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6 毫秒
1.
《骆驼祥子》:民间视角下的启蒙悲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文本细读,对蕴涵在《骆驼祥子》文本中的民间和启蒙的关系以及老舍的创作心理进行了探讨。从象征的意义上说,《骆驼祥子》有一个隐形的结构,即一个人的堕落之路,而在祥子与命运之网的搏斗中,虎妞和阮明先后充当了网上的诱惑;在作品显形层面上多层次地解读虎妞形象、祥子与阮明的关系,从民间形态和人性真实的意义上凸现了虎妞作为艺术典型的丰富内涵和不朽魅力。《骆驼祥子》后半部分在结构上留下了遗憾:老舍本身作为市民阶层的一员,在描述祥子对政治之网的冲击时超出了他的能力,尽管他对市民有着尖锐的批判,却不可能在精神上给以更高的提升。  相似文献   

2.
骆驼祥子     
海燕 《阅读》2023,(35):58-59
<正>《骆驼祥子》是凌子风根据老舍先生的同名小说进行改编并导演的一部影片。小说则是老舍的名作,它写于老舍创作鼎盛期的一九三七年,曾被人誉为老舍在“前进道路上立下了一块里程碑”。老舍曾明白地宣称,他所要观察的,不是表面上的东西,车夫的外表上的一切,都必有生活与生命上的根源。必须找到这个根源,才能写出个劳苦社会。这也就是说,作家是企图通过主人公祥子的命运写出他心目中的“劳苦社会”。  相似文献   

3.
老舍作品《骆驼祥子》里的主人公祥子一生的遭遇都充满着悲剧性。笔者认为,祥子的悲剧首先是一出时代悲剧,同时又与他自甘堕落的性格以及畸形婚姻所形成的家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骆驼祥子》是老舍的重头戏,这部小说内涵丰富,生命力强。从对祥子与车,祥子与城,祥子与虎妞这三种关系的再解读中,不难发现小说所展现的农民走向城市所面临的困境,乡村文化与都市文化的碰撞以及人们对情欲与婚姻的抉择诸方面,对现代生活都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5.
老舍20世纪30年代的小说塑造了一组从乡村闯入都市的人物形象。祥子就是其中典型的一员,他同这些人物一样,怀着乌托邦式的社会理想,以一种决绝的精神,抗拒都市文明的改造和同化。在这一场人与城的争战中,他们的结局,只能是返回乡村或沉沦于城市。本文通过以《骆驼祥子》为例,分析老舍笔下人与城的关系冲突以及人与城之间矛盾的结果,阐明老舍在现代性语境中的古典文化主义立场和他反城市、反现代的态度。  相似文献   

6.
老舍创作《骆驼祥子》时以西方悲剧杰作为范本在艺术构思、主题确定、人物配置、情节安排、写作特色等方面对哈代《无名的裘德》作了多方面的借鉴。《骆驼祥子》在借鉴基础上进行了独特的创新性重构,即深刻的文化思索,意味深长的文化对比以及对《无名的裘德》之内容的再思考和平行扩充。《骆驼祥子》的创作是作家立志突破既成传统的人格特征、善于抓住素材的良好艺术感受力与通过外国文学诱因找到创作突破口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骆驼祥子》是老舍先生上个世纪30年代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名著。小说中的祥子是作者着墨最多的人物,为了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作者在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人物关系和揭示人物矛盾等三方面运用了典型艺术手法。揭露了“旧社会把人变成鬼”的血腥罪行,展现出一幅复杂而又广阔的社会图景。祥子的结局,无疑是那个时代现实生活逻辑的必然归宿。而祥子“这一个”活生生的艺术形象,之所以在人们心目中挥之不去,与老舍先生对人物典型化特色的运用绝对是不无关系的。  相似文献   

8.
细读了《骆驼祥子》,我们便很清楚知道,一个正直、坚韧、自强、热爱生活的祥子,之所以会逐步变成了一个对生活不但没有任何追求和愿望,也完全不知廉耻为何物,甚至不再有什么痛苦,只是行尸走肉般苟活于人世的人,是因为他生逢恶劣的社会环境,再加之他自身性格的缺陷和对生活的不正确态度,从而使我们深刻地领悟到了当时社会中祥子式的人的悲剧根源。  相似文献   

9.
《骆驼祥子》的故事,我们在解读的时候可以从文化学的角度去分析,把祥子看做是一个农民进城后,如何被城市腐化,身份如何转化,精神是怎样被摧垮,直至最后堕落的故事。从根本上说是这是特定时期社会生活的产物。将其放置于新的历史时期和现代社会条件中,我们重读《骆驼祥子》会对现代农民进城问题有一点启示和帮助。  相似文献   

10.
后殖民翻译理论根源于后殖民理论。其关注强弱文化和权力差异在翻译上的具体体现。一般来讲,西方文化代表强势文化,而东方文化则是弱势文化。来自强势文化的译者往往会对原著进行重新"解读"。老舍的代表作之一《骆驼祥子》就不幸"遭此劫难"。在美国人伊文·金的译本中,文化霸权现象多处可见,过度使用归化策略造成文化大量流失。本文以《骆驼祥子》伊文·金译本为例来探讨翻译过程中的文化流失现象。  相似文献   

