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衡 《语文天地》2012,(17):3-4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意义和用法是高考必考的一个考点。所谓常见文言虚词是指考纲列举的18个文言虚词;所谓在句子中的意义是指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所谓在句子中的用法指的是词典中所列举的常见用法。综观近几年高考试题,从总体来看,对文言虚词的考查着眼于应用,不直接考语法,题型都是客观题。为降低难度,同时也是为了贴近中学教学实际,考查内容都是课内课外相结合,要求考生辨析加点虚词用法的异同。文言虚词的意义由用法决定,所以辨析文  相似文献   

2.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意义和用法是高考必考的一个考点。所谓常见文言虚词是指考纲列举的18个文言虚词;所谓在句子中的意义是指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所谓在句子中的用法指的是词典中所列举的常见用法。综观近几年高考试题,从总体来看,对文言虚词的考查着眼于应用,不直接考语法,题型都是客观题。为降低难度,同时也是为了贴近中学...  相似文献   

3.
高考语文在文言文阅读方面,近几年有一个常考的题型,那就是考查学生理解虚词的能力,其考查形式,通常是指出加点虚词在意义和用法上是相同还是不相同。怎样解答这种题目?我觉得除了要弄清考点规定的二十个虚词的用法以外,还应该掌握一些解题的方法和技巧。  相似文献   

4.
一、题量、题型及分值 2013年全国高考语文18套试卷中有8套试题单独设题考查了文言虚词的用法,比上年减少两套.重庆卷则延续着实词和虚词混合考查的思路,全国大纲卷、上海卷和江西卷虽然没有专门设虚词题,但在翻译中分别考查了“乃”、“所”和“以”的用法,作为得分点,而湖南卷既专门考了一道虚词题,  相似文献   

5.
综观近几年高考试题,对虚词的考查,没有一个省份会直接考语法,而都是着眼于应用,要求考生根据文意辨析加点虚词用法的异同。这样,在具体语境中推断虚词的用法就显得极为重要。下面结合2012年高考题谈一谈虚词用法及意义常用的推断方法。  相似文献   

6.
考点导航高考对文言虚词“用法”的考查,主要是考查一个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和意义,而不是要求考生去死记硬背一个虚词的多种用法和意义。纵观近年来高考对虚词的考查,课外(试卷所给文言材料)和课内紧密结合是最显著的特点,这是一个既检测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又检测迁移能力的好方法,有继续沿用的可能。当然,在考查虚词的同时,也不排除插入个别实词的可能性。就考查的形式来看,主要有直接考查、间接考查和混合考查等三种类型。  相似文献   

7.
2011年高考17套试卷中有9套单独设题考查了文言虚词,2012年则有10套。没有单独设题考查的高考试卷也常在文言文翻译题中涉及到虚词的用法及意义。但在复习过程中,不少教师与考生却对文言虚词颇感头痛。因为考纲要求考查的文言虚词虽然只有18个,但虚词的用法与意义却十分复杂繁冗。不少考生是靠  相似文献   

8.
技击指津 对文言虚词的考查是高考必考的内容。高考考试大纲对文言虚词的考查有一个明确的要求:“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对此考纲要求,我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把握:1.“常见”一词明确了考查的范围,一般情况下,近几年高考考查的虚词常见的有18个:  相似文献   

9.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是高考常见的一个考点。综观近几年高考试题,从总体来看,对文言虚词的考查着眼于应用,而不是直接考查其语法。常见的文言虚词虽然只有18个,但每个虚词的意义都很丰富,如果单凭死记硬背各个义项,抛开具体语境,不借助一定的语法结构分析,效果肯定不好。如果能在积累  相似文献   

10.
2006年的17套高考试题中,有13套直接设题考查文言虚词这一考点,两套全国卷、上海卷和湖北卷把它暗含在翻译题中考查。虽然《考试大纲》上要求考生掌握的虚词数量很少,但掌握起来却很困难,因为虚词的使用频率高,用法非常灵活,和现代汉语相比,变化也比较大,可它的作用非同小可,实词常常要靠虚词的帮助(组合、连接、修饰、辅助等)而成为完整的句子,从而显示不同的语气,表达不同的意思,抒发不同的情感,所以掌握文言虚词的用法是读懂文言文必不可少的条件。一、文言虚词的考查特点1.考查范围所考查的虚词均为常见的,一般不超出大纲规定掌握的范围,即“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等18个虚词。在这些虚词中,又以在文言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如对“以”“之”“而”“其”“乃”等虚词的考查次数为多,像在今年的高考中,有8套试题考查了“以”,5套试题考查了“而”“其”,4套试题考查了“乃”“之”。2.题型设计高考中对文言虚词的考查通常有两种形式:一是以选择题的形式直接出现,一是放在句子翻译题中综合考查。选择题一般只要求比较判断不同句子中相同的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异同,与在翻译题中要求指明其意义相比,...  相似文献   

