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时代呼唤着报纸出新。窃以为要把报纸办出特色,的确要有自己的“几绝”,要做到“各报有各报的高招”。没有“几绝”、“高招”,哪来“特色”?只有发挥自己的优势,不断使出自己的“绝招”、“绝技”、“绝活”,才能一改报纸的“穷气”、“暮气”现状,使报纸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业中色彩斑斓,朝气蓬勃,生意盎然。群星争发光,天空才明亮。要达到这样的境界,招数有千条万条,主意有千方百计。我总记住毛泽东一句名言“人是最可宝贵的”,只要真正把人(包括  相似文献   

2.
上海某系统有一个干部,一人身兼十家报纸的通讯员。他写的稿子,好似“新华社”的统发稿,几乎每一家报纸都送。这样“一稿多投”,群众对此意见颇多。通讯员兼职过多,不利于提高稿件质量。各报都有自己的特色,都希望通讯员写出符合本报需要的新闻报道。但通讯员兼职一多,为了同时顾及各报,往往很难在报道特色上下功夫,而且认为写出的稿子总有报纸会用,结果稿件容易一般化。要克服通讯员兼职过多的现象,关键在于报社要  相似文献   

3.
新闻要有可读性,就应在“深”度上下功夫。深度报道,越来越受到报纸,特别是党报的重视,《新华日报》等还专门开辟了“深度报道”的专栏。华东地区9家主要报纸还曾开展过“深度报道好新闻竞赛”,其目的是要推动、促进各报提高深度报道的质量,凸显报纸的特色。  相似文献   

4.
一份报纸必须有自己的定位,有无适当的独特的定位决定了一张报纸能否生存、能否发展。 《人民日报·华东版》(以下简称《华东版》)是《人民日报》于1995年1月在华东创办的第一个地方版,它是中央机关报的地方版,既区别于中央机关报,也不同于省市地方报纸。江泽民同志曾对它作过“宣传党的政策,把握舆论导向,体现地方特色”的指示、《人民日报》也定下了“三结合”的内部方针,即“中央精神与华东实际相结合”、《人民日报》传统风格与地方特色相结合,指导性和可读性、接近性相结合”。同时,华东地区报业发达,各报之间竞争激烈,《华东版》要在地方报之外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并不容易。这就需要有自己的特色和定位。  相似文献   

5.
国内新闻界     
“九七”报纸改版革新的特点年年有变化,岁岁有创新。1997年,许多报纸由前几年追求数量的扩版热而转到以提高报道质量为中心的改版潮,纵观各报今年改版革新,大致有以下几个共同特点:一、加大信息含量。增加信息量几乎是所有报纸有所动作的头一项重点,许多报纸不仅对信息的数量作出规定,而且在信息质量上提出了要求。如《经济日报》改版的三大重点之一就是“加大信息量,提高信息质量,把政策信息置于重要地位的同时,增加运行性信息的分量和质量”。二、增加特色专版和栏目。精心设定专版专栏已成为各报实行改版革新的具体措施和重要…  相似文献   

6.
一版是报纸的“门面”。新世纪第一天,我国各大报纸是如何“装璜”和“经营”这块“门面”的呢?笔者考察了部分党报、专业报和晚报,感到这些报纸的采编风格和版面安排既具共同特征,又凸显个性。 各报采编风格的共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精心策划。面对这个难得的世纪机遇,各报都提前进行了精心策划,表现在版面上,就是主题集中,头条醒目,声势浩大,用大手笔绘就精彩篇章。 第二,图文并茂。这天各报的新闻图片不仅数量多,而且占用版面空间很大,成为视觉中心,形成巨大的版面冲击力。 第三,印刷质量考究。各报普遍采用套红或彩色印刷,色彩绚丽,印刷精美,赏心悦目。 第四,独家报道熠熠生辉。独家报道和本报社论是报纸彰显个性与特色的一种手段。面对新世纪  相似文献   

