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新闻记者、编辑,我们或多或少、或深或浅都了解一些“可持续发展”。然而,倘若提出问题,即为什么会产生这样一个新的命题?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是什么?它与新闻创优有什么联系?我们却并不一定能回答清楚。当然,即便回答不清楚,我们依然可以创优,若干年来大家就是这样过来的。问题是我们想不想与世界文明携手并肩?想不想多一些自觉性,少一些盲目性?想不想谱写更多能推进社会发展、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优秀新闻?正是基于这些考虑,我们才认为:现在不是该不该探讨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而是能把它研究到何种广度和何种深度的问题。一、…  相似文献   

2.
报纸、电视和广播经常有这样一些新闻:你想知道的,一带而过;你不想知道的,没完没了。比如,报道会议,出席人员名单一大串,空话会话一大篇,会议解决了什么问题?与广大群众有什么利害关系,不甚了了;报道事件,不讲来龙去脉,结果如何不得而知。看这类新闻,叫人干着急。自然这个“想知道和不想知道”是因人而异的,不能以个别人为依据,而应以广大读者为尺度。这种不看读者需要,不懂读者心理,不对读者胃D的毛病,在我们函授学员的新闻写作中也有表现。现举三例:起码要让外行人看懂学员黄跃忠写了一条无标题短新闻。全文如下:市…  相似文献   

3.
新闻短不短,不是我们记者、编辑想不想短、能不能短、短不短得下来的问题,而是读者愿不愿意看、看与不看的问题。从读者角度来考虑、审视、回答问题,是探讨新闻长短与否的最基本的法则、最主要的原则、最根本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4.
凌晨 《大观周刊》2006,(29):63-63
沉积了大半年之久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2006年,我们需要怎么吃?今年会流行什么?这些可不是几句话能说得清楚的。但是我还是在这里大胆做出一些预测:怎么吃能最入时?今年我们的餐桌上将会出现什么?什么将会在我们的餐桌上消失?[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你不想爱人吗?”林永仁电视播送新闻人物专访时,常常出现这样的画面:记者把话筒送到正在岗位上的先进人物嘴边,向他问道:“此刻,你不想爱人吗?”想不想爱人,这要看处在什么背景下,不可一概而论。假若是久别家乡,又时值“倍思亲”的佳节,先进人物的回答,自然...  相似文献   

6.
新闻是什么?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是尽人皆知的常识。然而老话说,熟知非真知。以为自己很清楚的事情,其实未必就一定是那么回事。我们每天都习惯性地看新闻,但是否认真想过什么才是真正的新闻?我们能那么肯定地说在新闻媒体上天天播放的就是新闻么?如果不全是,那么那些我们认为不叫新闻的东西又该叫什么呢? 作为“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起码应有两个基本要素:一是“新”,一是“事实”。如果只“新”,而没有成形儿的“事实”,那么不能称其为“新闻”。与之紧密相关的,就产生了一个问题:“说话”、“开会”能不能算构成新…  相似文献   

7.
独自在家     
曾问过一位同学,她的理想是什么?她不假思索地答道:“当老板呗!能赚好多钱!”我愕然无语。又曾问过一位朋友A同样的问题。回答同样令人心痛。但我终于不能看着朋友的爱国之心就这样泯然,忍不住问:“难道你不想为祖国付出吗?”A愣住了,目光中是苦涩和无奈。A说:“毕竟,我也有自己的理想,我不想让我自己的理想化为灰烬。”我无言以对,我感到我的心隐隐作痛,在滴血。 的确,现实中的不少人为了追求时尚,追求潮流和金钱,已对祖国的前途置若罔闻。在他们思想中,已没有了生存的真正价值。他们所向往的,却是一些生命的附属物…  相似文献   

8.
詹国枢 《新闻界》2000,(4):19-20
办了多年报纸 ,有些问题却一直没弄清楚或者说没完全弄清楚。比如 ,报纸该登什么稿?有时 ,记者发来一篇稿子 ,编辑看了说 ,这稿子 ,没啥意思 ,不登了!有时 ,报纸登了一些稿子 ,记者看了说 ,这样的稿子也能见报?没劲!公说公有理 ,婆说婆有理。“公理”何在呢?从读者心理出发 ,想了一个比较简单因而可能也还适用的公式 ,叫做“三要两不要”标准。标准一 :要登读者“很想知道”的稿件报纸该登什么稿?当然该登新闻稿。然而 ,我们每天抓了不少新闻 ,也登了不少新闻。为什么读者还是不感兴趣或者兴趣不大呢?这还得从新闻的定义说起。什么叫…  相似文献   

