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教育   1篇
信息传播   9篇
  2016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大家看电视新闻和报刊上的新闻图片,除想了解一些地方发生了什么事情以外,同时也是一种享受。但是在许多时候,有些新闻和画面,看了不但起不到上述作用,而是让人越看心里越别扭,像吃了苍蝇似的。造成这种结果的主要毛病出在图文不符上。在这里,笔者列举几例:  相似文献   
2.
多年从事新闻工作,认识了许多同仁,使我最忘不了的是新华社记者老宋、老李和周老。老宋叫宋熙文,他是我参加工作后认识的第一位新华社记者。1979年阳春三月,老宋听说乐陵县(现为市)在农业生产中实行了“五定一奖”(定任务、定措施、定质量、定时间、定计酬,实行奖罚)责任制,前来采访。当时我在县委宣传部当新闻干事,陪他一起活动。他找了县委领导谈情况,而后又到公社、农村走访调  相似文献   
3.
4.
耐得寂寞     
有不少朋友对我说:“你们当记者是个显山露水、能出风头的职业,可要耐得住火爆。”我认为,当记者不但要耐得住火爆,更要耐得住寂寞。不是吗?夜幕降临了,工作了一天的人们,有的坐在电视机前欣赏节目,有的漫步林荫湖畔散心消闲,有的伴着优美的乐曲轻歌曼舞,有的沉醉于酒场、牌局、“长城”边。而我们有的记者呢?仍把夜晚当白天,把下班当上班。春夜里将温馨忍痛关室外;夏夜里听蚊虫合唱在窗前;秋夜里感受细雨阵阵寒;冬夜里领略雪花无  相似文献   
5.
1995年5月4日下午,在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急救室病床前,山东庆云县委书记王树理紧握住李壮宇小学教师吴秀云的手,激动地说:“吴老师,我代表县委、县政府来看您了。您是一位好教师,好党员。孩子们感谢您,全县人民忘不了您呀!”几乎双目失明的吴秀云热泪盈眶。她吃力地断断续续地说:“我……做得很不……够。我想那些……孩子……孩子们……”王树理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眼泪刷地流了下来,说:“吴老师,您做得很好,我们没有照顾好您。让您吃的苦太多了。”(一)今年4月5日,47岁的吴秀云住进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经查,她的病已是  相似文献   
6.
下面这些内容,算是对“新闻机器”——新闻采写工具应用的“忆苦思甜”吧. 采 说起记者采访使用的工具,人们会首先想到笔、笔记本、录音机、录音笔、照相机、电话、手机、电脑等等.其实,这些工具是随着时代变迁和科技进步而相继诞生的. 我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写新闻稿.那时记者外出采访就是随身带一个帆布包,内装钢笔、笔记本和洗漱用品,纸媒体的文字记者几乎没有录音机、照相机,这些采访工具是稀缺品,照相机只有摄影记者有.  相似文献   
7.
真实的遭遇     
中学时期的一位老师从家乡来,我们几个同学去看他。谈话间他对我们说:“你们都是记者,你们是我的学生,今天没有外人,我讲个真实的故事:前些日子咱家乡邻县去了一位记者,采访全县办计划生育协会的事。记者要到村里采访,县里有关部门通知了某某乡,乡里选了一个村子。其实,村里没有什么这协会那协会  相似文献   
8.
于编辑工作,我想说三句话。头一句,编辑应慎重判稿。编辑手中的笔,是一根绣花针,是一柄双刃剑,许多稿件在它一挥之下,轻者伤身损神。重者命赴黄泉。同一篇稿,不同水平的编辑对它判断、处理不同,其命运大不相同。这里不妨举一实例:  相似文献   
9.
据笔者观察,一些机关报目前在新闻宣传中,存在着三种病态。一、不求真实一次,笔者到某县采访,请县委宣传部新闻科的同志谈谈情况,提供些新闻线索,一位同志说:“你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好了,工作性报道上的那些事,你有我有他也有,咱这里没有的,你把外地的嫁接过来就是咱的。”在另一个县,有位通讯员写了一篇稿子叫我看,我看后说,你稿子中有个情节是编造的,不符合常理和事实。他听了有些发急地说:“你这么认真怎么写稿,你若按真事一五一十地写,报纸准不采用。”某市有位通讯员给笔者打电话说,他写了篇现场新闻,想明天电传给我看看。我问事情是什么时间发生的,他说前天。我说前天发生的事情,你明天传给我看,然后再发往报社,如果内  相似文献   
10.
合力出精品     
作为一张报纸,怎样才能多出精品?笔者认为:精品是跑出来的。这里说的跑,不是盲目地跑,不是游山玩水地跑,不是两条腿的机械运动。而是记者带着应有的学识,向“两头”跑。跑上头:上级有关领导机关部门。跑下头:工厂、农村、学校……一句话,深入到实际生活中去。现实生活是孕育新闻的宝藏,记者只有到第一线,身处其中,思想的火花与活生生的现实发生碰撞,才能感受生活,认识生活,才能产生对接,进而反映生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