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庞琴 《新闻爱好者》2007,(12):27-28
简介 尽管中国在美国媒体中的形象一直是中美两国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大部分研究集中在中国整体形象和美国媒体对某些具体事件的报道。对美国新闻媒体中的中国各不同社会群体的形象(包括中国女性形象)的研究却很少。本文研究美国新闻媒体中的中国女性形象。[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针对中亚五国主流网络媒体开展涉华报道的现状调查,是了解中国在这一地区现实影响力与竞争力的重要途径。通过考察相关媒体近年来有关中国报道的数量变化与内容结构,可以反映其对华关注程度的一般规律和特征。国家的综合实力是影响他国媒体关注度的决定因素。从中、美、俄三国范围看,中亚五国主流网媒对美国的关注度明显领先,而俄罗斯和中国的区域影响力呈现此消彼长的态势。中亚五国网络媒体的涉华报道多偏重经贸领域,强度起伏乏序,缺少连贯性思路,这也为中国顺势而为、制定针对五国媒体的传播策略提供了机遇。  相似文献   

3.
一、研究缘起自20世纪90年代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和印度在经济发展上表现出越来越强劲的势头,同时在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国际影响力也日益增强,"中印崛起"现象越来越引起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关注.然而,同为崛起中的亚洲大国,中印两国面对的国际舆论环境却截然不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早在90年代就掀起一波又一波的"中国威胁论"浪潮;而"印度威胁论"却鲜被提及,直至2006年才受到美国媒体关注,但也并没有代表美国主流民意.①针对"中国威胁论"影响下的美国涉华报道,中国学者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妖魔化中国"的概念.但美国媒体从业者对此予以否认,坚称自己秉承"客观公正"的新闻报道原则,并不存在刻意丑化中国形象的意图.本文试图通过比较新世纪以来美国媒体对中印两国的评论来研究以下问题:美国媒体对于同样崛起中的两个国家是否存在不同的议题设置?如果不同,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妖魔化中国"现象在当下的美国是否还存在?  相似文献   

4.
乔木 《当代传播》2002,(2):21-23
美国媒体作为影响中美关系的一个因素,其作用一般认为,新闻媒体反映中美关系中的问题,通过舆论作用于美国的立法、行政等部门,进而影响到美政府的对华政策。以往的研究多集中于美国媒体对中美关系的负面报道,有称“妖魔化中国”的,也有称“敌视中国”或“消极影响”的。此类论证多有选择地分析美媒体的对华报道.并和中美在新闻观念、意识形态、国家利益等方面的差异结合起来。这种定性分析的缺憾是,忽略了对中国的正面和中性报道,也没有进一步探讨美国媒体对中美关系的影响随时间、因事件的变化而有所不同。本文将围绕美国媒体对1…  相似文献   

5.
从新闻客观性看中美两国报纸如何报道对方国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郭可 《新闻大学》2000,(2):27-30
一、前言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而美国作为世界上第一号经济大国,其国际地位仍受到人们关注。但是由于政治、文化和思想意识形态的差异,中美两国的关系的发展总是不那么顺畅。特别是台湾问题,50年来一直左右着两国间的关系,成为引发两国矛盾的最敏感的问题。正因为如此,中美两国的报纸如何报道对方国家正日益成为研究的焦点。不少中美学者运用内容分析法来探讨中美两国媒体在报道对方时所运用的报道手法,因为媒体的报道往往能折射出两个大国的国家形象和关系现状。 本文将从新闻的客观性的角度来研究中美两国间的新闻报道现状,并分析其报道手法和成因。  相似文献   

6.
就业问题已成为全球性的话题。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道。新闻媒体解读就业政策、刊登就业新闻、提供就业信息的就业报道自然牵动人心。2008年源于美国的金融危机,使本已严峻的就业形势雪上加霜。作为世界两个重要的国家,中美在就业问题上的表现引人关注。两国媒体对金融危机中就业问题的报道也不遗余力。比较两国主流媒体的就业报  相似文献   

