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杨华 《教育艺术》2002,(8):48-49
历史教学 ,除了传授历史知识之外 ,应当对学生加强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增强美的情操 ,这不仅是中学历史学科的一项重要功能和任务 ,也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要求。在历史课教学中如何实施美育?这里仅就个人在近几年历史教学中的初步探索和思考谈些看法。一、全面挖掘中学历史教材中的美育因素历史之美是辉煌的。中学历史教材中的美育内容主要集中于社会美、艺术美方面。教学中 ,历史教师应该全面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因素 ,把历史之美传授给学生 ,让学生感受美 ,理解美。(一)历史的社会美。社会美是指人的美和以人为中心的有关社会…  相似文献   

2.
什么是美育呢?蔡元培先生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情感为目的者也。"美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美育就是艺术教育;广义的美育则是指利用一切审美价值(这些审美价值包括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以及德育、智育、体育中的审美因素等)对人进行的教育。概括而言,美育是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那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美育呢?下面笔者结合教  相似文献   

3.
《考试周刊》2018,(59):136-137
美育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也可以促进中学美育工作。中学历史教学的美育工作要结合历史学科特点,认识到审美具有时代性和阶级性。  相似文献   

4.
历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较为明显,在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了解历史知识,还有助于实现学生的人格发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高中历史教师需要就如何在历史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培养进行具体分析。本文就新时期高中历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策略进行了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5.
马星梅 《学周刊C版》2024,(5):125-127
历史学科内容涵盖丰富博大,意蕴深远悠长,能够较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美育是我国当前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加强美育渗透能够强化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深度认知,提升审美能力,陶冶情操,感受历史的魅力。本文从历史教学出发,对美育的渗透进行了分析,并探究了渗透美育期间存在的问题及意义,并进一步给出了具体实践策略,以期促进学生文化素养提升。  相似文献   

6.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越来越注重拓展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高中历史图片作为历史教材的重要内容,是教师开展历史教学的重要资源,更形象生动地展现历史史实。所以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历史图片的重要作用,在结合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科学应用历史图片开展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够不断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效率,提升学生历史综合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7.
审美教育是教育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能陶冶人的情感,增长知识和才干,树立和发展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的审美趣味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对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和身心健康成长有深刻影响。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因素,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感受、理解、鉴赏和创造能力。要积极创设课堂情境,使美育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同时,要走出课堂寻找美育素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寓教于乐,注意联系对比,让学生从感性到理性,又以理性回到感性,切实提高美育效果,全面提高学生的美育素质。  相似文献   

8.
审美教育是教育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能陶冶人的情感,增长知识和才干,树立和发展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的审美趣味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对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和身心健康成长有深刻影响.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因素,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感受、理解、鉴赏和创造能力.要积极创设课堂情境,使美育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同时,要走出课堂寻找美育素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寓教于乐,注意联系对比,让学生从感性到理性,又以理性回到感性,切实提高美育效果,全面提高学生的美育素质.  相似文献   

9.
实行新课程标准后,高中历史教学对课堂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要求确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综合素质。这就要求高中历史教学打破传统历史课堂教学的"髙耗低效"局面,建立起高中历史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本文结合高中历史教学经验,就高中历史探究式课堂教学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10.
历史学习在学生的人格塑造和素质培养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历史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提高自身素质,具备复合知识结构;明确历史教学目标要求,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造思维;创新高中历史教学方法,注重教学过程,加强学科综合教学。  相似文献   

11.
美育作为新课程的一项重要内容日益受到关注,发挥历史学科优势实施美育,美育作为新课程的一项重要内容日益受到关注,中学历史教学应该发挥历史学科优势,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美育素材,创设审美情境,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提高教师的审美素养,引导学生发现美、体验美、创造美。同时,美育过程中应体现历史学科特点,注重历史情感的积淀,正确认识反面事物的历史审美作用,重视对审美个性的培养,还原历史学科应有的魅力,引领学生在求真中向善、审美、创美,在对知识的渴求中充满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社会的关心,实现审美的人生。  相似文献   

12.
羊灵芝 《考试周刊》2010,(50):168-169
美育是教师借助艺术手段和现实生活中各种美好的事物,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点和审美能力的教育。美育既是当前教育的重要课题之一,又是历史学科的一项重要功能和任务。本文从中学历史教学的角度,对美育在中学生身心发展中的作用,美育与中学历史教学的关系,以及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实施美育进行探索与实践。  相似文献   

13.
高中历史教材之中具有大量的历史概念,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其进行精准解读,从而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点的印象,帮助学生产生正确历史认知。历史解释不仅仅是高中历史教师必须具有的教学策略,也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掌握的核心素养。本文主要讲解历史概念教学的原理以及学生历史解释素养的提升,期望可以提高学生高中历史成绩。  相似文献   

14.
“历史教师是教育者,承担着历史教育的任务。国家规定的历史课程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等,都需要由历史教师来具体实施的。”作为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的历史教师,既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也是学生创新精神的培育者,还是青年一代美好心灵的启蒙者和塑造者。人的精神境界、文化修养和工作能力,这三个方而在很大程度上都和高中历史教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历史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校教学水平和学生素质。笔者从事县级高中历史教学.而目前县级高中历史教师的状况却不容乐观,应当引起全社会的重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鲍方 《考试周刊》2011,(74):175-175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统一的活动.只有师生积极互动、充分发挥自身作用,才会使教学活动获得理想的效果。然而.受到传统教学思想及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在当前的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一言堂”、忽视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现象普遍存在。这些问题造成如今的历史教学陷入了灌输式教育的泥沼.严重影响了历史学科素质教育的进程。因此,高中历史教师要努力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学会在历史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才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作者结合教学体会,就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问题作探讨。  相似文献   

16.
高中历史教材之中具有大量的历史概念,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其进行精准解读,从而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点的印象,帮助学生产生正确历史认知。历史解释不仅仅是高中历史教师必须具有的教学策略,也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掌握的核心素养。本文主要讲解历史概念教学的原理以及学生历史解释素养的提升,期望可以提高学生高中历史成绩。  相似文献   

17.
杨文科 《甘肃教育》2020,(5):116-116
历史是学生有效地了解中国与世界的发展脉络,增长见识,开阔视野的一门重要课程,也是学生知识结构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核心素养理念下的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根据需要合理运用史料,对于学生综合素质、认知能力、思维能力的提高都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作为新时代的高中历史教师,要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史料的重要价值,全面提高学生的历史成绩和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18.
“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是高中历史新课标对每一个高中历史教师的基本要求。然而,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对于广大历史教师来说,目前仍然还处于探索阶段,尽管有关专家学者的论述已有不少。笔者认为,要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首先应对创造性思维规律进行研究,在教学中遵循思维规律。  相似文献   

19.
中学历史教材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美育因素,审美教育是以美感人,以情动人,并激励着人们去行动。文章结合新课标要求,分析了高中历史教学背景,阐述了审美教学在高中历史中的应用,基于有效性,探讨了全新的历史审美教学措施。  相似文献   

20.
高中历史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素养的内容,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道德素养的培养,是高中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高中历史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道德素养的培养,首先自己要心灵美,也要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其次要深入挖掘历史人物的品行之美;最后要准确地定位道德素养的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