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俞正燮精于考据之学,擅长做考据文章,不仅学术性、规范性、可读性都很强,而且能免于落入俗套,推陈出新,因文制宜,体例灵活多样,文字长短不一,读来通畅顺达,如有的撰文专考,有的则论考结合、述中有考,甚至有的以辑代考,考据形式和内容结合紧密,而这也从另外一个侧面,体现出俞正燮作为清代著名考据学家的学术风采。  相似文献   

2.
迄今为止,对清代著名学者俞正燮考据学成就进行研究,无论宏观还是微观方面,都已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也还存在不少问题。当前,加强对俞正燮考据学研究不仅很有必要,而且有重大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3.
洪亮吉生活在乾嘉考据学灿然中天的时期,他本人作为考据学派的重要一员,不但在考据学方面颇有建树,而且有着强烈的经世思想。他上书指陈时政,批评官风、吏治、言路的种种弊端,还对佞佛、土地分配、环境变迁等问题提出诸多看法,这些思想与他所处时代背景和他的人生经历有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4.
王鸣盛的<十七史商榷>有着与当时考据主流学术风尚不同的地方,最为突出的就是其中议论内容很多,且"批判"特质和"经世"意识显明,在往朝史家中,刘知几的<史通>和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对其影响巨大,这在<十七史商榷>中有迹可寻.王鸣盛对刘知几"商榷"词义的借重和司马光"雅善裁鉴"学术品质的赏识,也折射出王鸣盛的"求实""品评"和"经世"的治史旨趣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5.
论张舜徽评判清学的双重标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论述张舜徽评价清学流变的双重标准,剖析了学术经世与学术求真的内在价值冲突以及近代以来学者在这一问题上的思想困惑,并对各自的价值意义作了评说。张舜徽肯定清初、清末学术经世的特点,但对于学术经世的立场,他更愿意选择清初学人以学术作为经世的内在支撑,而对清末经世思潮中出现的以政治作为学术取舍的标准、凡不为所用便诋为无用以及借学术以影射政治、不惜牺牲学术的客观真实性不能赞同。对于乾嘉学术张舜徽表现出十分矛盾的心态,其间激荡着学术经世与学术求真的价值冲突。  相似文献   

6.
章学诚首先是一个正统的士人.他在正统与传统、主流与边缘、现实与理想之间执著地思考.在正统的学术都已蒙上了一层厚厚的考据意识的时候,他选择了一种与众不同的学术模式,这不是他个人之错,是一种传统士人的宿命.章学诚有一种正统不兴而欲续之的传统精神.章学诚重视正统学术"辨章考镜"的精神,但并不停留在单纯的考据,而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应用性研究,即应用文献资料解决史学研究中的重要问题,从而重构历史,重写历史,这是他以史经世学术的最高层次和终极目标.章氏的学术思想最为显著的,就是他的以史学评估理论为重要特征的文献阐释学体系,也就是梁启超所谓"历史哲学".他身处边缘而心系传统.他的一系列思想为传统的思想作了一个最后的中世纪式的无奈总结.章学诚的"士人本位"思想实质上是一种坚守传统的"道德本位",卫道成见很深,有强烈的权威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7.
乾嘉学术是清代学术的主体和根基.晚清学术,无论理学、今文学、诸子学,或凡一切学术,其理论根基与治学方法,或立足于考据学的成果,或体现着考据学的精韵.并且,随着晚清国势的危殆,现实的经世诉求必然要对学术思想和形式产生一定的影响.经世思想,目的是要把学问和现实连为一体,仍然是传统的"知行"问题,但是知和行之间的桥梁是义理.义理对"知"具有概括提炼作用,对"行"具有指导引领作用,所以义理在晚清学术中的诉求不断加强.各种学术种类概莫能外,都体现着一种经世的义理性冲动.实际上.晚清不曾存在一种超然独立的学术类型,各种学术之间互相渗透和影响,在对立中求共鸣,在求同中又存异.构成了晚清学术的一大特色.以义理和考据的关系作为理论基础,对晚清学术多元化背后的一致趋势一考据精神与方法的普及和经世精神所推动的义理诉求的加强进行分析,同时立足于乾嘉学术的根基之上,以晚清的汉宋调和趋势为中心,梳理晚清理学、考据学等在义理阐发上的各自旨趣,阐明各种思想殊途同归的最终理想,都为求经世而致用.  相似文献   

8.
嘉庆元年,清王朝已现颓败之象,但考据学家仍囿于烦琐的训诂考据,纷争门户而不思救挽。为扭转学术风气之偏,章学诚刊刻《文史通义》,并借此构建新的史学体系,一方面倡言史学,为史学争一席之地;另一方面提倡“学术固期于经世”的治学宗旨。  相似文献   

9.
戴震是乾嘉时期最著名的考据学家,治学领域广博,方法独到,对乾嘉考据学派及近代学术有着深远的影响。他以避讳手段校勘古籍的方法,启示了钱大昕、陈垣、张惟骧等学者,使之在经史考证和辞书编纂方面更有创获。  相似文献   

