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浩 《青年记者》2016,(8):81-82
如同霍建起的其他作品一样,他2015年拍摄的电影《1980年代的爱情》虽然获得了2015年度上海电影节金爵奖提名,但票房依然比较惨淡.在很多影评人眼中,霍建起的电影颇具中国古典美学风格,有着诗情画意般的意境.不过,如果我们从叙事视角来考量就会发现,作品所着力营造的这种审美意境其实是缺乏坚实根基的.  相似文献   

2.
霍建起这个名字对于中国的电影观众来说,多少有点陌生。然而,在刚刚结束的东京国际电影节上,其执导的新片《暖》被评为最佳影片。这位在国内名声并不显赫的导演却为中国电影赢回一座“金麒麟奖”。 在此之前,中国观众很少听说过  相似文献   

3.
常静  秦明超 《今传媒》2016,(4):96-97
文学与电影是一个永远也说不完的话题,两者之间有着极其复杂而又重要的关系.文学(尤其是小说)为电影提供充实的素材.电影必须从间接的"祖宗",从具有数千年悠久传统的文学、戏剧和造型艺术那里寻找资源,来构成电影表现形式.第五代导演霍建起根据莫言小说《白狗秋千架》改编的电影《暖》寻找记忆中挥之不去的往昔.在霍建起的影像下经过导演的改编,一切的残酷似乎变得柔和温情起来.  相似文献   

4.
以《海角七号》、《艋舺》为代表的"后新电影",是继"新电影"、"新新电影"之后形成的台湾电影新世代。台湾"后新电影"放弃了"新电影"的精英主义立场,致力于大众化、本土化的商业电影生产,并形成了以"台客影像"为主要标志的庶民美学风格。在塑造新的本土镜像的同时,"后新电影"也放大了所谓"台湾主体意识"中的后殖民内涵,表征了当下台湾在中国/西方双重凝视之下的身份困惑。  相似文献   

5.
自《那山那人那狗》与《暖》之后,霍建起电影的乡村(故乡)主题书写发生了明显的变奏,进入到乡村与城市的二元书写的框架.由《那山那人那狗》和《暖》所建构的田园牧歌式的乡土世界被打破,乡村已不能维持一种自足的空间存在.到了《1980年代的爱情》,隐藏在乡村背后的城市正式登场,恬静的乡村书写与被压缩、被省略的城市时间书写形成强烈的反差.城市的形象遭到改写,由彼时的憧憬、眺望与想象变为和乡土田园相对的一个掠夺式的符号或象征,而霍建起的田园理想也在变奏中呈现出某种悲凉的意味,犹如一首挽歌.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中国的国际地位也不断提升,中国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特别是2008年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之后,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将目光与注意力投向这个让他们好奇的国家,这种注意力也体现在"电影"这种文化产品里。像《功夫梦》、《魔法师的学徒》等外国电影中都或多或少地体现了中国元素。本论文以电影《功夫梦》为例,细读这部电影里体现的中国元素,给出作者对这种现象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若说电影《护士日记》,可能知道的人并不多,但一提起该片的插曲《小燕子》,那可是无人不知、遍地知音。这首歌在电影中由演员王丹凤演唱,半个世纪以来唱红了大江南北,而它的作曲者正是我的父亲—被称为"中国电影音乐一代宗师"的音乐家王云阶……  相似文献   

8.
电影《建国大业》的成功不仅实现了既叫好又叫座的双效目标,而且为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具有启示意义。本文主要从《建国大业》充分挖掘主旋律题材的商业元素,拥有强大的创作团队,将"明星效应"发挥到极致以及影片采用的多元化的宣传策略四个方面来分析《建国大业》对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王春燕 《新闻世界》2014,(2):138-139
本文以2013年上半年五部高票房"小妞电影"《101次求婚》、《北京遇上西雅图》、《小时代》、《分手合约》、《被偷走的那五年》在新浪微博上的营销和推广情况为研究对象,以此分析"小妞电影"如何通过新媒体进行营销,进而取得高票房。研究发现,"小妞电影"的微博营销呈现出一套较为成熟的操作体系,微博营销在争取受众注意方面卓有成效。  相似文献   

10.
《一个和八个》是中国"第五代"电影的第一部影片,却是宣告了一个电影时代的开始,尤其是它在造型意象方面的"标新立异",开创了中国电影的影像美学时代。它的造型美学创造,一是从不完整构图到完整构图,二是色彩蒙太奇及其情绪结构线,三是镜头运动处理方法,四是声音造型语言与环境主题,并不断地为以后"第五代"电影所反复演绎,成为"第五代"镜像语言的典型标识。  相似文献   

