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量的实践表明,学生认识和掌握数最初是从手指的活动开始的。一年级学生掌握一位数的加减法也基本上离不开手指,手指担当最原始的“计数器”是一点也不夸张的。以手指为学具进行一年级数学教学,至少有以下优势:(1)学生的手指是生而有之,它一时半刻也不离学生。学会利用手指进行计算,无论在课内、课外以及学校、家庭和社会上都可随时随地进行计算,它比运用小棒、小石子、画圈圈、打点点等来进行数的计算,要方便得多。(2)一年级学生是依靠实物来进行10以内的加减法的,离开了实物操作计算就可能会中断或产生困难。学生10个…  相似文献   

2.
<正>近三年以来,我校积极开展课题"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笔算能力"研究活动。首先,对学生开展了一系列的质量检测、问卷调查、作业反馈和举行口算和笔算竞赛等活动;其次,经过学校领导和全体数学教师的认真研究、积极探讨和不断地总结实践,最后达成共识,总结出具有实效性的策略。一、各年级普遍存在的问题及其对应有效策略1.一年级【存在问题】普遍存在的不良现象是学生计算加减法离不开数手指,即用手代替口算,当手指不够数时就不会算了。  相似文献   

3.
儿子辉辉上小学三年级时,数学成绩很不理想,特别对于加减运算题,总喜欢用“数手指”的方式来计算。每逢数学考试时,全班同学几乎都交了卷,而儿子却还在慢慢数手指计算。尽管如此,答题正确率也不及其他同学。  相似文献   

4.
一、导入新课教育家弟斯多惠说:“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教师在课前可精心设计“愤”、“悱”的情景,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将学生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课始教师可与学生共同做数手指的游戏,教师出示左手四个手指,从食指开始依次数到小拇指,循环往复,作数数示范。然后问学生:你们随意说出一个数来,老师会马上知道这个数在哪个手指头上。接着由学生说出一个数,教师判断出这个数在哪个手指上,由学生数手指验证。最后指出:你们想知道老师为什么能很快就猜到这个数在哪个手指头上吗?学了这课后,大家就会明…  相似文献   

5.
本刊89年第8期发表了《对20以内数加减法的教法的改革》一文。文中所提及的教法,我认为有利有弊。今提出如下的看法与同行们商榷。文中所言的教法利在对学生数数能力的训练。教加法8+9=?时,让学生伸出9个手指(剩下的一个手指握住),以8为基础顺数,分别是9、10、11、12、13、14、15、16、17,数到17时手指全都握起了,那么8+9=17。这种教法是对学生的顺数能力的训练(我认为这个方法叫添数法)。教减法17-9=?时,让学生伸出9个手指,以17为基础,倒数数16、15、14、13、12、11、10、9、8,数到8时伸出的手指已全部握起,那么,17-  相似文献   

6.
<正>上学期在教学"20以内进位加法"的数学课堂中,孩子计算时真是姿态各异。有的"掰手"数指进行算术计算,即掰着手指,看着自己的手指来完成算术的运算;有的"背手"数指进行算术计算,即把小手放在自己的背后,可以通过伸手指的动作但不直接看到自己的手指来帮助完成算术运算;有的"想手"数指进行算术计算,即孩子在自己的脑海中形成"手指表象"来完成算术运算而不通过直观的手指数数;还有的为了防止别  相似文献   

7.
以下是一位教师使用旧教材采用新理念教学“20以内退位减法”,教学中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计算“12-9”时,学生的各种算法列举如下:生l:因为10-9=1,1+2=3,所以12-9=3。生2:12-9=12-2-7=3。生3:因为12-10=2,所以12-9=3。生4:因为9-2=7,10-7=3,所以12-9=3。生5:因为9再数3个数就是12,所以12-9=30生6:用十个手指数,被减数个位是2,就从3数起,十个手指从3数到9(去掉7个)就剩下3个,所以12-9=3。生7:也用十个手指数,12-9,十个手指不够数,就先到9借2个,变成10-7,十个手指就够数了。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多种算法给我引发的思考是:第一,学生的潜能究竟有…  相似文献   

8.
华应龙老师在本课的“课后反思”中写道:这节课不只是玩,还很有数学味道,并且让每个学生学得欲罢不能.这节课的“数学味道”是什么?是什么魔力使得学生“学得欲罢不能”?我想首先是习以为常的手指竟然有如此多的数学功用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一年级数数时用手指、通过数手指进行加减法计算、用手指表示9的乘法口诀、用手指表示植树模型(点与段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用手替代圆规画圆,还有本课探索在手指上数数的规律等,让学生通过使用和重新审视十个手指体验到它们的神奇魅力.  相似文献   