9.
在2007年度国家政府奖的评选中,河北电台农村频率的新闻作品《平乡县靠强征重税求“政绩”》荣获中国广播影视大奖。作为该作品的作者,想借此机会,和大家探讨一下广播作品创优对记者的基本要求是什么?换句话说记者应该具备什么基本条件和素质才有可能达到创优的条件,笔者结合自己十年的一线采访体会以及数次获奖经历,浅谈一下自己的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10.
王春潇 《东南传播》2010,(10):168-170
事件回放 “有些新闻看似突发,其实是有其预发征兆的。记者要时常提醒自己:‘什么是新闻?什么正在成为新闻?什么将会成为新闻?’在实践中,这三个问题时常被电视新闻从业者所忽略。”《挺进宝庄村》报道取得成功,关键就在于我们在直播前回答出了以上的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11.
“新闻核心期刊”的由来和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什么是新闻核心期刊?编辑同志:《新闻战线》杂志的《服务热线》栏目,从今年第3期开办以来,服务性和实用性都很强,我期期必看。我有个问题,想请你们解答一下,我常看到一些杂志封面上标有“中文核心期刊”和“新闻核心期刊”等字样,这两者是如何划分的?湖北读者刘玲《新闻战线》编辑部的同志要我就“新闻核心期刊”这一话题,回答一下读者关心的问题,我作为“新闻核心期刊”的“鉴定专家”成员,有责任、有义务来满足读者的要求。为此,现将有关问题回答如下:“新闻核心期刊”是“中文核心期刊”的一部分。它是由北京大学图书馆、…  相似文献   

12.
经常有年轻的记者和新闻院校的学生向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名记者?这使我很自然地联想到中外军界有一句名言: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按此推论,套用到新闻界.应该是不想当名记者的记者不是好记者。那么,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名记者呢?根据笔者对中外名记者的研究.我认为要想成为一名名记者,不是一朝一夕在短时间内能修炼成的,它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新闻实践的磨炼过程。在名记者身上有如下几个特征是可以看得到的。  相似文献   

13.
记者要想得心应手地完成这样一个新闻生产流程,需要多年的采访写作专业训练。然而,获得这样的娴熟本领,成为一名合格的记者,仅仅靠实践还不够。优秀的记者通常对什么是新闻、为什么要这样报道新闻有着深刻的理解。本文中我们将讨论两个大问题:一、什么是新闻?二、什么不是新闻?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张在“读图时代”问世的新生报纸,三峡商报如何实施“两翼齐飞、图文并茂”的谋略?选择何种图片激活版面?用什么图片开发读者注意力?这是我们需要研究破解的一个重大课题。实践告诉我们,要把新闻图片运用好,关键在于会不会“读图”。摄影记者会“读图”,就能抓拍到新闻含量大、冲击力强的图片;编辑、主编会“读图”,就能充分发现或挖掘新闻图片的含金量,在版面上为它安排一个最佳位置;社长、总编辑会“读图”,就能在整个报社营造一个高度重视和科学运用新闻图片的良好氛围。我们经过不断探索,在运用新闻图片上逐步深化了…  相似文献   

15.
军事新闻工作者的宗旨是什么、使命是什么? 展开阐述,长篇大论犹嫌不足。用改文风的要求,能不能说得简单点、干脆点,回答得明白点、清楚点?  相似文献   

16.
问题的提起常常听到这样的议论,认为我们的广播电视、报纸上的新闻,有些根本不是新闻。我想,一般来说能播出、能见报的新闻,应该是具备起码的新闻要素的。这些看起来表面上似乎什么也不缺的新闻作品为什么得不到承认呢?这个现象向我们提出了一个尖锐问题——我们的新闻作品中,确实有那么一部份内容,听众根本不予承认,那么这部分节目的社会效益岂不等于零?为什么会造成这种  相似文献   

17.
这是一个看似荒唐与滑稽的命题,但却是一个极为严肃的问题,这是一个事关党的新闻事业的权威性与公正性乃至与新闻记者本人生死攸关的命题。纵观近来我国新闻传播业的实践活动,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些现象:某某媒体与某某单位共同举办什么活动,比如“XX千里行”、“XX大奖赛”、“XX壮举”等等。由新闻单位和新闻记者提出的一个动议,又拉来了某个商家,最后完成了一项活动,结果理所当然是“弘扬了什么精神,振奋了什么精神”。而接下来一定是新闻单位或是新闻记者同商家一样得到了宣传或经济方面的利益。那受众得到了什么呢?真的就是“受到了什么精神的教育,什么理想的启迪”  相似文献   

18.
新闻写作主题的深化贯穿于记者、编辑工作的全过程。主题就是新闻的中心思想,它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却又看不见摸不着,必须从事实中提炼,却又不能"拔高"。记者、编辑出发采访之前,脑子里常常想一个问题:去抓个什么东西?采访了一本子材料,或者装满了一脑子印象以后又想:抓个什么题目?初稿写出来了,常感到说得不清楚、不深透、  相似文献   

19.
在一次讲课休息时,有一位学员问我:主持人是名记者吗?我肯定地回答:不见得。这位学员接着问:不少主持人的知名度很高,名记者又有几个人知道呢?我一时被她问住了。之后,我在一段时间里经常思索这个问题。我在想:名记者何以为名?名记者与主持人能否在同一起点上作相互比较?名记者与主持人在深层次上究竟有哪些异同?主持人行情的持续火爆对传统新闻采写提出了哪些挑战?我们能否贡献出无愧于我们伟大时代的名记者?必须承认,主持人在新闻媒介中尤其是在电视上独领风骚,这堪称是当代新闻传播中一道十分独特的亮丽风景。主持人中的…  相似文献   

20.
在日常工作中,我经常需要与中央台策划人员电话沟通,了解近期的选题方向,常常会碰到这样一个情况,我问,"你们要什么?"他们反问,"你们有什么?"是的,我们有什么呢?我们能提供什么,这是一个应该由我来回答的问题。谁拥有高质量的新闻选题,谁就会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获得策划人员的注意,取得主动权。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的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