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世界各地的实验室中,众多科研人员正忙于创新研究和开发,他们的努力将为我们带来一些全新的技术。它们将会在随后的十年间进入我们的社会,届时将对人类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并将改变我们的世界。分子成像———把眼睛长进“肉”里。量子密码系统———让“黑客”无可奈何。网格计算———全球共用一个“大脑”。无线传感器网络———用“神经”连接地球的每个角落。可注射组织工程学———医学上的“遁地术”。糖原学———能治百病的“甜苹果”。让生活“改头换面”的六大新技术@夏强辉  相似文献   

2.
“物质世界”、“地球和宇宙”是新的《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的二大板块。“地球和宇宙”主要研究的是地球的概貌和组成物质以及因地球的运动而引起的各种变化。a.细读《标准》,全面理解《标准》内容。《标准》将“物质世界”分成“物体与物质”、“运动与力”以及“能量的表现形式”三大部分。“物体与物质”部分通过对物体———材料———物质这3个层次的观察和探究,让学生了解一些常见的基本性质和变化过程。物体和物质的各种形式的运动都与能量有关,常见的物理过程,如电、声、光、热、磁都属于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或各种形…  相似文献   

3.
2002年5月上旬,太阳系内五大行星———水星、金星、火星、土星、木星出现了“连珠”现象,这一现象成为了人们饶有兴趣的话题,这次“行星连珠”的最佳观测时间是5月10日左右。不禁有人会问,发生“行星连珠”的时候会不会在地球上引发什么灾害呢?而“行星连珠”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相似文献   

4.
1999年2月,美国发射了“星尘”号飞船。2004年1月,该飞船近距离飞过“维尔特二号”彗星时,飞船上的尘埃捕捉器成功捕获到了“彗星灰”——彗星物质粒子。今年1月,装有“彗星灰”样本的“星尘”号飞船返回舱成功返回地球。如今,这些“彗星灰”已经在美国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接受“解剖”并进行了“身份认定”。科学家初步分析了6个捕捉器上的“彗星灰”。结果发现,这些尘埃确实来自彗星,而且确实是45亿年前太阳系刚刚形成时留下的原生质,它们一直保留着45亿年前的“本色”!这些“彗星灰”非常微小,有些灰尘的直径只有4微米,25粒“彗星灰”的…  相似文献   

5.
上星期,金星上一片欢腾———科学家成功地向地球发射了一颗卫星!眼下,这颗卫星停留在一个名叫纽约市的上空,并正向金星发回照片和信号。由于地球上空天气晴朗,科学家们便有可能获得不少珍贵资料。载人飞船登上地球究竟能否实现?———科学家们甚至对这个重大问题也取得了某些突破。在金星科技大学里,记者招待会正在进行。“我们已经能得出这个结论,”绍格教授说,“地球上是没有生命存生的。”“何以见得?”《晚星报》记者彬彬有礼地发问。“首先,纽约城的地面都由一种坚硬无比的混凝土覆盖着———这就是说,任何植物都不能生长;其次,地球上…  相似文献   

6.
生物界的一些“老古董”被称为“活化石”。所谓“活化石”,可以说是一些“老顽固”,因为它们不管地球如何巨变,依然我行我素,墨守着千百万年前古老形态和生活方式,成为残存于现代个别地区并且变化不大的孑遗。“活化石”有着重要的科研价值,对研究生物的进化以及地质变化都提供了可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7.
古夫 《今日中学生》2006,(30):22-23
人类生活在地球上,地球是人类繁衍生息的摇篮,常被人们称为“地球母亲”。“地球母亲”的“年龄”到底有多大?科学家告诉我们地球的“年龄”:46亿岁。这是怎样得来的?从很早开始,许多勤于思考的科学家就试图通过科学的方法来推算地球的“年龄”。17世纪至18世纪期间,有人试图通过测算海洋的盐度来推算地球的“年龄”。这种方法的依据是:假定在地球形成之初,海洋中的水全部是淡水,经过后来漫长的演变,陆地上的河流携带盐分流入海洋,从而逐渐形成含有盐分的海水。如此一来,只要知道了海洋中盐分的总量和河流每年能把多少盐分带入海洋,就能估算…  相似文献   

8.
地球就诊记     
这天,宇宙中心医院来了一个不速之客———地球。只见地球满脸愁容,拄着拐杖,一瘸一拐地进了挂号室。挂号医生天牛星忙上前问寒问暖:“地球弟弟,50万年前,你是那么健壮,可你现在怎么啦?”“唉,一言难尽,”地球苦笑着,“我的身体一天比一天衰弱。”为了弄清自己的病情,地球拖着疲惫的身子告别了天牛星,来到眼科。不一会,他便迈着沉重的步子走了出来,耳边还回响着彗星医生的话:“……人类大量开办工厂……废气、污染……‘保护伞’被破坏……你已被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灰沙’。”接着地球又来到皮肤科。主治医生仙女星还请来…  相似文献   

9.
珠穆朗玛峰一直是世界第一高峰、地球第三极。早在30年前,我们国家就测定并发布了它的“身高”:8848.13米。这个数据得到了世界的认可。今年3月至10月,我们国家又展开了珠峰高程复测行动——再测珠峰“身高”。10月9日,结果出来了:8844.43米!  相似文献   

10.
科技前沿     
地球生命的九次奇变奇变一:出现生命最早的地球生命出现在38亿年前,不过它们与今天的地球生命没有任何遗传关系,它们都是“厌氧古细菌”,后来被地球上越来越多的氧气灭绝了。奇变二:出现植物第二次奇变是在19亿年前,地球上出现植物。塞尔维亚尼什哲学院副教授帕夫莱博士在一块19亿年前形成的岩石中发现了植物含有的木质素和纤维素,表明地球已有植物。奇变三:出现昆虫第三次奇变是在4.8亿年前,地球上出现了1厘米长的小昆虫。它是由日本生物学家在本州岛山脉  相似文献   

