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良奇遇》讲述了张良替黄石老人捡鞋、穿鞋以及与老人三次约会和最终得到《太公兵法》这部书的故事。表现了张良尊敬老人、恪守诺言、  相似文献   

2.
唐宋咏史诗中有大量对汉代张良的题咏,包括李白、杜甫、白居易、杜牧、李商隐、韦庄、苏轼、王安石、朱淑真、陆游、文天祥等著名诗人在内.绝大多数诗人对张良的显赫功名和个人风范推崇企慕,给予了热情赞颂,也有少量咏史诗对张良晚年所为提出了贬责.唐宋有关张良的题咏从主题而言大致集中于三个方面:一是热情讴歌青年张良任侠道义、金锥刺秦的无畏壮举,二是对张良运筹帷幄、足智多谋的“帝王师”功业推崇备至,三是对张良晚年功成身退、修道辟谷的人生选择褒贬不一,代表了唐宋知识文化阶层对张良的整体评价.唐宋两代大量涉及张良等楚汉人物的咏史诗中,唐代诗人咏叹张良者大多集中在其豪侠智勇和反秦辅汉的千秋功名方面,而宋代诗人对张良的题咏则多聚集于他的功成身退、隐逸山林、修道辟谷的晚年生活.这既反映了张良在中国古代士大夫阶层中的崇高地位和巨大影响,从一定程度上也折射了唐宋士大夫不同的文化语境和人生观及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3.
度量     
生活中的吵吵嚷嚷、打打闹闹,让我想起这么两个人;留侯张良,淮阴侯韩信。他们凭借宽广的度量包容了屈辱,忍受了粗暴,也得到了福祉。  相似文献   

4.
孺子可教     
管凌 《学语文(初中版)》2006,(7):F0002-F0002
张良在博浪沙阻击秦始皇被通缉,逃亡隐匿在下邳。一天,张良在桥上遇到一位老人,老人故意将鞋子掉到了桥下,并叫张良到桥下将鞋取来,并为老人穿上。经老人的重重考验后,老人对张良说:“孺子可教也。”便将《太公兵法》传给了张良。后来张良辅助汉高祖平定天下,成为兴汉三杰这一。[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张良拜师     
一次,张良在下邳(p)ī的桥上遇到了一位老人,老人故意把鞋子甩到桥下,命令他:"小子,下去把鞋子捡上来!"张良血气方刚,当然忍受不了,想揍他,再想是个老人就算了,拣了鞋子。老人又命令他:"把鞋子替我穿上!"张良也就办了。老人笑着离去。张良是个聪明人,也见多  相似文献   

6.
《张良奇遇》一文,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是一则富有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故事。张良,字子房,“奇遇”之前刚有过谋刺秦始皇的壮举,失败后退至下邳。据说,正是这次“奇遇”改写了张良的一生,使其成了刘邦的重要谋士。《张良奇遇》一文情节生动,文字浅显,然而对张良品质内核的把握,后人却各执一词。浙教版“教参”也几易其说,莫衷一是,最近的“教参”版本则把张良的主要品质锁定为“尊敬老人、恪守诺言、虚心好学”。笔者斟酌再三,以为此说有失偏颇。  相似文献   

7.
张良是汉初的三杰之一,关于他的故事,民间流传很多,可是很少提到他的家乡是在什么地方。即使专门为他立传的《史记·留候世家》,也只是含糊其辞地说,“留候张良者,其先韩人也”。韩是战国的七雄之一,张良的父亲叫张平,死在韩国。按照一般情况,张良无疑是韩国人了,可是史记的作者为什么不交代清楚呢? 不过我们屯留人民,并没有把这位杰出的政治家遗忠。张良是屯留人,这是屯留人民的骄傲,谁不希望自己的家乡多出些豪杰志士呢?自然我们绝不是想入非非,硬要无中生有地为自己的故乡增添几位名人,我们是有一定根据的。  相似文献   

8.
略谈张良     
秦汉之际,风云变幻,出现了一些重要的历史人物.象西汉初期的深明韬略,文武兼备的开国谋臣张良就是其中之一.历代史学家、文学家对张良作过不少的评论,多是称赞他的才能和权变.也有人认为他是由奴隶主贵族转变为封建地主阶级,政治立场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近几年还有人把张良作为吕后篡权复辟的同谋者和支持者.到底对张良这个历史人物应该如何评价呢?我认为,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实事求是的研究张良一生的实践活动,是可以还清其历史本来面目的.张良(?——公元前一八五年)字子房,城父(今安徽亳县东南)人,是一个生长在战国末年的韩国贵族弟子.当他登上历史舞台,从事政治活动的时候,正是秦末汉初大变动的历史时代.  相似文献   

9.
张良,汉初名臣。《史记·留侯世家》云:“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索隐》引《汉书》云:字子房,并按:王符、皇甫谧并以良为韩之公族,姬姓也。秦索贼急,乃改姓名(其说另考)。《索隐》又云:良既历代相韩,故知其先韩人。据此,可知张良为韩人,但张良究系韩国何地人氏,其故居究在那里,却世说纷纭。《后汉书》曾云:“张良出于城父。”《索隐》按:“城父县属颖川也。“《索隐》又引韦昭云:“留,今属彭城。按:良求封留,以始见高祖于留故也。”《正义》引《括地志》云:“故留城在徐州  相似文献   