11.
一、正确使用虚词虚词的使用 ,是历来高考考查的一个重要范围 ,主要涉及关联词、介词和副词。许多学生在复习中对虚词的把握混淆不清 ,考试时错得糊里糊涂。其实 ,只要从复习中找出规律 ,还是有章可循的。近几年高考对虚词的考查有两种题型 :一是辨析句子中虚词使用的正误 ,一是选择恰当的关联词填空。我们既要善于从虚词的性质、功能、用法等方面辨析 ,又要善于把虚词置于一定的语境动态中分析。(一 )虚词的使用要与语义一致。如 :李登辉炮制的“两国论” ,不仅没有得到岛内民意的支持 ,而且受到国际社会的谴责。解析 :“而且”应改为“反…  相似文献   

12.
曹国宾 《考试》2008,(Z2):20-22
【命题特点】文言文中,尽管虚词数量比实词少得多,但因其使用频率高,且用法灵活多样,而成为高考的热点。高考对虚词的考查,不仅要求考生识记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而且要求考生具备正确辨析其在文中用法的能力以及准确翻译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考点说明】从近几年全国高考试题看 ,文言虚词是必考内容 ,考查范围仅限于常见虚词的一般用法。 1998年考查了“以”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1999年考查了“但、以、遂、且”四个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2 0 0 0年考查了“每、故、因、及”四个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因此 ,对文言虚词的复习 ,尤其是对 2 0 0 0年《考试说明》中规定的 3 0个虚词的复习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和实词相比 ,文言虚词主要有下面四个特点 :(一 )用法比实词灵活。往往一个字有好几种用法 ,好几种解释 ,乃至分属好几类词。(二 )使用频率比实词高。有些常用虚词 ,在一…  相似文献   

14.
高考语文对常见文言虚词的考查,是指能根据阅读材料的上下文语境理解并加以解释说明。近几年文言虚词的考查通常采用比较的方式,即考查字形相同的虚词,比较它们的意义与用法。直接考查虚词的题目一般是3分,翻译题和其他间接考查虚词的地方也很多。因此,古诗文教学文言虚词的学习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5.
杨帆 《考试》2004,(6):4-6
相对于文言实词而言,高考《考试说明》规定必须掌握的文言虚词要少得多,但文言虚词词性多变,用法灵活,想轻松驾驭它绝非易事。这里略谈一下虚词的考查形式和辨析方法。  相似文献   

16.
冠词是一种虚词,没有意义,不能单独使用,只能帮助名词或起名词作用的其他词类说明其意义。高考对冠词基本用法的考查年年都有,尤其是对定冠词的考查。一、对不定冠词的考查不定冠词常用于泛指,高考主要考查不定冠词的下列用法。  相似文献   

17.
文言知识题是指对文言知识(如实词词义、虚词用法、句式等)的单独考查或综合考查(如标点、断句、翻译等)的试题。我们以1978-2014年的216套语文高考试题为调查对象,对其中的文言知识题进行全面客观的统计和分析,并揭示其题型规律。  相似文献   

18.
《考试大纲》规定了考查18个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在2004年15套高考试题中,有三个虚词没有考查到,这就是“何”“焉”“者”。  相似文献   

19.
“而”是高考考查频率很高的一个文言虚词。仅以2013年高考为例,全国十八套试卷中有九套专题考查虚词(重庆卷将虚词与实词一起命题,虚词有一个选项),而其中就有五套考查“而”字的用法(山东、安徽、湖南、天津和上海)。“而”字主要用法作连词,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并列、递进、承接、转折、假设和修饰等关系。但学生对表并列、承接和修饰这几种用法不易区分,经常出错。  相似文献   

20.
选择虚词使用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是近年来高考的一种常见题型。由于虚词种类繁多,用法灵活,考生掌握起来有较大的难度。通过对近年来全国高考试卷和各地高考模拟试卷中的此类试题进行整理归类,可以总结出虚词备考中的如下十大要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