7.
一年多来的中日钓鱼岛争端引发了中日媒体及民众之间的舆论大战。本文从报道角度、报道方式、报道内容、报道立场与倾向等方面对两国主流媒体相关报道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发现:中日媒体对钓鱼岛争端的报道都存在明显的政治立场和国家利益倾向,所不同的只是双方媒体的表现方式。此外,结合中日媒体在对外报道中的不同表现,本文认为中国媒体应改变新闻观念,注重对外报道中的受众特征分析,做到内外有别,以此树立中国媒体在对外传播过程中的公信力,打造更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8.
2011年,《华尔街日报》刊登了《为什么中国妈妈更胜一筹》[1]一文,使得虎妈在美国一炮而红。对于"虎妈"教育,两国媒体均质疑该方式的科学性。但他们对同一态度的论证与阐释方法存在差异。基于此,从解释学角度,对中美两国媒体对该事件的报道进行框架分析,探讨中西媒体以怎样的视角报道与评述"虎妈",而他们各自又是受到何种主流话语的引导而导致了报道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9.
透视《中国国家地理》的风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差异之美与变化之美是我们的独特风格问:2000年为什么把《地理知识》改名为《中国国家地理》?是否拷贝了美国《国家地理》? 答“国家地理”是—个媒体类型,这个媒体类型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高校的教材里就有专门的章节来论述,近年在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几本书里也有对这种媒体类型特质、要素方面的研  相似文献   

10.
就业问题已成为全球性的话题。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道。新闻媒体解读就业政策、刊登就业新闻、提供就业信息的就业报道自然牵动人心。2008年源于美国的金融危机,使本已严峻的就业形势雪上加霜。作为世界两个重要的国家,中美在就业问题上的表现引人关注。两国媒体对金融危机中就业问题的报道也不遗余力。  相似文献   

11.
罗奕 《传媒》2019,(14):79-82
国家形象是人们(形象主体)在一定条件下对一个国家(形象客体)由其客观存在所决定的外在表现的总体印象和评价,需要从主客体关系来讨论。本文通过对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和越南六国大众媒体的涉华报道进行舆情监测,了解这六国媒体作为“他者”是如何对中国国家形象进行建构的。本文认为,这些报道虽然存在偏差,不能“面面俱到”,但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时代背景下,对中国国家形象传播策略的制定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采写和编辑外文报道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如何让受众信任和喜欢中国媒体的报道。笔者所在的黑龙江新闻社是韩文媒体.其周刊和韩国版都是专门为韩国人发行的.长期以来我报为韩国人了解中国、走进中国,为中韩两国多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做出了贡献,在外文报道方面也积累了不少经验。笔者在此谈谈自己工作中的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3.
王霞 《青年记者》2016,(9):95-96
丝绸之路在中国媒介中的呈现是一个动态过程.不同时代丝绸之路的社会内涵与当时特定的社会语境紧密相关.本文对1949年以来以人民日报为主的国内媒体中与丝绸之路相关的报道进行分析,发现不同社会语境下丝绸之路所蕴含的意义是持续变迁的. 新中国外交与作为文化记忆的丝绸之路 1.新中国外交背景之下的丝绸之路.新中国建立之初,丝绸之路是当时中国与亚非国家在外交上可以找到的“共同点”之一,新中国外交成为当时媒介呈现丝绸之路的社会语境.毛泽东曾经用“中间地带”来概括当时的中国在世界政治中的位置.在“美国和苏联中间隔着极其辽阔的地带”,即“中间地带”.“中间地带”有两重属性,只有“中间地带”的国家和人民联合起来反对美国的扩张,才能避免第三次世界战争.  相似文献   