11.
探亲     
2058年,已到火星定居的我跟随“地球旅游团”返回故乡———地球探亲。坐在植物星出产的“草莓生态飞船”上,我心情格外激动:这么多年了,地球会变成什么样子呢?还像过去那样动荡不安、环境恶化吗?我不敢再往下想了。“快看,那就是地球!”导游小姐忽然兴奋地叫起来。透过舷窗,我看见一个青苹果般的球体,在浩翰的太空中,显得格外晶莹美丽。啊!真没想到过了几十年,地球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唏———”飞船平稳地停在一片碧绿的草地上。走出船舱,我简直来到了一个美丽的童话世界:绿草如茵,流水潺潺,到处鸟语花香,景色十分宜人。在我身边不时有…  相似文献   

12.
恐龙为什么会从地球上消失? 孩子们都喜欢恐龙,但现在除了在画片上,玩具上看到恐龙的样子外,只能到博物馆去看它们的化石了。恐龙作为地球上曾有过的“居民”,生活在距今约3.5亿年前的中生代时期,当时恐龙极为繁盛,是地球上最强霸的动物。到了中生代末期,也就是7000万年前,恐龙却神秘地从地球上消失了。科学家们研究认  相似文献   

13.
古汉语中“舍”和“舒”大多数人认为是实词,它们虚词的用法却被忽视,强调“舍”、“舒”的虚词用法,以说明“舍”、“舒”是从“实词———衬音助词———其他虚词”一步步虚化而来的。  相似文献   

14.
古夫 《今日中学生》2006,(26):24-25
地球是我们“人类之家”(图1),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应当认识这个“家”,了解这个“家”,熟悉这个“家”。我们已经知道,地球对地面上的一切物体都有吸引力,即地面上的一切物体都有“重”。用秤称出的“重”实际上是物体的质量。那么地球本身“重”几何?其质量是多少?很久以来,“称一称地球有多重”一直是科学家们探索的课题,但是,直到万有引力定律被发现以后,这一科学难题才有了破解的钥匙。在传说中,有一次物理学家牛顿(图2)在一棵苹果树下休息时,一个苹果砸在了他的头上,这激发了他的灵感,于是万有引力定律被发现了,地球与苹果之间的引力使…  相似文献   

15.
陈天 《中学科技》2023,(2):28-29
<正>参加2023年度“环球自然日”的小伙伴要做的是:选择一个角度去探究“见微知著”,从小角度与大视野两个维度,去探究自然的奇妙。从46亿年前地球诞生那一刻起,这颗星球上发生了无数神奇的变化。38亿年前,最初的生命形态是如何在地球上出现的,海洋给新生命的诞生提供了什么条件?6600万年前,大部分恐龙为何灭绝了?  相似文献   

16.
好莱坞无厘头喜剧电影常常因为它的无意义———精神仪式的式微和主流意识形态表达的转变———受到批评。但是人们没有看到,正是这个“无”给它带来自由和灵感,造就了“有”的生成———狂欢书写的创造力,具体体现在“广场语言、狂欢场景、虚实狂欢”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以小见大 ,是一种常见的写作方法 ,不少成功的佳作都善于运用此法。小中见大 ,见微知著 ,让小事“出彩” ,恰如一句妙语所描述的———“室雅何须大 ,花香不在多”。那么 ,如何让小事“出彩”呢 ?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把小事放在大背景中去表现在特定背景之下来“透视”小事所蕴涵的深意 ,有了这份深意 ,文章就多了一份生动 ,也就能“出彩”。如有篇中考优秀作文 ,叙写两个小孩在放学途中做好事———使出吃奶的力气盖上一处下水道的盖儿。行文安排了得当的背景衬托———“往来的行人都敬而远之” ,“行人只是投去一束惊异的目光 ,但谁也…  相似文献   

18.
一些科学家认为,璀璨星空中到处充满构建生命的物质,早在45亿年前,这些物质搭乘小行星或彗星来到地球,经过漫长的发展演化,它们变成可自我复制的简单细胞,进而发展成地球上生生不息的复杂的生命.并且这些科学家推测,那些构建生命的有机分子在35亿年前演变成为细胞.  相似文献   

19.
人的历史性是科学可能性问题的解释原则。在这一共同主张背后,隐藏着哲学解释学的“人的历史性———前理解———科学”与马克思的“人的社会性的生存实践(人的历史性)———前理解———科学”的区别。基于人的社会性的生存实践的“前理解”,是科学的历史性原则的核心。它在内容上可分为三种:理论前见、实践背景和社会条件,它们分别对应着“前理解”的三种科学筹划,即理论的自然———数学筹划,实践的实验———操作筹划,社会的科学政策筹划。这三种科学筹划相互区别,互相关联,使科学实践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20.
4月22日早晨,我照例来到黑板左侧“每日提示”栏前。这天我写下的是———“4月22日,世界地球日。今年活动主题:‘善待地球’。”回过身来,便有几个孩子捧着书来到我面前:“老师,我们课本里面有篇课文,是和地球有关的。您看———《地球万岁》,是一首诗呢!”孩子们已经能够有意识地将语文教材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真好!就是黑板上这短短的一行字,就是这几个捧书的孩子,拉开了我班为期半月的综合性学习的序幕。架起教材与生活的桥梁:“我的心很痛很痛……”《地球万岁》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新增的一篇略读课文,全诗包含着对地球无私奉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