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爱奇是司马迁审美倾向的主要特征之一。这种倾向,使《史记》一书在显露出奇异色彩的同时,更具有其他史书不可比拟的思想性和深刻性。从司马迁对品节高尚、功业卓著的奇才之士的欣赏与偏爱中,可以感受到他想建功立业的强烈进取心。  相似文献   

2.
最早说司马迁爱奇的是西汉的扬雄.他以司马迁爱奇与孔子爱义相比:"仲尼多爱,爱义也;子长多爱,爱奇也."(《法言·君子》)其实并非贬词.因奇中不一定没有义.再说,他以仲尼、子长并列,亦可见其对司马迁的崇敬.后之论司马迁爱奇  相似文献   

3.
考察司马迁的成长经历、生命体验有助于对其潜心修史、修身勤政、含垢忍辱、发愤著速之人格精神的形成过程的进一步认识。英雄的时代、独有的人生经历和生命体验,使得司马迁形成了奇伟的人格精神,形成了其潜在的性格特质,通过著史表现了他伟大的人格精神,司马迁也高扬了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4.
考察中国从私有制产生起四千来年的历史,中国知识分子主要具有五个特点:第一是依附性和独立性相依存的社会特点;第二是具有强烈的民主精神、爱国精神和革命精神的政治特点;第三是“士可杀不可辱”的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意识,爱知识、爱科学、爱学习、爱创造、尊师重道的素质,富于理想、实事求是、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的品德等思想特点;第四是廉价、经久、耐用的服务特点;第五是个体性与集体性相结合的劳动特点。研究这个命题,可以促进我们继承和发扬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特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为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作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司马迁是一个具有自由精神的伟大的历史学家。这种精神体现在《史记》的字里行间,具体表现为:对具有自由浪漫精神的人的热情赞扬;对儒家繁文缛节的批判和对清静无为政治的推崇;写法的多变、语言的不尽合规范和风格的奇逸;“舒愤懑”的文学观。父亲的影响,壮游的经历,时代精神的熏陶是司马迁自由精神形成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6.
司马迁生逢大汉盛世,具有强烈的事业心,渴望建功立业,青史留名,但正当他年富力强、事业即将有成时,却惨遭宫刑,于是他发愤著书,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方式,来彰显自我人生价值。不论是立身处世,还是立言为文,司马迁都是汉代文士中的杰出代表。他的精神在汉代,乃至我国古代历史上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通过司马迁,我们不仅可以了解汉代文士的生活处境,而且可以窥视出古代文士的精神面貌。  相似文献   

7.
“爱奇”的审美情趣在司马迁写作《史记》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爱奇”,才使得他对历史人物的选择和褒贬冲破了“史”的规范,喜欢“旁搜异闻”,予以著录,满腔热情地为古今那些德高行远、才华卓著的英雄贤才树碑立传,无情揭露和抨击凶官恶吏的恶德劣行,真正做到了“不隐恶”。这种“爱奇”来源干司马迁对社会历史和现实生活的深刻认识和正确理解,更来源干自身性格气质中的浪漫情调。  相似文献   

8.
苏教版《史记选读》之《管仲列传》有三处令人费解的谜团,似乎与司马迁的“实录”精神相悖。事实上,这三个谜团背后隐藏着太史公的大智慧,即以重“实录”亦“爱奇”、持“秉笔”不避爱憎、为立传更为立言的方式写一部他心中的“春秋”。  相似文献   

9.
弘毅是中国早期知识分子一项光荣的传统。《史记》中凡有着崇高人格、不朽功业的人物形象,无一不具备这一精神特点。“士不可不弘毅”最重要的凭藉是士之知识和技能,尤为可贵的是他们将士之具体固定的职事责任,上升到精神领域,坚持信念、情操,充当社会理想典型。  相似文献   

10.
司马迁以拥抱整个民族文化的宽广胸怀,以严肃的人类责任心,忍辱发愤,他的一生充满了不可摇撼的坚强信念。司马迁的人格境界是对儒道人格的整合与超越。一方面,高扬个体人格的独立性、崇高位;另一方面,超越个人悲剧,表现出生命现实人生的救世精神和“忧患”意识。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之光,比传统儒道人格更具有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之才远在司马懿之上,其功业按理应不在仲达之下。但因其悲剧性格成为恢复汉室的致命弱点。且无家族势力支撑,而司马懿却具有乱世争霸的性格特点与有利条件,加之争战双方力量的悬殊。最终,智谋超仲达的诸葛亮未能击败对手司马懿,完成大业。而智谋逊于诸葛亮的司0懿却能够扫平一切障碍,成功掌握曹魏军政大权,为其子孙平三国建晋朝,奠定坚实的基础,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2.
白居易被贬任江州司马是他从政生涯中最大的挫折.从元和十年(815)到十三年(818),他对自己从政、处世、作文的思想做了深刻的总结和反省,重新对自己的社会地位定位,并以此为基础调整自己从政、处世、为文的方式、方法,从而为其以后二十多年的政治生涯之平稳顺利奠定了思想基础.从他这一时期所作诗文的分析入手,我们或可更细致清晰地探索其心理、思想发展的轨迹,从而更准确地理解这一人生经历在白居易整个人生及创作中的影响和地位.  相似文献   