14.
在汶川大地震的报道中,国内外媒体都不约而同地关注起了中国救灾军队的表现。国外媒体如何报道中国的救灾军队?国外媒体报道中的中国救灾军队形象是怎样的?带着这个目的,本文分析了2008年5月12日-6月12日《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的相关报道。采用内容分析的定量研究方法,结合定性分析,详细解读美国报纸汶川地震报道中的中国救灾军队形象。文章认为,这两家美国报纸报道中的中国救灾军队的形象是正面的、积极的,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很多救援能力上的不足等弱点。  相似文献   

15.
张玉  徐燕雯 《今传媒》2012,(2):37-41
在汶川大地震的报道中,国内外媒体都不约而同地关注起了中国救灾军队的表现。国外媒体如何报道中国的救灾军队?国外媒体报道中的中国救灾军队形象是怎样的?带着这个目的,本文分析了2008年5月12日-6月12日《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的相关报道。采用内容分析的定量研究方法,结合定性分析,详细解读美国报纸汶川地震报道中的中国救灾军队形象。文章认为,这两家美国报纸报道中的中国救灾军队的形象是正面的、积极的,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很多救援能力上的不足等弱点。  相似文献   

16.
"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经济意义,本文以《华盛顿邮报》对中国"一带一路"高峰论坛的报道为例,以新闻框架理论为抓手,分析了美国主流媒体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观点和态度.研究结果发现《华盛顿邮报》对中国的报道充满了偏见、假象和敌意,并将中国塑造成了一个财力强大的强势国家.这样的偏见恰恰与美国一贯的冷战意识形态和"中国威胁论"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大国竞争的产物.但目前世界媒介话语权仍掌握在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手中,这些国家仍可以在意识形态的操纵下继续生产不利于它国的负面言论.  相似文献   

17.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了里氏9级大地震,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里氏8级大地震。对于这两场巨大的灾难而言,中日媒体都进行了及时有效翔实的报道。本文主要通过分析日本媒体对日本地震的报道和中国媒体对汶川地震的报道,比较两个媒体在报道观念、内容、方式及新闻工作者职业素养方面的异同,进而通过观察中日媒体地震新闻报道各自的优劣,为两国媒体在像地震这样灾难性事件的报道上提供相互见解和参考,使两国媒体在灾难性报道方面能共同进步。  相似文献   

18.
周烨 《新闻爱好者》2011,(22):30-31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了里氏9级大地震,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里氏8级大地震。对于这两场巨大的灾难而言,中日媒体都进行了及时有效翔实的报道。本文主要通过分析日本媒体对日本地震的报道和中国媒体对汶川地震的报道,比较两个媒体在报道观念、内容、方式及新闻工作者职业素养方面的异同,进而通过观察中日媒体地震新闻报道各自的优劣,为两国媒体在像地震这样灾难性事件的报道上提供相互见解和参考,使两国媒体在灾难性报道方面能共同进步。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主要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家,中国在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的立场以及相关的应对措施是各方特别是媒体关注的焦点。出于对各自国家在气候问题上不同利益的考量,媒体也在对中国的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报道中嵌入了各自的框架。本文选取美国、印度、日本、俄罗斯以及德国这五个名列温室气体排放前几位国家的主流媒体在过去一年多时间里对中国在全球气候变化方面的报道作为样本进行分析,试图勾勒出各自报道的议题以及背后所蕴涵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刘祥平  许芊芊 《新闻知识》2023,(1):48-54+94
本研究基于费尔克拉夫的三维模型,以《华尔街日报》2000年至2019年有关中国对外援助的112则新闻报道为例,分析西方主流媒体如何建构中国国家形象。研究发现,《华尔街日报》通过对关键词的选择,同时利用主位推进模式、霸权野心的预设和隐秘表达观点的话语互文,虚构出中国利用对外援助称霸世界的国家形象。报道中,中国国家形象经历从“不值一提”变为“机会主义”再到“野心勃勃”的变化,形象的建构与变迁折射出,报道中的话语修辞受到意识操纵,他塑形象的建构过程彰显西方媒体的话语霸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