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刘征 《湖北档案》2002,(8):31-32
最初听说张柱兵,听说他的英雄事迹,知道他是获得自解放战争以来由中央军委任命的第167位一级英模奖章的战斗英雄时,还以为他有很大年纪,再打听方知张柱兵刚满40,算起来还和我是六十年代的同龄人,如果在我周围这个年龄的熟人我甚至都还可以斗胆称上一声大哥.这更增加了我的好奇心,我从没有见过真正的战斗英雄,更不用说和我年龄相仿的.带着种种的猜测我走近了英雄.  相似文献   

2.
2007年7月17日的下午,我听说康波牺牲了,牺牲在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抗洪路上。我被这个消息震惊了。得知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手腕上还紧紧缚着数码相机时,那一刻,我无语,早已流泪满面。  相似文献   

3.
去年6月7日,听说吕岩松奉命从贝尔格莱德回到北京,报社立刻决定派我采访吕岩松。 6月8日上午9点。人民日报社大礼堂,我终于见到了吕岩松。他既没有东北人的高大威猛,也没有一般英雄人物的矜持。他的外表确实很平凡,就像邻家的一个腼腆的男孩。我记得当许中田总编辑请吕岩松向大家讲话时,他实实在在地说:“我来报社10年了,今天是第一次站在这个讲台上讲话。”大家笑了,邵华泽社长请他坐下慢慢讲。他说:“我只是做了一个记者应该做的,党和国家给我的荣誉太  相似文献   

4.
看了《中国记者》1988年第9期戴惠坤的《瞬间里凝结着几多艰辛》一文,十分感慨。29岁的青年记者马占成拍摄的《墨西哥发生罕见大地震》和《马拉多纳欢呼阿根廷队夺魁》两幅照片,无愧于新华社年度金牌奖,但是,为什么一个摄影记者只带上常用镜头而且连备用的胶卷都没有呢?是有关部门没有给他配齐镜头还是记者本人准备工作不充分呢?靠“年轻体壮”挤进去借一个500mm镜头,当时他还“脸上泛着兴奋的红光”,我看到此,简直羞得满脸通红!  相似文献   

5.
郑重印象     
正郑重是我的好友,《文汇报》高级记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享受国务院专家津贴。他是1961年进文汇报当记者的,从一而终;我是1960年进文汇报当记者,1998年离开文汇报。然而,他的年龄比我长5岁。两人共事38年,现在还常有交往。他当了一辈子的记者,除去粉碎"四人帮"之后做过一任文艺部主任外,一辈子没有当过新闻官。几十年来,别人对他有过不少称谓,但他自我认可和重视的,  相似文献   

6.
忆白石老人     
艾青 《出版参考》2005,(2):42-43
1949年我进北京城不久.就打听白石老人的情况,知道他还健在.我就想看望这位老画家。我约了沙可夫和江丰两个同志,由李可染同志陪同去看他。他住在西城跨车胡同十三号。进门的小房间住了一个小老头子,没有胡子,后来听说是清皇室的一名小太监.给他看门的。  相似文献   

7.
前些日子去四川之前就想去拜访流沙河先生,不想一到成都就听说他“身体不太好”,不愿意接见记者,经过两度拒绝之后,找了许多关系,托了许多朋友。流沙河才勉强同意我去“看看他”。流沙河住在四川作协,五楼,房子有些旧了,没有装修,大门敞开着,只关上外边的防盗铁门。出门迎我进去的单薄消瘦的老人,正是著名诗人兼散文作家流沙河。我抬眼端祥,只见他面色红润,精神很好,花白相间的头发整整齐齐,衣着朴素但绝对净洁,好一派学者气度!  相似文献   

8.
在多年的记者生活中,我渐渐地体会到,做记者也是做人。不会做人,他很难做好一个记者。很多采访对象非常淳朴,只要我们对他们好一点点,他们就会感激涕零。我曾经接待过一对遭受医托诈骗的母子。到了中午吃饭的时候,我发现他们还没有离去,就顺口问了几句,发现他们连吃饭的钱都没有了。  相似文献   

9.
在马加爵行刑前不足48小时,我在全国所有媒体中,获得了一次对他独家面对面采访的难得机会,不禁感慨万千。“和马加爵一样,我剩下的时间不多了”翻开那份采访申请函,时间定格在2004年5月20日。就是说,从我向最高法院提出采访马加爵的申请,刚好一个月的时间。还记得,在昆明中院时,某大报驻当地记者听说我独家采访了马加爵,那种眼巴巴的神情,让我既怜惜又窃喜。  相似文献   

10.
读了张建鼎同志《企业家何以怕见记者》(本刊1988年11期)一文,颇有同感。除张文讲的某些先进企业家怕见记者外,我还听说一些工厂企业单位害怕记者。1987年10月中旬,在江苏宁镇扬地区第三次新闻改革研讨会上,与会者在谈到新闻媒介的舆论监督时,对当前少数记者形象欠佳的问题,议论颇多。南京日报原总编辑罗小平说,  相似文献   