9.
人的手指是很好的计算器。小朋友,现在就向你介绍一种用手指来计算1~10与9的乘积的方法。 把两只手的手指伸开,并排放在桌子上。假设每个手指按从左到右的顺序分别代表一个相应的数:从左边起,第一个手指代表1,第二个手指代表2,第三个手指代表3……第十个手指代表10。  相似文献   

10.
在连续几年的一年级数学教学中,"掐手指计算"从来没有离开过学生的计算活动,也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们老师的视线。比如在计算2+7=?时,有的学生先掰2个手指,再掰7个手指,从而得到2+7=9。随着学习的深入,这部分"掐手指"的学生发现,跟其他的小朋友比起来实在太慢了,于是他们通过不断地实践,反复地琢磨,探索到了从2开始,  相似文献   

11.
片段一 课始,教师创设了一个小刺猬背苹果的情景:有5个苹果,小刺猬背走2个,剩下3个。教师引导学生列出算式5—2,接下来就“5—2=?”一共得出了四种算法:看图直接数剩下的、掰手指计算、推理计算(5—1=4推理出4—1=3)、用数的组成计算。  相似文献   

12.
一年级学生计算时扳手指现象非常严重,经常让家长和教师无奈,怎样正确看待儿童扳手指现象呢?教师的责任是,如何让儿童计算时脱离对手指的依赖,跳脱直观思维,走向抽象思维.本文以"文森"同学的思维轨迹为例,分析儿童依赖手指计算的原因,并提出从正确看待儿童扳手指开始,教师要懂得因势利导,巧妙利用,将儿童手指变成学习工具,最终努力帮助儿童摆脱计算时使用手指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是学龄儿童入小学学习数学时首先接触到的内容。有不少数学教师认为10以内的数,学生在入学前大都说得起来,10以内的数的加减一般都能借助手指算得出来,因此,把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看得很简单,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我就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谈几点粗浅的认识。一.充分认识这一部分内容的地位和作用。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包括数10以内的数,认数字,写数字,了解10以内各数的组成及加、减计算。这是小学生学习数学  相似文献   

14.
20以内进位加法是学习多位数计算的基础。要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20以内进位加法的计算结果,就必须使学生掌握一些计算方法。一、“补数法”。即在第一个加数的基础上补数第二个加数。如9+3,先在脑子里记住9,再伸出3个手指,接着9往下数:10、11、12,故得9+3=12。这种方  相似文献   

15.
正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训练学生的口算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深刻地理解概念,熟练地掌握各种计算法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全面科学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可以合理地分配注意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合理计算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性。可见小学生口算的重要性。但是我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却发现一些二年级的学生在计算20以内的加减法时还需要数手指来辅助计算;四五年级的学生对表内乘法还不能熟练  相似文献   

16.
过程>结果     
镜头1:计算14-9时,有位学生(生1)摆弄着自己的手指。我轻轻地对他说:“能不能不用掰手指的方法计算?”学生点点头,然而神情有些茫然。镜头2:在整理出十几减9  相似文献   

17.
【现象】临近期末,走进一年级的课堂听课。课中教师出示一道计算题7+5时,发现近旁的一个学生没有举手,小眼睛紧张地盯着老师,两只小手悄悄放到了抽屉旁边,偷偷地掰手指计算。这个学生的表现引起了我的注意,于是,课下随机请了几个学生,让他们来做几道20以内的加法计算,结果又发现两个学生计算8加6时,先竖起6个手指,然后用其余的手指一个个地掰,9、10、11、12、13、14,很认真地掰着  相似文献   

18.
多年的低年级数学教学使我发现,孩子对手有着特殊的感情:课堂上,孩子会不自主地玩弄手指,以它为依托:计算有困难时,孩子们又会很自然地数手指,拿它当学具……因此,  相似文献   

19.
最近到一些小学听一年级数学课,发现不少学生在做二十以内数的加减法时,仍不能脱离用手指、指关节、画道道计算.由此又联想到一些老师在教百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时,提前教给学生列奖式代替口算的现象,深感口算训练在教学中至今尚未摆到应有的位置.《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在四则计算中,笔算是重点,口算是笔算的基础”,“要使学生先学好20以内口算加减  相似文献   

20.
一 与手有关的部首——斜手旁 手-掰开 拜年 摩拳擦掌 教师伸出左手手掌,让学生形象地观察其形状,再用水把手稍加蘸湿,然后手指叉开“印”在黑板上,让学生看着黑板上“手”的水印数手指;出示或画出小篆形体的“手”字,依然让学生数古文字“手”从一到五的手指数,最后出示楷体的“手”字,从左到右数时就会发现中指已经演变为“/”。如果依然把它看成是一个变形了的中指的话,那么,今天楷体的“手”字还依稀可辨其五指。[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