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钟华 《新闻窗》2007,(3):62-63
说到语感,我们可能感到既陌生又亲切。说它陌生,是我们对它还没有比较确切和透彻的了解;说它亲切,是因为我们播音员、主持人在自己的语言活动中,以及我们从其他播音员、主持人的语言表现中,甚至是普通人的日常交流中,都切切实实地感受到它的存在。  相似文献   

2.
61年9月×日整社結束,回到羊城晚报《花地》已有半个月了。工作有点陌生,我苦思着如何在組稿上找到新的出路。今晚去萧殷同志家里,他似乎理解到我的心情,亲切地、生动地跟我談了他过去編副刊时的一些情形。我越听越觉得有意思,启发很大。我們現在搞《花地》的人,真比他过去搞副刊时  相似文献   

3.
正2002年,我结束了军旅生涯,复员到西安交通大学,成为一名大学图书馆的一线馆员。面对人生的转型和陌生的图书馆工作,我怀着忐忑紧张的心情暗下决心,一定要努力做到最好。自童年起,我就经常和同学去图书馆玩耍、看书,喜欢那些亲切而热情的图书管理员老师。而今自己成为一名名校图书馆管理员,处于高雅的环境,我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经过几年的历练,我渐渐地喜欢上这份平淡而崇高的职业,热爱我的工作。处于图书馆一线窗口流通部,  相似文献   

4.
文字,首先是一种文化的符号。第一次走进西欧,那里的一切都是陌生的。罗马式、哥特式、罗可可式建筑有别于我们的飞檐斗拱,蓝眼睛、白皮肤、高鼻梁有别于黑眼睛、黄皮肤……然而,也有我们所熟悉的、感到亲切的,那就是中国货和中国文字。中国文字主要是出现在报纸上和店名上。本文主要谈谈我所见到的中文报纸。  相似文献   

5.
那一个个曾经非常熟悉的人物形象,因久违而有些陌生了,却也正是这不经意的陌生,使我对他们又增加了几分亲切的感受。了解似乎更深了一层,把握也似乎更准确一些了——这就是我近几天翻阅《中外文学人物形象辞典》的第一个直感。这虽是一本带有鉴赏性的文学工具书,但却有着较强的可读性。阅读每一个辞条都能联想到相关的情节以及情节所包容的丰富的内涵,也促使你产生许多新的联想。那永远夹着公文包,奔波于各个会场之间的“华威先生”仅仅存在于抗战时期吗?那手执板斧先砍了杏黄旗又直斥宋江的李逵暗示给我们的仅仅是中国式的幽默吗?  相似文献   

6.
读者来信     
作为机场的一名员工,看到这组报道备感亲切。通读封面报道,忽然觉得对自己工作8年的单位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其中涉及的某些岗位正是自己的工作;  相似文献   

7.
李钧 《出版广角》2011,(10):68-69
曾纪鑫新著《一个能够走多远》让人感到既熟悉亲切又陌生惊喜。亲切是因为他延续了业已成熟的历史文化散文创作路径,依然持守新启蒙立场和新历史主义精神,还有大气磅礴的跨文体写作试验;让人惊喜的是他没有固步自封自我复制,没有停留在既有的风格上,而是继续拓展,行走得更远,思路更宽广,穿越了更多迷障,在思想与  相似文献   

8.
第一次与赵老师的文字相遇,是《双手合十》。2013年的初夏,朱寒冬社长将《双手合十》的选题表和稿子交给我,对我说:"这是山东省作协副主席赵德发先生的作品,是中国大陆第一部展示当代汉传佛教文化景观的长篇小说,非常独特,你要认真做。"从此,开始了安徽文艺出版社和我与赵老师的殊胜之缘。拿到稿子后的第一时间,我拨通了赵老师的电话。第一次通话,却仿佛并不陌生,赵老师言语中透出的温和敦厚让人感到亲切。他谈到自己用了四年多的时间去研读佛家经典,  相似文献   

9.
传播是一位与我们形影相随的伙伴.可是,长期以来人类并未真正意识到它的存在,更没看清它的真实容颜.因此,当70年代末传播学叩开我国国门,揭去这位伙伴神秘面纱之际,我们感到它是那么亲切而又陌生.  相似文献   

10.
开儒 《出版经济》2005,(7):20-21
职业的变转,我们已有很多年没有以书业人士的身份,参观全国书市了,满眼是陌生的书业人士,但图书展会的姿态则眼熟的很,特别是那些多年来我们一直亲近的图书,则更是熟悉得亲切. 刚到图书展会时甚感陌生,觉得像一个书业的门外汉,步入昏暗的会场,灯光流溢的展台和花花绿绿的书刊,很快便让我们重新找到了书业的感觉,同时也引发一些反思.  相似文献   