7.
党报的言论,应有自己的个性特色。然而,要想保持自己言论的独特风格,也并非易事。新闻出版报曾在专门评论1989年各报国庆社论时,认为各报国庆社论的个性还是少了点。这种个性少了点,或许是偶然的巧合,但未必没有必然的因素。党报之间的互相“抄袭”,是缺乏个性的原因之一。去年3月,河北日报发表了《让雷锋同志有户口》的言论后,很快,全国不少报纸便有类似文章相继登上版面。去年底,山东省开展大规模农村社会主  相似文献   

8.
当前,报业竞争激烈,各报新招迭出,都在努力办出自己的特色来,羊城晚报也在朝着这一方向不断探索。 羊城晚报的特色“特”在哪里?就在一个“晚”字上。这本来是过去谈了很多的老问题。然而,最近讨论报纸改革,有的记者编辑提出要防止晚报“日报化”,要保持和增强晚报特色;有的通讯员则说,在晚报上稿很难,往往因稿件不符合要求而“石沉大海”,感到心灰意冷。因此,我们重提办晚报要突出一个“晚”字,这个“晚”字还要同“羊”字紧密结合在一起,围绕这一间题深入探讨羊城晚报的特点和风格。这对于我们进一步增强报纸的活力,不断扩大其覆盖面和影响力,是很有好处的。  相似文献   

9.
在新的一年里,报纸工作怎样开创新局面! 不久前,中央领导同志在和一家报纸的负责人谈话中提到:“报纸宣传要有自己的特点,不要千人一面。”又说:“报纸的整个宣传要着眼于发展社会主义事业,开创新局面。”这些指点,对全国各报无疑都是适用的。几年来的报纸改革,新闻改革,是富有成效的。然而,改革尚有待于深化。这是大家共同的看法。许多报社的同志殚精竭虑谋改进,做法各有千秋,概括起来,力求办出自己的特  相似文献   

10.
当今,报纸竞争已趋白热化。尤其是在报纸发行宣传上,各报更是高招迭出。其实,报纸征订发行的竞争只是一个形式的竞争,真正的竞争应该是报纸内容的竞争。作为党报,怎样使报纸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  相似文献   

11.
在当今媒体竞争激烈,报业发展形态日趋多样化的情况下,各类报纸纷纷推出各种各样的专刊。专刊在现代报纸版面中占有越来越多的比重,读者评判扩版的报纸质量,往往将专刊的水准作为衡量的标尺之一。下面笔者就如何办好报纸的专刊谈一点看法。一、专刊的活力在于特色。近年来诸多报纸扩版的成功经验与失败的教训告诉我们,特色是专刊的活力所在,怎样才能突出专刊的特色?我认为应该着重把握下述几点:1.明确定位,力求人无我有。在激烈竞争中,任何报纸的专刊要想多拥有读者,就必须针对各报的传播功能,精心研究受众面,确立自己的主要读者群,找准别人…  相似文献   

12.
2007年6月27日,各报都发表了云南政府设立“诤言奖”(最高奖励5万元),以此鼓励民众讲真话的消息.与此同时,多数设有评论版的报纸也发表了自己的评论.比较我手里的几家报纸的评论,颇有意思.  相似文献   

13.
随着目前报刊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媒体竞争已经开始进入品牌时代。在价格战之后,各报纷纷张扬自己的品牌特色,使报纸不管是在内容定位还是经营策略上都和其他报纸形成明显差异,以求在竞争白热化的媒体市场中为自己占据一席之地。然而实际情形如何呢?翻开当今的报纸,看到的却是各报内容大同小异,缺少特色,缺乏原创性,轻易就可以看到从标题到内容以及结构完全一致的新闻。新闻内容同质化已经成为阻碍新闻媒体健康发展的瓶颈之一。  相似文献   

