树立大文化产业概念,完善文化产业生态链,创新产业模式。  相似文献   

9.
从生态翻译学视角,研究公示语英译提升中国外宣形象。利用胡庚申提出的翻译适应选择论的翻译原则——三维(即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适应性转换分析南京青奥会口号的英译。在此基础上得出,中国公示语在英译过程中,要对目标语的翻译生态环境,进行三维适应性转换,从而产出最佳的英译公示语。  相似文献   

10.
从生态视角看,文化是人类适应自然生态环境的特殊方式。本文从中国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的视角出发,意在指出少数民族独特的文化观以及宇宙观是民族生态文化演进发展过程中的又一重要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