11.
第一次走进西欧,那里的一切都是陌生的。罗马式、哥特式、罗可可式建筑有别于我们的飞檐斗拱.蓝眼睛、白皮肤、高鼻梁有别于黑眼睛、黄皮肤……然而,也有我们所熟悉的、感到亲切的.那就是中国货和中国文字。  相似文献   

12.
井丹同志的客厅里,几盆清幽的兰草摆在窗前,和透过玻璃窗照进来的冬日的阳光交相辉映。他从书房走出来,用微笑接待我——一种使年轻人感到亲切的长者的微笑。他身材高大,腰板挺直,步履稳健,看上去还是那么精明强干,真不敢相信已是一位72岁的老人。对井丹同志我并不陌生。前些年他任中宣部副部长时,我采访宣传方面的报道,常常在宣传、出版会议上见到他,曾多次听过他的报告和讲话。我最初的印象,他既有谈吐从容的长者风度,又有思维敏捷、平易近人的特点,后来才知道,他是一位有56年党龄的革命老前辈,又是老一辈新闻工作者。抗战前期,  相似文献   

13.
节目主持人是节目与受众的纽带,受众对主持人的声音从陌生到熟悉,到喜爱,很大部分是主持人贴近生活的话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这种贴近生活的语言让受众感到亲切,愿意交流。江西经济广播电台曾办过一个节目叫《滕王阁夜话》,一开始就是一段交心的话:“快乐要分享,就会加倍快乐;寂寞要分担,就不会再寂寞。”然后主持人温文尔雅地对听众说:“请允许我首先阐述一下我的观点——如果大家在听广播而且同意的话,请您听我说,我愿和您交个朋友,您把我看成大姐姐、小妹妹,好吗?”这样,共同走进话题节目,共同探讨,平等谦逊,和蔼可亲…  相似文献   

14.
墙上的镜框里是穿着长衫,昂首前行的鲁迅先生的像片,书柜里满满地排列着良友版的各种图书,写字台上是有些散乱的书刊和摊开的信稿。小客厅显得十分雅致和宁静。我和他坐在临窗的小沙发上边喝茶边聊天,较多的是我聆听着他的谈话,娓娓地。和家璧同志已有过多次这样的小谈,只要有机会去上海,我都在这小客厅里受过他的亲切接待,有时也被留在那里,和他一起享用由他夫人烹制的佳肴……三十年代位于北四川路海宁路附近的良友图书公司和《良友画报》、《良友文学丛刊》等,于我都并不陌生;但开始和家璧同志交往,则已是七十年代后期的事了。可能出于对…  相似文献   

15.
谭慧 《现代出版》2011,(2):66-67
初读匡导球先生的著作《中国出版技术的历史变迁》,是我以实习编辑的身份怀着亲切而又紧张的心情对书稿进行加工。亲切是因为这本书稿与我的专业——编辑出版紧密相关,紧张则是由于首次接触出版类书稿,  相似文献   

16.
特别感谢大家邀请我来参加《阳光行动》理论研讨会,不光是感谢,我同时感到很亲切。这是因为:第一,我这些年真的没少去浙江,我去年去了8次杭州,因此,对很多浙江的报纸和广播电视的节(栏)目都非常熟悉。第二,说到亲切,是因为,我也做广播,甚至我觉得我都快超过某些专业做广播的了,我最高纪录大概一年做一百多期节目。  相似文献   

17.
进入新闻这一行,感觉很突然。我是学历史出身,还记得当年硕士毕业时,导师觉得我还是块可塑之材,苦心劝我留校任教,如果按照导师的想法走上学术这条路,如今说不定也能为中国近现代历史的研究做点贡献。但从大学到研究生一气呵成的连读,让我这个本不安分的人萌生了一股冲出去看看的念头。于是,在经历了一番寻找工作带来的痛苦折磨后,我幸运地迈进了辽报的门槛,成为了一名省级党报记者。进入辽报,一切对于我来说,仿佛都是陌生的,陌生的人、陌生的城市、陌生的职业。尤其是作为一名党报记者,感到与同事们相比水平差距还是蛮大的,一切都得从头学…  相似文献   

18.
梁斌同志对我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他的作品,陌生的是他的人。我没见过梁斌,但不知怎么搞的,眼前好象总有他的影子。他——身材高大,性格豪爽,眉毛浓黑,眼色神  相似文献   

19.
贺远之 《大观周刊》2006,(47):66-66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昌宁人,昌宁茶厂对我来说并不陌生,甚至可以说,昌宁茶厂的茶陪伴了我生命里的大部分时光。2006年11月26日,是一个特殊的日子,我和朋友一起走进了这个熟悉而又陌生的茶叶老厂。  相似文献   

20.
2021年8月17日,难忘的一天。这一天,我怀着满腔的热情,肩负着档案人留存冬奥历史、服务冬奥筹办的光荣使命来到张家口山地新闻中心集中办公点报到,面对陌生的环境和一张张陌生的面孔,我茫然到不知所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