11.
记者的尴尬     
英国王妃戴安娜在法国被记者追逐时,遇车祸身亡,于是引来了人们对记者的声讨,亦有人认为是新闻传媒杀死了戴安娜。 记者,有一顶“无冕之王”的桂冠,似乎可以天马行空,这是圈外人所羡慕的,然而记者也有其无奈和苦恼,时下社会上流传的“防火防盗防记者”之说以及戴安娜之死引起人们对新闻媒介的谴责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作为一名报人,我就遭遇过新闻记者的尴尬。我曾就某男子十年如一日照顾自己瘫痪的妻子的感人事迹进行过采访,报道推出后反响不错,一些报刊还对此进行了转载,那位原本无闻的男子也一下成了模范丈夫的典型,善有善报,后来他所在单位提拔他做了一家下属公司的经理。可是时隔两年,却听说这位老兄已与瘫痪的  相似文献   

12.
有一位记者长期在下头跑,时间长了,人们给他一个评价,说他这个记者没有架子。没有什么架子呢?没有官架子。在我们国家里,不少人是把记者也划在“官”这个框框里的,在一个县,有人就直接了当地对我说过:“你们记者就是官。”在西北一个省,我也遇到一位记者,他对我说:“有时就得有点架子,不拿点架子,人家会小看你。”他说的架子,也是指官架  相似文献   

13.
一、从苏步青教授接待记者采访说起我国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教授,在一篇漫谈记者素质的文章中说:“一次,有位年轻记者上门采访,要我谈谈我是怎样成为科学家的。我说,这是一个大题目,你有没有事先看过有关我的报道。他说没有。那我就感到奇怪了,报社怎么会把这样一个题目交给这样一个记者呢?他又怎样去完成这么繁重的任务呢?那次采访,没谈多久,就谈不下去了。因为我在数学上的主要工作是研究微分几何学的,而他却干瞪眼,问我‘微分’两个字怎么写。”苏老还说:“希望见到高素质的记者,他们政治思想性强,知识面广,业务精通,而且人品也是一流的。我…  相似文献   

14.
一位持有档案大专文凭的区长─—记北京市宣武区常务副区长田景廉本刊记者张新从一个专用的档案工作记事本谈起早就听说宣武区常务副区长田景廉有一个专用的档案工作记事本,这引起了我的好奇。在我的印象中,全市十八个区县的领导中,还没有第二位能像田区长这样,专门为...  相似文献   

15.
毕业那年,导师给我推荐的工作是中国远洋运输集团天津公司,我拒绝了.因为我一直都有一个做记者的梦想,在我的想象中,记者每天都会遇到全新的人、全新的事,绝无半点重复和机械,遍览人生百态,阅尽世道沧桑,是个很风光很激情的职业.后来我的一位同学去了那公司,数年后我去天津,听说他随船正在意大利,竟当时楞住了.  相似文献   

16.
忆白石老人     
1949年我进北京城不久,就打听白石老人的情况,知道他还健在,我就想看望这位老画家。我约了沙可夫和江丰两个同志,由李可染同志陪同去看他。他住在西城跨车胡同十三号,进门的小房间住了一个小老头子,没有胡子,后来听说是清皇室的一名小太监,给他看门的。 当时,我们三个人都是北京军事管制委员会的文化接管委员,穿的是军装,臂上带臂章,三个人去看他,难免要使老人感到奇怪。经李可染介绍,他接待了我们。我马上向前说:"我在十八岁的时候,看了老先生的四张册页,印象很深,多年都没有机会见到你,今天特意来拜访。"  相似文献   

17.
多年从事新闻工作,认识了许多同仁,使我最忘不了的是新华社记者老宋、老李和周老。老宋叫宋熙文,他是我参加工作后认识的第一位新华社记者。1979年阳春三月,老宋听说乐陵县(现为市)在农业生产中实行了“五定一奖”(定任务、定措施、定质量、定时间、定计酬,实行奖罚)责任制,前来采访。当时我在县委宣传部当新闻干事,陪他一起活动。他找了县委领导谈情况,而后又到公社、农村走访调  相似文献   

18.
“新华社?!新华社记者?!”我脱口而出这样发问,并非以前未曾听说过新华社是什么单位,新华社记者是干什么的,而是因为碰到了一个关系我今后“入门”新的职业问题而下意识流露出的惊诧。 那是1974年11月14日上午刚上班,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盟政治部干部组张秉田同志的办公室。他通知我:11月15日前到新华社内蒙古分社报到,工作时间为半年。看到我如此惊诧,他便拿出一份传真电报给我看。那是内蒙古党委转发新华社内蒙古分社的一个报告,中心内容是为适应报道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2月16日,在衡阳市第一看守所,易光明脸色憔悴、无精打采。这位过去显赫一时的县委书记,听说是记者来采访,他便条件反射地往后退,边退边指着记者说:"我有心脏病,高血压,我不接受任何采访……!"  相似文献   

20.
用"成名"这个词,实在不敢当,这里也只能按习惯借用一下。山不在高,水不在深。想不到一篇不经意为之的短通讯给我赢来一个记者所向往的荣誉。1980年暮春,我到山西忻县采访。听说有一个农村青年叫岳安林的养猪很在行,我到村里去访问他,他却进城了。我看了他的猪场,又看了他的院子。这个人遭遇实在坎坷,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