11.
1933年1月1日,当时在上海《新闻报》做编辑的歌词作家陈蝶衣在业余时间创办了《明星日报》这份小报。在《明星日报》的创刊号上,陈蝶衣便刊登了发起"电影皇后选举大会"的启事,开始了类似于现在的电影"百花奖"的评选活动。当时,上海的电影公司云集,  相似文献   

12.
当前两岸三地跨境合拍已经成为中国电影生产的一种重要制作方式,为中国电影走向国际发挥了关键作用。同时,三地电影越来越紧密的融合更新了中国电影发展的格局和观念,呈现出"华语片"的未来大趋势。在这种格局下,台湾部分电影自《海角七号》后仍然与内地电影保持一定的疏离,一方面叙事模式有别于以往的台湾电影"曲高和寡"的艺术性,另一方面坚持台湾在地文化,保持创作的自由度、文化主体性,呈现出一种个性化的新局面,成为亚洲电影的一股新势力。文章将这部分电影放置整个华语电影大格局下,探讨其特殊的品格,从而展现出它是如何成功地征服台湾观众,占有台湾市场的。  相似文献   

13.
武岳 《新闻世界》2014,(6):247-248
"法国新浪潮电影"是继法国先锋派电影,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之后掀起的第三次电影运动。1962年《电影手册》杂志,在特刊上正式使用了"新浪潮"这一名词,从而"新浪潮"作为一次电影运动被载入史册。  相似文献   

14.
霍建起1998年的作品。在第19届中国电影金鸡奖评选中,这部投资仅210万元的“小题材”影片脱颖而出,获得最佳故事片奖。该片在日本、加拿大广受好评。影片还捧红了刘烨和陈好两位年轻人。  相似文献   

15.
王培培 《新闻世界》2010,(6):217-218
2008年以来,《海角七号》、《艋舺》等影片掀起了台湾"本土电影"热潮,成为当下华语电影圈重要的"文化事件"。本文从全球化与本土化关系出发,探讨"新锐电影"所反映出的以本土化应对全球化的文化自觉,全球化下本土化呈现出多元文化的冲突与共存。  相似文献   

16.
潘昕彤 《大观周刊》2012,(30):35-35
作为“新浪潮”电影的代表导演,特吕弗的自传性电影《四百下》、《二十岁的爱情》、《床第之间》等影片有着突出的代表性。其中《四百下》获得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标志着"新浪潮"作品被评论家承认,成为新浪潮电影流派的开山之作,是艺术电影史上一座丰碑。本文以《四百下》作为起点,从特吕弗出发,探讨法国电影新浪潮的艺术理念与时代影响。  相似文献   

17.
栾熙彦 《新闻世界》2014,(5):232-233
拍摄于冷战时期的《奇爱博士》,是电影大师库布里克改编自彼得·乔治的小说《红色警戒》,以其独特的个人风格以及黑色幽默的讽喻手法,让这部电影在上映之后取得了空前好评,虽然未获奥斯卡,但是在1989年,美国国会图书馆因为这部影片有着"重要文化意义"而与《卡萨布兰卡》、《公民凯恩》、《飘》等一起列进了第一批国家电影保护收藏目录。本文就《奇爱博士》剖析导演独特的电影风格和其中的深层隐喻。  相似文献   

18.
王慧敏 《新闻世界》2014,(10):159-161
意大利电影《偷自行车的人》和张艺谋电影的故事模式有较多相似之处,这种模式具有"寻找"式中心事件、危机感不太强烈的悬念、单一线索、单向进展等特征,电影语言注重"在路上"场景的营造;张艺谋电影对这种模式有所发展、改造,故事的结局更加圆满,表现出二者不同的审美走向。  相似文献   

19.
胡媛 《新闻世界》2012,(3):133-134
《源代码》是英国导演邓肯.琼斯继2009年《月球》之后导演的又一部集成科幻、悬念、穿越的佳作。它通过重复与悬念、穿越与回归、形象与拯救等元素之间的分离与整合关系,铸就了"最后八分钟营救"的电影叙事,打破了传统电影"最后一分钟营救"的叙事技巧,营造了八分钟为周长,不断地循环往复,演绎了视角冲击和心理期待,完成《源代码》的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20.
杨晶 《声屏世界》2014,(5):34-36
冯小刚导演、王朔编剧的喜剧电影《私人订制》在2013年末抢入贺岁档,故事讲述了葛优领衔的"私人订制"公司帮助当事人圆梦的故事。从市场和观众表现来看,此次冯氏"圆梦"也陷入了"高票房、低口碑"的中国式电影"怪圈"。其实,《私人订制》的"反常"不同以往,其反常原因在于影片的改革性意识得到了观众的认同,但改革性的解释未必真正走进了观众的心底、点中了事理的命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