13.
蒙恬是大秦的忠臣、名将,他为秦朝建立的功业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抗击匈奴、修筑长城、修筑直道,镇守边关十多年。关于其过失,蒙恬解剖为“绝地脉”,司马迁批评为“不强谏”。可以认为,蒙恬“绝地脉”是在当时情境下一种无可奈何的自责,而司马迁“不强谏”的批评,未免有点强人所难的味道。即使“绝地脉”和“不强谏”成立,蒙恬也罪不至死。其悲剧在于他无意中卷入了秦朝宫廷争夺皇位继承人的政治斗争中。  相似文献   

14.
与其小说相较,阿来的诗歌于我们已是一个陌生的存在。然而,诗歌是阿来生命感受的表达,以后学创作的发端。在对他的诗歌阅读中,可以发现,阿来依托汉藏双重化背景,对家园进行着诗意的表述。并在诗行之间,透示出对藏族化的皈依和膜拜,完成一种从流浪到回归的身心之旅。  相似文献   

15.
李白一生之经历,足以见出其“吴楚情结“.从青年时代出蜀到逝世,李白大部分时间是在吴楚之地渡过的;从创作看,李白有近半数的诗文作于吴楚之地,其中有相当多的是他的代表作,值得我们深入研究.而更值得注意的是李白思想情感上的吴楚文化因子,这就是:大鹏情怀、楚人情怀、吴歌情怀和吴楚一体.  相似文献   

16.
司马谈作史,初唐时提起,之前并无此说。此后直到清代以前,学者只凭想当然,予以断定。清人方苞、俞正燮等根据对《太史公自序》的理解,从《史记》中寻找司马谈遗文,开考证之先河。王国维根据《刺客列传》等三篇的赞中提到公孙季功、董生、他广、平原君子俱与“余”有交往,而此数人行辈“远在司马迁之前”,推测文中的“余”是司马谈。以顾颉刚为代表,后世学者据此认定司马谈作史,并不断推衍,持论也更加肯定。其实,此说立论的文献依据有问题:其一,《太史公自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其中的“先人”所指并非司马谈,而是世为史官的司马氏先祖和孔子。其二,“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只能是司马氏先祖和孔子“所次旧闻”,并非司马谈作史之断限,更非《史记》著述的目标。其三,即使《刺客列传》等赞中的“余”就是司马谈,也不能证实司马谈作史,而只能说明司马迁引父语入赞,班固著《汉书》即依此例。总之,“司马谈作史”说,因文献不足征,只可存疑,不能确定。  相似文献   

17.
学者对《史记·孔子世家》一文存在不少争议,要之有二:一是体例上,司马迁著孔子之传是挂靠“列传”还是入籍“世家”?二在内容上,太史公述孔子言行是尤多“妄言”还是别有“诗心”?孔子言行是否尤多妄言虚语。对于前者,古代学者有一个误解,即认为“世家体”在司马迁时代已是一种述史定例。司马迁实际上是因孔子“追修经述”以“拨乱反正”白于伟大历史实践才将其列人世家的。对于后者,古代学者只知其一,未明其二。太史公实际上是有意运用不实史料以揭示孔子一生“不用”的悲剧,以表达自己的悲孔惜圣之心。  相似文献   

18.
无论是从时代背景还是具体内容看,司马承祯<坐忘论>的修道理论与儒家思想有着密切关联.具体体现在对儒家<易传>之易简思想、<大学>之正心诚意思想以及儒家心性论思想的吸收和改造.在此基础上,司马承祯建立了自己独具特色、内容丰富的修道理论.  相似文献   

19.
司马文森自一九三六年开始从事创作直至一九六八年被林彪、"四人帮"迫害致死,一共写出近三十部作品,包括长、中、短篇小说、散文、报告文学、儿童文学、电影剧本等等。抗战期间他在桂林主编《文艺生活》,不仅影响华南、西南,而且风行海外。笔者就他早期创作进行评述。因为其一,司马文森早期创作大都以闽南社会为背景,较准确地表达了抗战前夕闽南社会现实,表现闽南人民的精神风貌,故事情节与日常生活相联结,对特定地区的地理风光、民俗风情都刻画得纤细入微、亲切动人。其二,司马文森一开始从事创作就具有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这就为他毕生创作奠定了基调。他早期某些艺术手法在其后创作实践中不断发展、提高,渐臻成熟,从而形成特有的艺术风格。探索司马文森早期作品,对于进一步研究他的创作道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从时变的角度研究司马迁的人生价值观,可以看出,司马迁是以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及影响历史的程度为尺度来评价历史人物的价值的,"立功名于天下"就是司马迁的核心价值观。这种价值观以人性为出发点,以价值创造的大小为着眼点,以社会的"时变"为落脚点,属于精英人生价值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