10.
关于留侯张良的故里,自《史记》起,在所有有关史书的记载以及史家的心中似乎是清楚的,但似乎又都并不十分确切。看来对于张良故里确有考证清楚的必要。《山西师陡学报》一九八○年第三期发表了周京堂同志的文章,认为张良是屯留人。《辞海》(一九七九年版)张良条,对张良故  相似文献   

11.
张良故里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留侯张良,五世相韩,其家世显贵而绵远。其故里史称“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或说“出于城父”,但是在韩国、在城父的什么地方,都没有界定出确切的方位。文献、文物双重印证:张良故里应在韩国城父(父城)东马鞍山北麓小安寺保(今河南省郏县李口乡张店)。  相似文献   

12.
编辑同志: 我教《鸿门宴》,学生们总会提出不少疑问。今本着“深思而慎取”的态度,把这些疑问提出来,希望得到帮助。“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这儿没有写召张良出来,下文却说刘邦“乃令张良留谢”。试问:张良是什么时候出来的?“沛公起如厕”时,“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当时刘邦、张良、樊哙商量逃走,刘邦且能“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人数多,动静大,陈平岂能视而不见,听而不  相似文献   

13.
圯桥拾履     
《中文自修》2014,(17):42-43
从前有个叫张良的人,闲来无事出去散步,走到下邳(地名)的一座桥上,看见有位老者,穿着粗布衣裳,走到张良身边时,一下把鞋掉到了桥下,回头看着张良说:“小子,帮我下去捡鞋!”张良很惊讶,揍他的心都有。转念一想,对方是个老人家,就强忍着心中的不快,到桥下把鞋子拾了上来。老人说:“给我穿上!”张良  相似文献   

14.
栈道文化走进千家万户是从刘邦君臣进出汉中开始的,张良是其中的关键人物之一.张良的栈道奇谋,奠定了刘邦汉室天下的基础,奠定了中国栈道文化的特色.张良栈道奇谋的诞生地,是闻名于世的“栈道之乡”.  相似文献   

15.
<说文>"见,视也."本义为"看到""看见";可引申为"遇见"."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意为"张良来到军门,看见(遇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不等张良同意与否,樊哙已"带剑拥盾入军门".这里既看不出张良与樊哙事先有约,更看不出樊哙是在秉承张良旨意而行事.仅此一点,张良是鸿门宴的"总导演"这个结论是由何而来呢?  相似文献   

16.
张良拜师     
敬老人,学张良 尊敬老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老人不仅是我们的长辈,还是我们的老师,能够教我们很多知识。张良在桥上遇到的黄石老人是一位非常有名的智者,他很喜欢尊敬老人的年轻人,所以他把书送给了张良。张良认真地学习了那本书,最终成为了皇帝的老师。  相似文献   

17.
《鸿门宴》以其生动、细腻笔触成为后人难以逾越千古名篇而得到了后人推崇、赞颂。司马迁用传神的语言、生动而细腻的细节描写、鲜明而丰富的人物性格的对比,描绘出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一场宴会,更塑造了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无论在刘、张密议,刘、项(伯)私约,鸿门来会,宴会上舞剑,樊哙闯宴,刘帮遁席,张良献礼的各个场面当中,都有着繁简不等的细节描绘。这些细节的描写,不仅仅是塑造了人物性格,同时也展示了人物之间的微妙关系,本文仅就刘邦与张良、樊哙关系的亲疏及形成的原因略加分析。  相似文献   

18.
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许多篇章里,曾着力描写过张良,勾画了一个极其鲜明的人物形象,作者在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张良的赞叹之情。“运筹惟幄之中,制胜于无形,子房计谋其事,无知名,无勇功,图难于易,为大于细。”(《太史公自序》)《史记》是部历史著作,这就要求作者忠实于历史事实。作者要在“实录”的基础上刻画完整的、鲜明的人物形象。描写张良,司马迁也不是有闻必录,而是在写与天下存亡有重大关系的事件中表现张良的性格特征。“〔留侯〕所与上从容言天下事甚众,非天下所以存亡,故不著。”  相似文献   

19.
萧何、张良、韩信被并称为“汉初三杰”,三人在创建汉室江山过程中都立下了盖世功勋。令人感慨不已的是,他们三人后来的命运大不相同。韩信被杀,张良退隐山林。只有萧何做了刘邦的副手,与刘邦和平共处几十年,虽然其间也有一些波折,但总算有始有终,终老天年。这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官场上,是极为少见的。  相似文献   

20.
<正>张良,字子房,出生于云阳县云安镇,是秦末汉初杰出的谋士、大臣,与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汉高祖刘邦曾评价他"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不仅谋略出众,而且从小就尊敬老者、信守约定。有一天,张良悠闲地在云安桥上散步,有位身穿粗布短衣的老人走到张良跟前,故意把穿在脚上的草鞋丢到桥下,说:"小子,你下去给我把鞋捡回来!"张良愣了一下,但是看他年纪大,就忍住心中的不满,跑到桥下捡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