11.
《猫城记》的创作旨意在于:呼吁团结振兴,抵御外侮。《骆驼祥子》的创作意图在于:埋葬个人主义和精神颓废主义,呼吁振作国民精神。《四世同堂》的创作主旨在于,为中国文化做出“正面的证据”。《龙须沟》的创作是出于作家心灵的主动和意识的自觉,是老舍把自己融于国家和民族新生命的真实体现。老舍的作品注重社会的人、民族的人。老舍文学创作的活力来源于他对民族文化的深切热爱和对民族振兴的强烈企盼,老舍文学创作的生命与民族命运息息相通。  相似文献   

12.
作为当代青年,在欣赏老舍长篇现实主义小说《骆驼祥子》时,对在把人变成鬼的社会环境下祥子注定悲剧结局表示同情的同时,还应看到在祥子身上表现出诸多的优良品质和奋斗精神,如有理想、有奋斗目标、勤劳、诚实、自动自发的工作和对工作强烈的责任感等等,而祥子身上表现出来的优良品质和奋斗精神正是现代职场所特别强调的。  相似文献   

13.
常瀚文 《职大学报》2013,(3):50-52,66
与老舍原著相比,1982年版影片《骆驼祥子》中的虎妞有着颇具人情味的性格优点。虎妞形象的塑造使得影片的现实批判力度、典型人物的美学价值与思想意蕴被削弱,乃至偏离了原著的主题。这反映出现代文学名著的影像化改编在思想性与艺术性上可能出现的问题,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4.
虎妞谈     
老舍名著《骆驼祥子》中的虎妞,是个有鲜明而复杂的个性的在现代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的形象。 从人物身上表现出来的特征看,给人一股难闻而扑鼻的怪味,令人讨厌;因而否定的声音很高。但是,是否应该完全否定这个人物尚须细细研究。特别是从艺术创造的角度看,她很象一朵没有香味,可非常美丽的红棉花。  相似文献   

15.
虎妞作为《骆驼祥子》中的主人公之一,其具有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由于被传统封建社会家庭所束缚,导致虎妞具有较为泼辣和强势的性格,同时她又能够突破封建社会统治下的自我,勇于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爱情。想要对一部文学艺术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进行了深入剖析,不仅要以该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为基础,还要全面了解作者对这个时代的理解和情感,对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情感宣泄产生共鸣。因此作者从虎妞所生活的时代背景出发,通过对各种细节的描写以及人物性格的建立,塑造了一个生活状态与当时普通妇女截然不同的人物形象。这样能够使作者通过对虎妞乖张性格的塑造,对虎妞敢于打破常规这种精神的赞扬,为虎妞这一形象成为文学经典人物提供了积极帮助。本文以虎妞为例,针对《骆驼祥子》中小人物的性格特征展开详细分析,为广大读者进一步了解《骆驼祥子》这本文学名著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6.
叶娟 《阅读》2010,(5):15-16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中有三个人物,一个是小红马,一个是小骆驼,另一个是骆驼妈妈。很多小朋友都喜欢小骆驼,因为他知错就改,因为他学会了审美。可小书虫却对骆驼妈妈情有独钟,他认为骆驼妈妈是一位了不起的妈妈。  相似文献   

17.
老舍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小说家、剧作家之一,这一点已被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了。时下出版的许多《中国现代文学史》及大量的学术论文都从不同的认识角度、审美视角,对老舍及其作品进行研究并给予高度的评价。但不知是何原因,这些文学史对老舍在抗战时期的所为都很少介绍。即使有,也是寥寥数语只从艺术的角度去探讨老舍文艺创作上的得与失,而对老舍为了鼓舞人民的抗日热情,不惜放弃自己日渐成熟的小说创作,转而去写自己并非擅长的通俗文艺的这种高尚的人格和献身精神却提及甚少。我以为,对一个作家的认识不应仅停留在对他…  相似文献   

18.
《龙须沟》是老舍创作道路新起点的重要标志,是他的代表作,也是解放初期最有影响的优秀作品之一。《龙》剧通过对解放后,北京市人民政府整修龙须沟的描写,反映新旧社会的本质差别,歌颂新社会、表达人民群众对新社会的热爱,对党和人民政府的感激之情和对新社会的饱满的政治热情,所以《龙》剧获得了很大的成功,成为他创作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19.
“被”字含蒙受义,表示一种遭受现象,这种语义上的独特之处,使汉语“被”字句在被动意义之外,多了一层不幸、不如意不愉快或者有所损害等语义色彩。本文拟就《骆驼祥子》被字句的补语和否定形式的句法结构特点的数量统计和分析,探究现代汉语“被”字的这一语义特征。  相似文献   

20.
从老舍的《月牙儿》的主题指向和文本中明显流露出的作者有意而为之的情节安排来看,《月牙儿》既体现了作家初恋情结对文本创作的影响,也体现了作家一贯坚持的关注底层市民生活的创作原则,而这两者即作家的情感体验和生活经历恰恰是构成这篇小说的创作内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