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游戏活动时,高明明的家长请假说孩子的奶奶去世了,要有几天不能上幼儿园.小朋友听到了,纷纷问:"‘去世’是什么意思?"我告诉他们:"‘去世’就是人死了,因为是家里的亲人,说死了不好听,所以用‘去世’这个词."又有孩子问:"高明明的奶奶是怎么去世的?"这一下,小朋友议论开了,说个不停.  相似文献   

2.
有位教师在教学《石灰吟》这首古诗时,一学生突然问:"老师,我们习惯说‘粉身碎骨’,可这句诗中却用‘粉骨碎身’,这里的‘粉骨碎身’与‘粉身碎骨’意思是不是一样呢?为什么要用‘粉骨碎身’呢?"刹那间,教室里寂静无声,教师略一思忖后,笑着说:"谢谢××同学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幽默     
《教师博览》2011,(11):33-33
散兵游勇语文课上。老师问:"谁能解释‘散兵游勇’这个词?"一小学生抢答道:"‘散兵游勇’的意思就是凶多吉少。"老师问:"怎么讲?"小学生:"因为伞兵是空军,叫他游泳,生命就危在旦夕了!"现在休庭正在上法律课。讲到一个案例,老师叫了一个学生起来,问他:"你怎样判这个案件?"此生支支吾吾,不能答。老师继续问:"如果你是法官,你该怎么办?"  相似文献   

4.
课堂上,很多教师都习惯这样提问学生:"谁能回答这个问题?"而在不久前的一节公开课上,一位教师却这样提问学生:"谁想回答这个问题?"而且笔者发现,大部分想回答问题的学生都能得到机会."‘能'与‘想'有什么区别?""这样提问有什么好处?"看似简单的一个字的变化,引发了笔者对课堂提问的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5.
二年级的熊老师上识字课,她问:"同学们怎样记住‘虹’这个字呢?"一男生举手说:"由一个‘虫’字旁加上一个‘工’字。"另一个学生举手问道:"老师,为什么‘虹’字是虫字旁呢?"老师听到学生的疑问,笑着说:"问得好,下课我们再一起找答案好吗?"老师就这样把这个突如其来的问题处理了。  相似文献   

6.
张雪艳 《四川教育》2007,(10):40-41
【案例】我听过一节随堂课——《称赞》(人教版第三册),执教教师教学"粗糙"一词的片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堂上,学生刚读完第二自然段,有一个学生站起来问:"老师‘,粗糙’是什么意思呀?"教师微微一笑,扫视着全班同学,可惜没有一个人举手,显然大伙儿都不懂。这个抽  相似文献   

7.
正周五晚上,朋友约好一起吃饭,晓岚带着女儿来了。这个小姑娘在幼儿园上大班,一看就是性格外向、活泼好动的孩子。刚开饭不久,小姑娘停下筷子,好像想起了什么,歪着脑袋问妈妈:"妈妈,‘颠嫌’是什么意思?"我们都被她问懵了,说实话我也不知道这个词怎样写,词典里查不到这个词,暂时用"颠嫌"吧。晓岚的脸一下子红了,她愤怒地说:"是谁说的?"孩子天真地说:"我老师说的,老师说我真‘颠嫌’。"气氛一下  相似文献   

8.
一次,我讲《将相和》这篇课文,我问道:"‘相’和‘将’分别指谁?"学生顺利作答:"‘蔺相如’和‘廉颇’".我刚想顺势板书,可脑瓜像卡了壳似的,"蔺相如"的"蔺"字,想不起来怎么写了.  相似文献   

9.
去中小学校参观、学习、听课,经常聆听教育官员和学校管理者的讲话。我注意到,他们中的不少人,很喜欢使用"狠抓"一词。譬如,"‘狠抓’教师备课,‘狠抓’课前预习,‘狠抓’课堂效率"之类,出现率不低。"狠抓!"我对这个词的反感,由来已久。记得第一次看到这两个字的时候,就感觉很不舒服。浮现在我眼前的画面,很不祥和,很不和谐,也很不人性。  相似文献   

10.
听到这个题目大家也许会问:"何谓‘三心’呀?" "三心"之首为平常心.当前,由于各种观念的冲撞、社会利益的调整,不可避免地会对人的价值取向产生影响.教师不是生活在真空中,教师自然也会受到社会生活的冲击.  相似文献   