10.
屠寄在边疆史地学研究领域继承乾嘉学派的考据之风,倡导经世之学,反对空谈。中法战争后,屠寄选择边疆史地学研究是为了回应时代与社会的危机,同时也与其任职边疆经历有关;其研究综合前人学术成果,标举实事求是与经世致用,以求历史研究真正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借鉴和指导。他系统地提出许多颇有见地的新观点。屠寄对晚清边疆历史地理沿革的研究具有历史与现实的双重意义,其治学精神对当今也有深刻启迪。  相似文献   

11.
清嘉道间朴学家俞正燮,治学善于上挂下联,归纳句例;逐层推论,多方类比;博取古今,打通经史.俞氏在大量考据实践的基础上提出“诗无达诂,得其句例则达诂”的治《诗》通则,克服了前人孤立思考、缺乏整体思维的“循文立训”的治《诗》方法的局限性,纠正了无条件使用“诗无达诂”说解《诗》的主观穿凿和随意附会之弊.其上承戴震之绪而光大之,向下则开启了胡适的新考据学,可视为新时期科学《诗经》学之先声.  相似文献   

12.
余怀是明末清初的一位著名文学家。他终生未仕,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尤擅诗文。由于种种原因,他的许多著述未能刊刻流传。本文比较详尽地评述了余怀的生平事迹,全面系统地考证了余怀著述情况。  相似文献   

13.
《明清文人话本研究》一书对明清文人话本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既有文献考证又有理论思索,既有通论的广度又有专论的深度,具有很高的学术品位和价值。  相似文献   

14.
明末清初学术主流由心学向朴学转变,其内在的、推陈出新的动力,源于思想界摒弃理学未流的批判思潮。其时,社会经历了明亡清立的历史转折,明道救世的目的已由振兴而救亡,启蒙的重心由政治改良转向民族主义。于是在清算明代理学空疏无用、自毁长堤之罪过的同时,更把别夷夏、辨正闰放在首位,并且在批判心学松懈夷夏大防、否定宋学具有元典意义的过程中,自觉地把考据实学作为思想武器与反清斗争相系,终开清代朴学之风。  相似文献   

15.
由性理转向经史:明清之际学术的新趋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16、17世纪,中国大多数学仍然恪守理学道德心性的思辨体系,但有少数学却转而根据实证标准从事经史典籍中的事实性考辨。在顾炎武之前,归有光、唐顺之、钱谦益以及陈第、方以智的学术取向,都与明代的性理之学迥异。这表明,在乾嘉学派形成以前,已经有一批优秀的学在从事经学、天、小学、地理以及数学方面的实证性研究,由他们那里发轫出来的学术意识与研究方法,恰是清儒考据学重要的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16.
从对《神话与诗》的解读中,可以清楚地看到继承了清代朴学精神,同时又引入了考古学、文化人类学、文化阐释批评等现代研究方法的闻一多,将严谨精细的治学态度与科学系统的文学研究方法统一了起来;他以一种反思、质疑的研究态度和时代使命感,将学术性与现实性相融合,又以诗人的激情和求真求美之心去拓展文学研究的领域。  相似文献   

17.
明清时期学风的嬗变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一是由明中叶空疏浮泛向务真求实的转变,由此促进了明代考据学的发展;二是由清初大师们倡导学以致用向乾嘉学者脱离现实、专务考据的嬗变;三是嘉道之后,考据学逐渐衰颓,今文经学的抬头,经世致用思想的复活,出现了借经学研究的幌子,行政治比附之实的治学风气。但总的变化趋势是由虚变实,由“空谈义理”、“高谈性命”向务真求实、经世致用转变。学风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学术研究的内容、方法和治学宗旨。  相似文献   

18.
《郎官石柱题名考》是清人赵钺、劳格撰写的一部学术巨著。其的搜集之完备与考订之精审,向为后代学者所赞叹。然近代以来,地下材料出土甚多,可以补充与订正该书的阙误。  相似文献   

19.
《四库全书总目》为中国古典目录学集大成之作,既是四库馆臣学术思想的重要内容,亦是中国古代书籍与文化的大总结.蜀籍学人杨慎作为明代开考据之风气者,受到了四库馆臣精审之批评.指出其著述“瑕瑜互见,真伪互陈”,其学术“博洽冠一时”“只成杂学”.四库馆臣在继承并理性辨析杨慎考据工作的基础上,揭示其学术源流概况,表彰其考据中强调“博学”与“博征”.通过梳理《四库全书总目》对杨慎的评价,说明了清代考据学启蒙于中晚明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有清一代,边疆舆地赋的创作蔚然大观,其代表为《西藏等三边赋》,突出地体现了征实的性质和特点,与此相联系,向来被视为地理著作。其征实性,不但体现在作者的意识上,还体现在赋作的内容上。其之所以具有强烈的征实性,原因概略有四:一是与清代地理学思潮的兴起有关,二是受当时学术风气尤其是考据学的影响,三是作者本身就是地理学者,四是作者都亲历过边疆地区。而清代边疆舆地赋的征实性,贯穿了强烈的边疆意识和经世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