14.
报纸的地方特色,是受它所在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制约的。报纸的地方特色,只是报纸特色的一种表现。我认为,报纸的特色,应当由报纸的编排思想体现出来,从而形成本报的风格。地方报纸的特色如何在副刊中体现,我觉得比在其他版面体现更难一些。从目前各报的副刊看,基本上大同小异。唯一的区别,是各报发一些所在地域的名人轶事、山川风光、  相似文献   

15.
各家报刊都有自己的不同特色和要求。作为基层通讯员,没有直接同报社联系的条件,必须注意研究各家报纸的特点,熟悉各家报纸开设的栏目,让稿件“投其所好”,才能提高用稿率。平时,我注意对各报进行对比、研究,对每家报纸开设的拦目作了记录,将自己订的报纸逐月装订成册,还从其它报刊上翦贴了不少资料。通过比较,我发现人民日报具有准确的政策性,工人日报具有广泛的群众性,中国煤炭报具有明显的专业性,晚报又具有知识性和趣味性的  相似文献   

16.
从人民日报提出“1996年是人民日报精品年”以后,各报都表示,要把自己的报纸办成精品报纸,或让自己的报纸多出精品。那么,什么样的报道是精品?什么样的报纸是精品?这里谈几点自己的看法。从报道内容上——一是抓好能引导舆论的重点报道。重点报道关系到国家大政方针、能全面引导舆论要根据形势进行策划和组织。比如,人民日报深刻反映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来自东西南北中的报告》《大江东去》的报道,以及今年为庆祝建党75周年弘扬英模人物的《中华儿女》的报道,经济日报前几年刊出的关于计划与市场关系的报道,怎  相似文献   

17.
五、香港报纸发行系统的形成香港报纸发行,战前各报都鼓励订阅,一般订阅价比零售价要优惠20%左右。外埠另加邮费。战后,多数报纸进不了内地市场,即使要进入内地市场也要通过内地的图书进出口公司中介,因此,各报不存在内地订阅和邮寄问题。而香港本地市场则逐步趋向代理制,订报和派报已很少。1950年,香港著名的报纸总代理有3家。报纸总代理专门代理报纸发行,他们批发到报纸后。再批发给湾仔、铜锣湾、北角名箕湾和九龙油麻地。旺角、深水步等“区头”(分区代理),再由“区头’份发给报贩。随着新报纸的产生及发行量的扩大,有些…  相似文献   

18.
刘保全 《今传媒》2006,(5):40-41
现在报纸上不少新闻干巴、枯燥,引不起读者兴趣,可以说是新闻写作上的常见病。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笔者认为,浅而无味,缺乏深度是一个主要病根。新闻要有可读性,就应在“深”度上下工夫。深度报道,越来越受到报纸特别是党报的重视,《新华日报》等还专门开辟了“深度报道”的专栏。华东地区九家主要报纸还曾开展过“深度报道好新闻竞赛”,其目的是要促进各报提高深度报道的质量,凸显报纸的特色。何为“深度报道”?甘惜分主编的《新闻大辞典》的解释是:它是运用解释、分析、预测等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产业报在经济类报纸中是很大的一个层次。这些报纸虽然程度不同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但是“内行人不屑看,外行人不想看”的现象多多少少还存在着。产业报要吸引读者,要有一定的影响力,就必须确立自己在本行业中“最有权威的发言人”的地位。那么,如何确立呢?我认为可以从下面几点入手。  相似文献   

20.
时评的复苏与勃兴是当前报纸文体演进中的一大特色,在经历一段时间的断裂与沉寂之后,时评重又焕发生气,成为各报树立“社会公器”形象、争夺读者眼球的重地。如北京日报经常以“长安随笔”“北京晨语”等栏目发表时评文章,中国青年报更是一直把时评作为自己的“招牌”,就连一向走大众路线的南方都市报也把第二版辟为时评专版,宣称“德不高则行不远,站得高则看得远”,以此追求“高品格”。从各报的反映来看,时评越来越受到报界人士的青睐。经济时评作为时评的一种,更是异军突起,散发着自己的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