11.
曾听一位优秀教师上了一节观摩课《清平乐·村居》,在学生较全面的理解了这首词的大意后,教师设计了一个学生质疑的环节。一位学生举手提问:"‘白发谁家翁媪’后为什么不用问号?"教师当即回答:"这是因为这句话不表示  相似文献   

12.
<正>案例:一、课前谈话,导入新课"同学们还记得去年的‘六一’儿童节吗?都有哪些活动?"学生纷纷的说出了活动的过程,这时教师不失时机地抓住了学生所说出的"表彰‘三好学生’"。追问道:"同学们知道三好生是怎样评选产生的吗?"  相似文献   

13.
正语文课上,我和孩子们正在学《再见了,亲人》一课。突然传来一个不和谐的声音:"老师,书上有个地方用错了词。"我停下讲课,目光随着大家一起聚焦到"问题大王"灰灰的身上,"课文第2自然段有这样一句‘你(小金花)妈妈知道了,带着你混进敌占区,偷偷地靠近了关着老王的那所小房子’,这句话中‘混’字用错了。""为什么?"我追问道。"用‘混’有些别扭,小金花是在帮助志愿军啊!"我暗自思忖道:这个"问题大王"战争片看少了  相似文献   

14.
一、设疑悬念法这种方法就是利用新授课开讲的头几分钟最佳时机,通过设疑,留下悬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一下把学生导入问题情境中去。如有一位教师在开讲《死海不死》一文时,先板书并带点课题:死海不死,然后向学生提出疑问:“‘死海’在什么地方?地理课学到过吗?这个‘海’为什么叫‘死海’呢?既然是‘死海’,可为什么又说‘不死’呢?‘不死’是指什么?课文最后说‘死海真的要死了’,这个‘死’又是什么意思呢?这是一篇说明文,仔细阅读,看作者是怎么说明‘死海’的死——不死——死,这样一些奇特情况  相似文献   

15.
<正>语文阅读教学中,常出现这样的现象:教师就相关教学内容提问,学生回答错误,偏离了教师的规定预设,教师宣布学生回答错误并直接说出事先设计的正确答案。例如,下面是某教师上《故都的秋》一文时与学生之间的问答:师:"驯鸽的‘飞声’与驯鸽的‘叫声’表达效果有何不同?"生1:"‘叫声’太直白了,不如‘飞声’含蓄委婉。"  相似文献   

16.
具体和抽象     
小华在做作文,他有个问题搞不懂,便问当教师的妈妈:"妈妈!什么叫‘具体’?什么叫‘抽象’?"妈妈说:"‘具体’就是看得见的,摸得到的;‘抽象’就是看不见的,摸不到的……"  相似文献   

17.
<正>交作业的时候,一个小男孩指着作业本上的"鄂博"二字问我:"老师,‘鄂博’是什么意思啊?"我心里咯噔一下,无言以对。这个词,我以前的确没有见过,更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我的脑子像陀螺一样飞速转动起来:这不就是一个词吗?今天借此学习一下,也没什么丢面子的,毕竟这不是一个很常见的词。我问他:"你这个词是在哪里找到的呢?"小男孩笑着说:"我是从资料书上抄来的,不知道是什么意  相似文献   

18.
正"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强强一边朝家里走,一边嘀咕着,"‘必须’?‘必需’?这两个词读起来一模一样,可这道题目偏要我做选择。这两个词究竟应该怎么用呢?"强强抓耳挠腮,突然想起有困难找华医生。想到这里,强强拔腿就往"华医生字词诊所"跑去。  相似文献   

19.
《家教世界》2008,(6):17-17
有一天,教师说:"看谁动脑筋,编个顺口溜,来辨清‘针’和‘钉’?"话音刚落,聪明的冬冬眼珠子一转,说:"针里有钉,钉里有针,修凳用钉不用针,补衣用针不用钉。"  相似文献   

20.
<正>在一所著名大学里的历史课上,教授正在向来自各国的同学提问:"‘要生存还是要灭亡。’这句名言出自谁之口?"沉寂了半天之后,古田站起来说:"威廉·莎士比亚。""很好,被誉为‘欧洲的良心是指谁?’""罗曼·罗兰。""‘要么给我自由,要么让我死’这句名言最早出自谁之口?""1775年,巴特利克·亨利说的。""很好,那么,‘民有、民治、民享’是谁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